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敏捷制造企业的生命系统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生命系统理论引入到敏捷制造企业的研究之中 ,提出了敏捷制造系统的生命系统框架 ,和敏捷制造企业的生命系统语义模型 ,并对敏捷制造企业的生命系统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模糊辨识的PEMFC电特性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系统模糊辨识建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电特性模型的新方法,并建立了包括反应气体的压力、电池的温度和电池负载多变量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特性模型。通过与相关文献中的建模方法和模型仿真的结果比较,表明该模糊辨识建模方法具有建模简单、模型精度高等优点。研究结果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控制系统的建模和控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的理论,通过类比分析出经济系统所具有的耗散结构本质,并据以建立信息基经济系统模型,旨在寻求一种建立“人类——自然”复杂巨系统模型的技术途径,同时向创建新的经济理论迈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司晓鲁  张瑛  田畅  王建新 《系统仿真学报》2004,16(12):2657-2660
分组失序是由并行交换衍生出来的一种网络现象,分组失序会降低TCP传输性能。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并行交换节点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得到了基于并行交换系统的单个TCP连接分组失序统计分布,为研究分组失序对TCP性能的影响提供了比较可信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温度控制仿真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化学反应的热力学特性分析计算,建立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热力系统动态数学模型,并且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建立了温度控制仿真模型。从实用的角度,结合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工作,提出了一套不需要精确的系统内部特性和结构参数的燃料电池温度控制仿真模型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6.
生命系统的种系演化是主体性不断增长的过程,身体意识、无意识和意识分别在系统的不同层次上影响着心智活动。陈巍博士新著的《神经现象学:整合脑与意识经验的认知科学哲学进路》将意识视为生命-心智连续体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整合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方法,联姻现象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该项工作对于主体性研究具有丰富的系统科学启示,但其还需加强对无意识和身体意识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车用高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车用高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作为一种新型车辆动力的研究对象,结合机理建模和试验建模两种建模方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系统级高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包括电堆、空气系统、气气增湿、氢气系统、冷却系统五个模块,通过试验数据为系统的非线性环节建立表格模型。针对一款83kW车用高压PEMFC系统,使用Matlab/Simnlink软件进行了仿真计算,给出了空气压力、温度、湿度、氧气过量系数、系统电压等仿真结果,并通过实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对比了高压系统与低压系统的效率,仿真结果表明在低电流区间高压系统效率低于低压系统,而在高电流区间高压系统效率高于低压系统。  相似文献   

8.
物质主义围绕物质及物质运动概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为系统与物质同一,直接将外在存在转化为内在存在。系统主义则以交换概念为其核心概念,认为系统与物质并不同一,物质与能量、信息、时间、空间及意识为同一层次,并称为交换基本六要素(简称六要素)。六要素间的交换形成系统,形成链域思维空间。系统主义的认知是将外在存在转化为感知存在,再将感知存在转化为内在存在。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基于Simulink的航天服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采用集总参数法建立了能够计算温度、湿度、CO2浓度等参数的生保系统仿真模型。针对美国现有的舱外航天服生命保障系统建立了瞬态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仿真平台能够较好地预测航天服便携式生保系统的运行状况。建立的模型,具有模块性和通用性,易于扩展,对我国航天服生保系统的研制与优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系统哲学的认识论是透视论,它是研究复杂系统的方法论。人类的认知能力不足以建立包罗万象的复杂系统模型,不得已求其次,只抽象出复杂系统某些属性——关系而构建某些种类的系统模型及其相应的系统科学诸学科。系统科学现有的十几门学科是复杂系统的十几张透视图。系统科学有待综合。医学可以提供启发,而完整的综合可能有待计算机模拟技术不断进步在将来完成。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68年奎因用自然类的概念破解了著名的亨普尔归纳悖论和古德曼的“新归纳之谜”后,关于自然类和自然律的哲学研究有了迅猛的发展,1994年埃利斯和其他人提出新本质主义的世界观后,哲学界有大批研究科学本体论的论著的出现,论证自然界是由客观存在的自然律支配的自然类等级系统,使科学实在论发展到一个的新阶段,这个趋势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机构投资者异质预期对IPO抑价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机构投资者期望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同质预期(合谋)和异质预期对首次公开募股(IPO)定价及抑价的影响,并进行定、抑价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同质(合谋)可以导致机构的有意抑价行为,更可能导致新股配售机制失去调节功能;而异质尽管抑制了有意抑价行为,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使申购风险加大,为规避"赢者诅咒",会导致IPO定价降低,从而提高IPO抑价.因此,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机构投资者异质可以降低IPO抑价,防止机构投资者私下合谋行为既可降低机构的有意抑价行为,也可发挥配售机制的真正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中医和道教理论为主干组成的中国传统气论是现代人体系统论的“近亲”。它把人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活结构”,在整体观、联系观、恒动观等多方面与现代系统论对生命规律的认识论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气论是崭新的,它可以为现代科学、哲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同时它又是古老的,由于本身的历史局限,使它没有走上以准确、精确为基本要求的科学殿堂。  相似文献   

14.
研究"村民自治",必须要研究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以及这"四个民主"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作为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四个民主"的四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应以系统观为指导,对"四个民主"的内容、相互关系及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完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科学思想:系统科学形成的理论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的关系性特征之源"的角色为系统科学关系性特征的研究提供特有支撑;计算机是处理系统科学之"有组织复杂性"问题的必备工具,承担着系统科学实验室的功能;量子力学不连续性、靴绊假设以及主体介入观测所展示的整体联系观彻底推翻了经典科学的物理实在观;被看作"复杂性科学第一种形式"的热力学,其不可逆性或时间之矢的引入宣告经典科学的结束和系统科学的开始;信息学提供了物质、能量之外新的研究视角,发挥催化剂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复杂性视阈下的缘身认知动力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主义(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研究范式是认知科学中非交互的表征式建构模式。它们具有自身的特征和局限性。缘身认知"动力系统理论"(DST)是认知科学的一种复杂性视阈中的新进路和方法。缘身—嵌入式认知"动力系统"是由认知者的大脑、身体和周围环境构成的自组织认知系统。这些构成要素共同生成认知耦合机制。这种缘身-嵌入式认知动力系统理论对揭示认知者的认知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由于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则其理论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复杂性系统科学的视角考察共生论思潮。一是从生物学哲学角度看生态学“合作效应”,批评“生存斗争”假说的片面性;二是从协同学、社会协同学角度看“在竞争中求合作”规律、机制的普适性;三是从博弈论角度看,共赢方法论=合作之道;四是在哲学上看,辨证法正在从“斗争哲学”的曲解中解救出来,为和谐社会服务;五是劳资双方“利润分享”,可以作为“合作效应”的很好例证。从解释学观点看,以上种种看似不同的眼光,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实现伽达默尔所说的“视界融合”。  相似文献   

18.
文中介绍周易是怎样一本书,并在书中找到几点讲述世间万物都在运动变化的内容。探索了周易中含有世间万物互相依存、茂盛生长的整体、和谐景象的描绘等问题。最后揭示了神奇的河图具有内在规律性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19.
针对已有关于相依网络级联故障研究中未考虑有向依赖边的问题,展开了基于不对称依赖的相依网络级联故障分析,构建了基于负载-容量的级联故障模型,提出基于连通分量的相依网络鲁棒性测度方法,开展了不同网络组合、耦合方式、容忍系数和移除比例在不同攻击模式下的网络鲁棒性研究。结果表明,随机攻击模式下不对称相依网络鲁棒性与以往研究结论类似,蓄意攻击模式下不对称相依网络鲁棒性则取决于攻击范围和容忍系数的大小。通过一则作战网络示例分析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对完善相依网络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依据耗散结构理论,社会系统作为耗散结构系统,必须不断地从自然中获得“负熵流”实现其不断有序化。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熵”的流动形成了两者“共序”及“偏序”的发展状态.人类社会与自然经历了“低度偏序”——“低度共序”——“高度偏序”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社会走向不可持续的发展历程。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应是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高度共序”,真正发挥社会系统耗散结构的特点,在与自然的互惠互利共同有序中实现良性循环,使社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