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关注民生问题,不断创新民生理论。并通过实践不断提升民生的奋斗目标、细化民生的发展战略、完善民生的建设格局、扩大民生的保障范围,以此大力推进民生建设,使民生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与民生理念实现了完美的契合.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当代中国发展民生的理论前提;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回答了发展民生的根本途径、制度保障和民生目标;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找到了发展民生的动力源泉;党的建设理论指明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力量;"一国两制"的天才构想蕴含了为中华民族谋永福的博大民生情怀.解决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必须从邓小平理论中汲取思想养料,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民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但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等同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虽然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文化资源,但在世界观、经济理论基础与制度设置等诸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有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理解这一理念的前提是正确把握"人"的内涵,重点是深刻认识对"本"的界定,实践诉求是高度关注民生.关注民生包括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发展民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改善民生、贯彻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现实路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是保障民生、贯彻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必然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发展民生、贯彻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全面创新,而且要求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体现了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全面创新,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使传统文化体现出了时代特色和实践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在尝试界定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以及民生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生态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初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即根本途径是发展民生经济,重要途径是发展民生文化,直接途径是发展民生社会,必要途径是发展民生生态,关键途径与基本保障是发展民生政治,强调全面统筹各项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7.
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民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进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中心主题与现实取向。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具有的民生运思传统和致思方式;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卓有成效的理论成果无不蕴含着浓郁的民生旨趣;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推进所凸显的民生问题迫切需要解答;民生也已经为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生长点、着力点和结合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是习近平民生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习近平的民生思想与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其丰富的内容。习近平的民生思想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文本中关注民生的思想是一个走向当代的热点话题。"民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应有之义。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生问题的态度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关注民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者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的高度体现。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实践中,切实解决目前突出的几大民生问题,有一些需要坚持的原则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孙可兴 《晋中学院学报》2011,28(6):44-47,87
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是科学人才观产生的理论渊源,从逻辑理性、价值理性、实践理性的结合方面论证了科学人才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阐明了科学人才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才问题上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生长点,是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略从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深入到解放人、解放人才资源素质潜能层面的理论创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成果已经构成了一个具有独立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但标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而且标示着马克思主义“当代化”、“时代化”,还标明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本质属性,因而是一个恰当的、具有开放性的、并且能够经受住时代主题变换之考验而不失生命力的学科名称。  相似文献   

12.
"大众化"之依据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特质所决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运用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联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阐释,也要做好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观的教育宣传,并善于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理论斗争;同时还应通过价值事实来确证"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使人民群众真正从马克思主义这一"普照之光"中得到福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至19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介入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日本充当了引介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中国从日本大量引进日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汲取日本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日本引入,使唯物史观和大量带有日本色彩史学术语移植到中国,李大钊、李达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解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构建,在此背景下最终促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萌发。  相似文献   

14.
重庆近年来的改革和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重庆通过做强公有制,促进了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巩固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通过繁荣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重庆的探索,证明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紧紧抓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在未来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过大胆的设想和可贵的探索。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在总结国内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