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锐君  王秀梅 《甘肃科技》2009,25(14):25-27
对地图使用者来说,其地图空间认知过程与客观世界认知过程是相同的,即包括感知过程、表象过程、记忆过程、思维过程等。而地图空间认知论对地图设计制作者来说,主要表现在认知地图与心象地图在地图设计中的应用上,这是因为地图设计制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对于小比例尺地图、地图集的设计与制作来说。主要阐述了地图空间认知论在地图设计中的作用,分析了地图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的关系,以之为基础,讨论如何在地图设计制作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地图空间认知论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图的地理空间认知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图的地理空间认知过程,经历了地图的感知觉阶段,心象形成阶段、心象记忆对比分析阶段和认知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阶段.对地图的认知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地理空间概念对地图表示的地理空间认知有重要影响.知觉过程经历了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两个阶段;心象地图的形成过程是概括地物图形特点,抽取地物组成元素及其组织关系的过程;认知思维是根据地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是地理空间认知的核心;心象地图(地理空间概念)则是认知思维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玉媛 《科技信息》2013,(12):196-197
认知地图是空间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认知地图的提出、影响因素、变形及其评估方法,并介绍了最新的认知地图评估界面,为以后有关认知地图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4.
将认知地图的研究范围扩展到大尺度空间,设计出空间定位法并分析了大尺度空间认知地图建构的首要节点类型、建构过程和模式。得出:大尺度空间认知地图的首要节点类型有籍贯地、常住地、首都、旅游地、籍贯地所在省份省会、邻近地、求学地、差旅地和特大城市等,而认知地图的建构通常从籍贯地或常住地开始,反映出这两类要素节点对人们具有的重要意义;建构过程有单核的螺纹式、多核的斑块式和无核的随机式(包括完全随机和不完全随机)三类,分别对应于"点线面"、"点块面"和"随机跳跃"的思维模式;认知地图的模式可分为哑铃状、块状和散点状三类。  相似文献   

5.
在地图认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感知规律的应用,帮助学生明确认知目的,掌握认知节奏,在抽象和具体之间架设桥梁,提高地图空间认知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在地图认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感知规律的应用,帮助学生明确认知目的,掌握认知节奏,在抽象和具体之间架设桥梁,提高地图空间认知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学生基于地图的空间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其认知特点和影响因素,从而得出认知过程与能力培养的相关性,为中学地图教学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认知特点和关系,在以往空间认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认知地图、问卷调查和跟踪观察结合的方法,组织被试者参加了南京河西中央公园的地上地下空间认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对地上空间的认知普遍好于地下,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印象。地上地下空间的位置、主次、功能、特色节点等,都对使用者的空间认知产生影响。这些为理清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之间的认知关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空间认知研究在定向运动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了认知心理学关于空间认知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空间认知在定向运动中的运用。空间认知对于定向运动员在获取地理空间环境信息、认识地图、选择路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训练、比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移动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下的导航任务,根据哺乳动物海马体空间细胞的认知机理,提出了一种仿鼠脑海马的机器人情景认知地图构建及路径规划方法.在机器人情景记忆建模过程中集成位置细胞与网格细胞神经元活动机制,建立机器人空间环境情景认知地图,采取状态神经元集合序列全局路径规划策略,在记忆空间以自我为参考,通过事件再配置预测并规划最优情景轨迹.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生成精确的情景认知地图,并且基于目标导航能够规划一条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为使应急疏散研究中引入的行人空间认知水平更符合实际情况,运用认知地图法和二元Logistic模型对行人的地铁站空间认知水平进行深度探究,不仅量化分析了样本总体对空间各要素的认知水平差异,也量化分析了样本个体的空间认知水平与个人属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样本总体对乘车必须通过要素的认知水平较高,对乘车非必须通过要素的认知水...  相似文献   

12.
学科知识的线性组织结构以及知识导图类的目录状、网络状平面呈现,将认知的结构信息与知识细节信息同时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认知的负担,同时,无法对知识及其相关性进行定位,知识间的拓扑关系无法较好表达.针对上述问题,该文从认知过程出发,分析了学科知识结构认知过程与地理空间认知过程的层次相似性,并依此建立学科知识结构的地理空间化方法,将传统的线性知识组织及线性空间,转化为二维平面化知识组织与二维平面空间,探讨一种新的利用地图空间化的层次认知,形象、直观、快速提高传统课程知识结构认知的方法,为知识导航与智能导学建立地理化的位置服务基准,有效地扩展了知识地图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地图,尤其儿童地图是儿童获取空间知识的重要媒介和源泉.当今,基于位置服务(LBS)已经发展到面向不同类型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阶段,因此面向空间信息服务的移动地图设计方法将面临着新的挑战.本研究探讨面向儿童用户群的移动地图设计方法,从儿童地图表征认知的特点与规律着手,阐述了儿童移动地图的概念及其特征,提出了面向儿童的移动地图设计原则与要求,并针对儿童移动地图的内容设置、符号设计、注记设计、交互、功能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与地图设计模板.本研究对培养儿童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数字地图时代和无线网络时代培养未来人才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知识地图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知识地图的概念,分别定义了狭义知识地图和广义知识地图,比较了狭义知识地图与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预测了知识地图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地理位置认知能力,即在地图上定位和命名地点的能力,是地理素养评价的关键指标.现有的以二维纸质地图填图为基本工作方法的地理位置认知能力测试技术,虽然简单易行,但却存在形式呆板、效率低下、可复用性差等缺陷.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地球系统为核心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为地理位置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测试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平台.本文研究了在Google Earth数字地球平台中进行地理位置认知能力测试的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基于Google Earth的地理位置认知能力在线测试框架.利用该框架不仅可以检验被测试者的地理位置知识,还可以起到培育和增强地理素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生要运用地图解决现实空间问题,必须要做到"心中有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心理地图的构建,学生要经过输入存储、整理加工、输出地图这三个步骤完成对心理地图的构建。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步骤,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过程中因传感器累积误差、干扰等情况造成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借鉴哺乳动物海马空间对多源信息的认知与整合机理,提出一种新型空间认知模型和融合贝叶斯估计的误差修正方法.首先,建立视觉线索的模拟机制,并对头朝向细胞和3D网格细胞进行建模;其次,构建反赫布学习递归神经网络完成对特定位置的编码,实...  相似文献   

18.
ENVI遥感软件广泛应用于地理科学的各个领域,但在地理基础教育中却没有应用,本文试图通过初中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来探索新的地理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ENVI可以迅速提取DEM数字高程模型,建立三维立体地图,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思维的建立,能够迅速完成二维地图与三维地图之间的转换,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9.
环境行为学的城市认知地图理论,对于我们研究社会个体人对社会的认识很有启发意义。人的社会化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移动,因而也需要社会认知地图来导向,以确保其成功。社会认知地图是人对社会结构的主观认识,是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程序性反映,是客观的内容和主观色调的统一。构筑积极健康的社会认知地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质性研究、认知地图以及问卷调查法,结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和中等尺度的校园空间的具体情况,对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校园空间意象要素的公众感知特点、分布特征以及意象感觉品质进行了研究,并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意象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于中等尺度空间意象要素的关注和把握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意象在道路、边界、区域等要素的感知方式和特点上均有明显区别.在此基础上,针对中等尺度的城市空间的规划与调整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