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红碧 《今日科技》2006,(12):28-28
日前,常山地震前兆观测站测震仪器安装调试成功,正式并入浙江省地震前兆台网试运行。该观测站的试运行标志着常山市已具备地震前兆监测能力,为地震专家分析地震前兆信息、预测地震提供了科学依据。地震前兆观测手段主要有磁电观测、形变(含重力)观测和地下流体观测三类,常山市观测站属于后两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吉林省延边地震台所处的地质构造位置以及2002年6月29日吉林汪清发生7.2级深震前后,延边地震台出现的显著的地形变和地下流体前兆异常.针对深源地震前地形变和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的基本特征.研究了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应力应变的传递与演化动力学过程.结果证明前兆异常可能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3.
《杭州科技》2012,(5):65
应用数字化,地磁、形变、地电、流体等观测技术,依据预报要求建立台网,采集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等数据,准实时汇集处理。提取异常,遴选前兆相关参数,提供地震短临分析预报基础。目前我国已建成了1个国家地震前兆数据中心,5个国家学科中心,31个区域前兆台网,600个地震前兆台,3套前兆流动观测系统,2个地震前兆台阵,  相似文献   

4.
地下核燃烧假说的重要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震东 《前沿科学》2012,6(3):23-48
本文提供了多方面证据论证地下核燃烧假说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第一,氡增多和汞增多是确定无疑的地震前兆,对这两种地震前兆的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地内存在着铀、钍元素的核裂变燃烧.第二,通过对五种现象的分析,因为它们都要用氢聚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所以地球内部也存在着核聚变燃烧.第三,地震前地表及浅层热异常是被大量观测结果证实的地震前兆,这种地震前兆也只有用地下核燃烧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第四,地震前兆成带性、大区域前兆场、映震灵敏区和映震灵敏井、震源附近流体、地壳中高导低速层控制强震、地热带和地震带密切相关、地震引起地面沉降等地震研究中发现的七种对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地震理论来说都无法解释的现象用地下核燃烧假说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第五,活断层表面现象和板块运动表面现象的成因用地下核燃烧也都得到了清楚的解释.本文提出,用“地壳视运动”来代替“地壳运动”才是对这种现象的科学表述.此外,还要加上我们以前已经提供的证据.第六,在非洲加蓬的奥克洛铀矿发生过公认的地下核裂变燃烧.第七,通过对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观测资料的分析,证明了该地区地下是一个天然的聚变裂变混合反应堆.第八,通过对我国2008年汶川大地震观测资料的分析,证明了在汶川大地震震源的下面存在着一个异常高温区.这么多的证据足以证明,地下核燃烧假说是能够成立的.从而,建立在地下核燃烧假说基础上、由中国人提出的地质学的宇宙线环境学说和地震学的宇宙线环境学说就有了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汶川县巨震之后,人们对地震前兆问题广为讨论,由此引发诸多思考。基于地球系统复杂变化过程中的突变现象,分析了地震前兆信息的基本问题;指出目前社会公众及国际地震学界一般存在以下3个误区,即认为前兆与地震应一一对应,陆区地震预报主要依赖于台网监测,地震前兆分析方法比较单一;进而提出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应重视卫星对地观测数据的快速处理与分析,建立地震数据共享机制和地震信息汇合机构,期望中国地震监测预报理论和技术尽快实现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九五"期间福建省地震局建成了由福州、厦门、泉州、莆田4个子台的前兆数宇化观测台网,本文结合莆田台体应变数字化前兆台站建设,对数字化前充数据分析、处理进行初步总结,以期能为地震前兆数字化建设积累经验,使之更好地为地震监测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7.
12.8呼图壁地震煤矿瓦斯浓度和涌水突变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活动有关的地质流体脉动近年来为地震预报和煤矿井工生产安全所关注。在12.8呼图壁地震近震源区煤矿井下现场调查、瓦斯浓度和涌水量变化实时监测资料分析、地震与流体脉动相关关系研究等工作基础上,发现了主震前后10多个小时瓦斯浓度的毛刺状剧烈变化,以及井下涌水量先减少、后增加的地下水量突变的映震过程。此种瓦斯浓度和涌水突变异常现象的揭示和分析,说明地震发生会导致煤矿流体剧烈脉动。在地震前后井工正常生产前,必须注意加强瓦斯浓度和水量变化监测,加大抽气排水力度,更好地保障工人井下作业安全。  相似文献   

8.
电离层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能够引起电离层扰动的各种因素,包括太阳活动、地磁活动、大气波动、剧烈天气以及其它方面(例如地震、火山以及人类活动等);提出了地震电离层前兆研究的一般步骤流程:地震事例筛选-电离层观测参量筛选-异常识别与提取-地震电离层前兆确认;介绍了目前地震影响电离层的三种可能途径:化学、机械波和电磁途径;总结了地震电离层前兆地基和天基监测手段;最后提出了地震电离层前兆研究的几个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回顾国内外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现状,认为福建省自然辩证法学科在学科队伍建设、科学理论研究以及对地方科技经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还缺乏系统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学科人才队伍的水平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此,今后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凝练研究方向,培养人才队伍,构建共享平台,为建设创新型福建,推进"海西"建设服务,发挥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强大生命力,从而使学科建设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回顾国内外水土保持学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水土保持学科发展现状,认为福建省水土保持学科在科学研究、科技队伍建设、综合治理模式探索和推广应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缺乏系统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科技队伍水平和素质有待提高,水土保持经费不足,缺乏高水平的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工程和基地等。因此,今后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水土流失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监测手段和指标体系研究,以形成较为完善的福建省水土保持学科体系,为生态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海峡科学》2012,(1):21-35
该文详细介绍了近40年来,福建省地震地形变学科发展的概况。福建省地形变观测网是由全省GPS连续观测网、重力、水准、地磁流动观测网以及重力、倾斜与应变观测台站组成。经过“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发展,福建省地壳形变台网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而推动了我省地壳形变的地震预测与研究工作的快速发展,在推进全国地壳形变学科发展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气体观测作为一项成熟的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手段,在地震前后的前兆信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庐江台观测超过30年,积累的一定的经验以及异常识别方法。自2014年1月底溶解氢高值后,庐江台氢气处于波动变化状态,期间发生霍山Ms4.3级地震及长丰小震群,4月份仪器分子筛活化过程不稳定,数据波动较大更换活化柱后,氢气峰值分离正常,数据趋于平稳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该文从观测环境、观测条件、仪器性能等方面进行案例总结和讨论,总结出氢气观测中干扰因素的识别和排除。  相似文献   

13.
地震主动源探测学科从人工爆破向气枪震源发展,从单一主动震源探测向多震源探测结合发展,从福建陆域探测向台湾海峡陆海联测方向推进。本文详细介绍了地震主动源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等,并指出了福建省地震主动源探测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地质灾害、地震灾害与矿山灾害是中国的主要固体地球灾害,地壳运动变化与岩石受力灾变是固体地球灾害发生的根源。通过分析岩石受力灾变辐射异常实验研究及固体地球灾害遥感监测实践研究的国内外现状,提出了综合多种电磁与非电磁手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卫星-航空-地表-地下四位一体、立体协同的广义遥感监测体系。论述了突破经典遥感信息融合的局限,从时间、空间和物理尺度研究和挖掘广义遥感信息中多种物理量之间及岩石灾变前兆之间的内在机理与关联规律的必要性。为提高固体地球灾害前兆识别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分析了在GEOSS条件下构建固体地球灾害广义遥感监测体系的有利契机和若干前沿问题,包括广义遥感信息融合理论、固体地球灾害前兆识别模型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双向S-粗集理论的元素迁移特性和地震前兆异常的区域差异、震前差异的特点,提出基于双向S-粗集的地震预测知识支持算法.首先,收集某地块边界中观测到地震前兆异常属性集,划分等价类.其次,求该地块经常出现的地震前兆异常属性集的下、上近似.最后,求该地块某个地震前兆异常属性集的下、上近似,获得该地块某个地震主要的前兆异常.该算法能让地震专家在地震预测难题研究中,有效缩小前兆异常研究的范围.但该算法的实际应用,需待完善的地块边界地震异常数据的收集.  相似文献   

16.
地震灾害是地球上人类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和经济相对集中,自然灾害发生导致的损失增加,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呈上升趋势。本论述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作为检索数据库,检索了我国1979年到2012年间地震科学领域地震监测技术的研究文献,并以这些文献作为样本数据,分析我国地震监测研究领域的科研文献变化情况,从而对地震监测研究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在地震监测领域的论文综合影响力较高;中国地震局是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核心机构,其次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系统内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地震监测领域研究力量最强,其次为地震预测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震研究所;1979年-2012年,地震监测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地震前兆观测技术、地震机理、地震监测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是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需要,氡观测作为地下流体的一项传统的重要观测手段,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SD-3A自动测氡仪器是"九五"期间由中国地震局研制的自动测氡仪器,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观测资料不断积累,"十五"期间对此仪器进行了改造升级,但是由于地震观测选定的测点条件差异较大,脱气装置都根据观测点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制造,一直以来无法统一,各个台站使用不同的脱气装置,脱气效果各不相同。2016年8月,陇南台殿沟泉和成县台统一更换了自吸气式鼓泡脱气装置后,对测值有较大的影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张克菊 《科学观察》2009,4(5):14-19
地震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通常是指发生在地壳中的构造地震。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积累了巨大的能量,一旦断裂,能量便急剧释放,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形成地震。强度较大的地震被公认是自然界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敌人。因此,对地震的研究是人类防御地震灾害的社会需求,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地震预报方面,包括地震预测理论及方法、地震过程的观测、模拟等。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过,随着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对地震成因的研究有望取得重大进展,从而使前兆监测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和实验探测基础之上,最终实现对地震的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19.
简单介绍分形理论,运用自相似理论将固体"类流态"的研究同地震的孕震机理研究联系起来.在Cu-Zn-Al合金中观察到由固体"类流态"胞区活动引起的天然破裂,这种天然破裂在时间、空间、强度上有典型的分形特征,在破裂区介质的硬度变化上呈现典型的非线性变化,将其运用到地震的孕震机理研究中,从地震开裂的破裂规律和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前兆场变化和前兆异常等方面比较两者的相似性,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地震前兆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均匀介质模型模拟地震前兆存在实际地壳介质不均匀、岩石破裂终止区域人为指定等不足,借助ANSYS 12.0数值模拟软件,采用不均匀介质模型模拟地震前兆现象。结果表明,弱介质区是地震前兆出现的主要区域,地震前兆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弱介质区分布的复杂性。该结果能很好地解释地震空区、两头跳和密集—平静—大震的地震前兆现象,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