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小说比喻的结构形式较之传统比喻没有很大变化,但是在相似点及喻体的选择及功能上与传统比喻大异其趣;他们脱离了简单的类比和替代,颠覆了传统比喻的"阐释"功能,更多的是为了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陌生化"原则驱使新潮作家在比喻上不断求新、求异,莫言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比喻来完成的。其比喻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比喻的"异质远距"与审美的"陌生化";喻体的独立与意象的"陌生化"。比喻更多地被用来作为莫言自己主观感觉抒发并使特定现实成为自己情感体现的象征和替代物。  相似文献   

2.
比喻贵新,而比喻是否新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对喻体的选用。可以说,喻体是比喻的核心和关键。使用比喻的艺术,实际上是结合本体寻找喻体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陶瓷绘画运用比喻具有一系列明显的艺术特征。陶瓷绘画运用比喻,以及我们研究比喻在陶瓷绘画中的成功运用,都具有实践上与理论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语言的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修辞的运用,而“比喻”是修辞中最活跃的一类,要真正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那就应深入了解“比喻”的方式,形成过程中的思维特色,以及“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5.
文化制约了动物比喻词的意义演变,而动物比喻词的文化意义又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容。由于文化的内容、传统及心理有差异,很多英汉动物词在文化比喻的意义上差异较大,容易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分析和归纳英汉动物比喻词的异同点并弄清它们各自的文化内涵对外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比喻和夸张的理解一般都囿于传统的认识,认为二者毫不相干。比喻跟夸张之间事实上存在着联系:喻体是相对于本体更为典型的事物,实质上起着放大本体相似点的作用,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夸张;间接夸张要通过比喻、比拟等修辞方式来实现,部分夸张中兼含有比喻。但作为修辞学上的两种辞格,比喻跟夸张又存在着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语义学的角度,基于比喻的方法,应用联想的理论,将源自日本传统艺术的比喻词分成依据内容、依据设置、依据过程三类,列举网络上公开或新闻报道中的实例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其特点,进而了解日语中比喻词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汉英比喻修辞格可分明喻、暗语和借喻,因为汉语与英语文化背景的差异,两者在比喻的方法、内容上显现出一定的差异。分析比较英汉修辞比喻格内容与方法的异同,从语言应用的角度来展示汉英的文化差异及在汉英对译中应当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广告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明喻、暗喻和换喻,运用比喻所描绘的商品形象、生动,易为消费者所接受,激起其购买欲望。对于广告英语中的比喻修辞,根据其在汉语中是否存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等体,可采取直译、意译、归化、还原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比喻的意图主要在于相似点部分的表达。在相似点的表现上,本体不如喻体,借用喻体,可以放大相似点。相似点重要,还表现在它具有定向作用。一些相似点的看似不明确,同样是因为它特定的比喻意图——多重相似点表达的需要。比喻的重心会由相似点转移到喻体。  相似文献   

11.
<正>刘大为教授(2004)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对钱钟书先生的“凡喻必以非类”、“同类作比即比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比喻这个根本问题。修辞学界对比喻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笔者认为,修辞教学中产生的比喻划界上的不同意见,大多源于对比喻的这两个构成条件的不同理解。本文拟以“A像B一样”(A代表本体,B代表喻体)格式为例讨论比喻的两个构成条件以及辨识比喻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什么叫做比喻?这样提出问题,好似无疑而问,会被认为新奇事。其实,什么叫做比喻,的确还不曾弄得很清楚。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清,蒲杜龄《聊斋志异·促织》) 例①,姜宗伦先生著《古典文学辞格概要》19页上认为是比喻,是明喻格。同书“页上有一个定义:“比喻,也叫打比方,或叫譬喻,就是借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明生疏抽象的事物或道理。”根据这个定义衡量,例①是借具体的事物  相似文献   

13.
谚语与比喻     
谚语运用众多修辞手法 ,比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比喻使谚语源远流长 ,比喻是谚语的本质特征 ,比喻是构成谚语的重要手段。谚语比喻形式多样 ,大致 2 0种之多。谚语比喻有通俗性、规律性、灵活性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上博简孔子言论的修辞已娴熟使用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反诘、重言等常用修辞手段,具体表现为:多种比喻交相辉映,夸张扬厉壮彩增色,对偶工整和谐流畅,排比使用语势宏大,强烈反诘表意鲜明,重言、格言踵事增华,等等。上博简孔子言论,已是较为成熟的散文作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对比喻系统中最基本的深层结构“S像O”进行分析,以S和O在语法上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切入点,重现“S像O”成立的语义基础,指出S和O的转义组合是比喻语义生成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6.
对比喻的辞格身份提出了质疑。文章认为根据现行的辞格定义,比喻不是辞格,因为比喻不符合辞格定义的双重标准———特定的表达效果和特定的表现形式。比喻没有形式标记。文章指出如要把比喻当作辞格,就必须修改辞格的定义。  相似文献   

17.
修辞与文化关系密切,比喻是修辞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着重论述了维吾尔语中比喻所蕴含的地域文化。本论文以汉语为参照,通过研究维吾尔语比喻,探讨维吾尔语比喻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以期揭示维吾尔语比喻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选择比照物象及其语义特征,再描述所述物象的思维过程和语言过程。其中,比照物象及其语义特征的选择反映民族的特征和语言特征,具体应用到所述物象,就能体现出该语言表达式的文化所属。因为比喻中比照物语义特征的选择和使用范畴在各民族中有所不同,导致不同民族对词的概念之间的联想特征和处置方法的不同,从而引起比喻表达式的文化类型之间出现差别。《一层楼》、《泣红亭》中的比喻,在所用物象的文化属性上,分为蒙汉两个民族共有物象和汉族特有物象两种。比喻用法还反映民族的审美价值及其变化。《一层楼》和《泣红亭》的作者在语言思维及比喻的应用上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经济、文化接触和汉语言教育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谚语与比喻     
谚语运用众多修辞手法,比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比喻使谚语源远漉长,比喻是谚语的本质特征,比喻是构成谚语的重要手段。谚语比喻形式多样,大致20种之多。谚语比喻有通俗性、规律性、灵活性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文论著作的语言表达中,运用比喻是司空见惯的。刘勰对比喻的运用则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比喻在《文心雕龙》中的主要作用是: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理论主张,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分析、评述《文心雕龙》中比喻运用的类型,指出各种类型的特征及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简述刘勰在古代文论写作史上运用比喻的贡献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