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浅谈积累     
目前,小学生作文中往往存在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和写法单调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平时不重视语言训练和不注意观察生活外,还与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有很大关系。有的老师认为,作文教学是从三年级开始的,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是高年级老师的事,于是不注意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没打好读写基础。有的老师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导致学生作文时才按肠刮肚地找题材。也有的老师平时不注意读写结合,忽视了学生写法方面的积累,使学生作文时觉得无法可依。针对学生作文时言而无词、言之无物、言之无序的现象,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大多数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才能完成,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我们老师也经常叹息现在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干巴巴的,没有灵气。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文与生活脱节,文章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硬“挤”出来的,而不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需要从心里自然“流”出来的缘故。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乐于动笔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付莲莲 《科技信息》2010,(29):27-27
概率统计和生活联系紧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学好它的前提是: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首先得从老师本身做起,老师和学生形成和谐的气氛,使教学“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4.
朱根明 《中国西部科技》2010,9(30):96-96,47
作文是学生的心灵舞蹈,既要舞得独特,又要舞得自由,才能具有鲜明的个性,富有独特的魅力。为此,我们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就要为学生开启方便之门,做好引导、保障工作,让这支心灵之舞自由、独特的舞动起来。  相似文献   

5.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激发兴趣是开阔思维、激奋情绪、丰富想象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的心灵兴趣之火。”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如果对作文没产生兴趣,就必然导致学生厌恶作文,怕作文,为了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我采取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标在关于写作评价建议中提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日前。笔者在仙游实验小学听了郑元发老师的小练笔评点的教学片断.对这段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五年前,在一次作文批改练习中,发现了一篇学生作文《说“迷”》和这个学生给老师的一封信及一张纸条(附后)。大家读后感慨万分,觉得老师的批语给学生的刺激太重。老师下批语要慎重,作文批语要注意方法。由于这个例子太突出,太典型,恐属个别现象,因而没有披露。几年来的作文批改练习类似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只要批改过学生作文的人深知:在几天内要批完五六十甚至上百篇同一题目的作文,如何下批语是一个既头痛又煞费苦心的事。因此,作文批语值得三思、值得探讨。 为什么要下批语?这涉及到为什么要批改作文。自古以来,学生作文老师批改与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是因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改文稿的故事很多,我不想重复引述。我的看法是:下笔成文者有之,改而改坏者有之,但都是少数。多数情形,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情形,是改好了的。”(吕叔湘《学文杂感》)这是因为,在生活和工作中,谁都有经常作文的需要,这种作文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需要几次才能算数。这还因为,作文批改是  相似文献   

8.
陈道锋 《科技资讯》2006,(22):149-149
小学生心理学表明:善于想象和幻想是小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 可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1、生活是想象作文的基础;2、想象要合理、丰富;3、想象要创新。  相似文献   

9.
刘志云 《奇闻怪事》2006,(12):40-41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们心怀感恩——》这个课题的提出,受启发于生活的三点:一是经常听同事说,以前教过的学生,到了初三重新分班后,路上见面连“老师”都不叫了,现实得让人心凉;二是我们的学生对老师很尊敬,却经常顶撞宿舍的生活老师和校园里的保安;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进行写作,就如无米之饮,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1.
谢平 《科技知识动漫》2010,(13):107-108
有人幽默地说:“初中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作文成为三怕之首,可见学生“畏文如虎”,从而令作文教学让初中语文老师异常头痛,它往往花去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因此,寻求比较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逐渐对作文产生兴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我采用了分类教学、分层指导的作文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创新作文的基本特征,就是立意要深,材料要新,语言要活。指导学生写好创新作文,是作文教学的真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新奇,在思考中寻找新意,在表达中寻找“鲜活”。这是创新作文指导的三种基本方法。一、在生活中寻找新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寻找新奇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许多作家谈自己的成长过程时都提到:他们之所以迷上写作,往往出于很偶然的机缘。或是某一次作文写得不错,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或是参加某项作文竞赛,获得了奖励;或是一篇小文偶尔发表,便一发不可收。令我们语文老师尴尬的是几乎没有人说是得益于老师的理论指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提起作文,教师摇头,学生叹气,把作文视为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因为学生普遍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针对此,我们进行了“小学生生活化作文”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增强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和兴趣。我们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5.
梁芳 《科技信息》2010,(28):I0289-I0289
作文是检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生活认知水平的综合训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然而放眼如今学生的写作状况,确实令人堪忧。学生写作文感到头疼,老师教作文、批作文感到疲倦。学生写作问题很多,  相似文献   

1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能力,则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之一。写作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但是,从小学到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难点———老师和学生都感到难。往往是作文前老师旁征博引,对一些写作方法反复指导,反复解释,举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似懂非懂,提笔前对作文好像有些眉目,一旦写起来,又常常不尽人意:或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是“惜墨如金”无话可说。于是学生也怕上作文课,一上便头疼。而一…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此,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由最开始的怕作文到今天爱作文,想作文,这一切都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结果。我们只有积极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变换写作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才能够让学生从写作中得到乐趣,才能够使每位学生真正喜欢作文。  相似文献   

18.
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老师和学生,在我们作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下面问题。钱穆说:作文就是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就如何写。出口为,下笔为文。想说什么如实写下即可。叶圣陶说:作文是用笔说话的,写作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学生对"有新鲜的词句"进行记忆,对优美诗文进行赏析,沉淀语感,习作时自觉不自觉地试着运用,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中阅读与习作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9.
叶老曾经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改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做——教师改,每篇作文,教师从错别字、标点符号、语句,批改非常精细,还有眉批、篇批,  相似文献   

20.
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邓碧如多年来,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注意反复学习、领会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叶老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