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P2P的SIP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2P网络结构区别于Client/Server结构或Browser/Server结构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个网络不存在中心节点(或中心服务器),其中的每一个节点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通讯等3方面的功能.而目前的SIP系统是一种C/S模式的网络结构,可扩展性和健壮性差.详细地分析了P2P和SIP的关键技术,研究了怎样将P2P架构融合到SIP系统中提高SIP系统可靠性,扩展性,健壮性,实现零配置.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P2P的SIP系统体系结构的详细方案.基于P2P的SIP系统支持基本的用户注册,呼叫建立和支持语音、视频和多媒体通信等高级服务.  相似文献   

2.
SIP协议是当前VolP和IM等多媒体协议的呼叫建立协议。P2P技术提供了分布式的网络架构中通信节点之间得对等通信能力,P2P网络架构经历了集中目录式网络架构、纯P2P网络架构、混合式P2P网络架构和结构化P2P网络架构。通过引入P2P技术,SIP网络的能力可以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3.
NAT设备的广泛使用限制了很多P2P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否顺利地穿透各种类型的NAT是P2P软件成功的重要因素。提出了P2P的NAT 穿越方法,借助于SIP协议,不仅能顺利地实现UDP的NAT穿越,同时也能实现TCP的NAT无缝穿透,SIP 服务器只应用在穿透之前,连接建立之后即可独立工作,效率高。在各种NAT的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使用SIP协议实现UDP的NAT穿越的方案,提出了基于SIP的TCP的NAT穿越方案。  相似文献   

4.
针对P2P网络中的资源搜索问题,讨论了非结构化P2P网络中的几种搜索方案,着重关注了基于移动a-gent的资源搜索方法,针对搜索资源有限、网络节点的异质性等约束提出了基于最优搜索理论的移动agent搜索资源的全局最优分配模型,并与通常情况下的均匀资源分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随着Internet的发展,未来的电信网络将是基于IP技术的网络,而SIP是现代网络标准组织所建议的语音、视频多媒体控制协议的首选.近来发生的SIP攻击事件,使SIP安全性议题浮上台面.将P2P的观念套用到传统的SIP架构上,以期减少传统的SIP架构被攻击之风险.但网络电话的弱点还是会出现在新一代P2P SIP的架构上,如:垃圾广告语音(Spaminternet telephony,SPIT)的插入,由于SPIT问题与通信架构无关,可能会形成垃圾短信泛滥的问题.为此本研究透过P2P SIP架构,建置适合此模式下的网络语音广告防堵系统,可在P2P动态环境下,进行黑白名单同步更新与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6.
会议初始化协议(SIP)凭借其简单,易于扩展等优点,已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重要应用协议.它采用Client/Server(C/S)的结构体系,当系统业务量增大时,系统容易达到性能瓶颈,成为其技术发展的障碍.基于分布式点对点(P2P)网络的去中心化特征,正好弥补了SIP的这一缺陷.因此,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P2P网络架构的SIP视频会议系统模型,将现有SIP视频会议系统的C/S架构改进成为P2P的混合网络体系结构.这既发挥了P2P无中心的优越性,又体现了SIP的C/S模式的优点.其次,阐述了该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以及相关程序设计.最后介绍了该系统的主要信令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7.
P2P与SIP相结合(简称P2P-SIP)的媒体会话与传输机制还没有广泛实际的应用,主要原因在于P2P节点不稳定性以及缺乏完整的P2P-SIP通信结构设计.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基于SIP和P2P相结合的媒体通信机制,针对加入各节点的异构性,在覆盖网络的组织上采用了分层结构,使用超级节点对整个覆盖网络节点进行管理,并提出了组织分层结构的算法.仿真表明,该机制与现有的P2P系统结构相比有较高的稳定性,减少了网络中媒体通信的信息量以及资源定位的时延.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P2PSIP的NAT穿透方法,可以在不同类型的NAT环境中,在不改变现有的NAT设备软件及其配置的情况下,解决两个私有网络IP电话终端的端对端通信问题.该方法通过适当扩展SIP协议,借助STUN协议以及RTP中继实现端对端的SIP信令和媒体流的建立,完成通信连接的建立与维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SIP协议功能及特性的研究,将SIP协议应用到传统的小区楼宇对讲系统.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SIP协议的小区楼宇对讲系统解决方案,克服了传统方案的许多不足,解决了楼宇对讲网络与因特网、通信网的无缝融合,可实现家居门禁移动对讲,提升楼宇智能化水平.设计一个嵌入式终端SIP协议栈,完成基于该协议栈的楼宇对讲系统终端的实现,并搭建一个小型的楼宇对讲系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测试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案具备了较好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结构化P2P网络Chord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P2P网络及其结构模型.在P2P网络中,如何快速准确地定位资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基于分布式哈希表(DHT)的Chord算法,并针对定时更新方案造成的延时问题,采用了事件驱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普通SIP应用由于受到后台服务器的控制,会面临单点服务器故障或遭受攻击导致网络整体瘫痪的危险,网络用户通信的自由度也受到了一定限制.基于P2P架构的SIP应用,利用P2P实现用户的注册、加入、定位、查找和路由,具有通信负载平衡、系统不易瘫痪等优点.SIP向P2P架构的发展,改善了原SIP 网络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有利于实现与传统通信系统的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2.
P2P网络移动节点设备资源短缺,导致网络资源负载不均衡,使P2P网络处于动态多变的状态。传统方法依据权重大小对最近节点进行定位,所耗费资源较多,无法对负载的网络资源均衡调整,导致定位精度差。提出基于信任度和蚁群算法的P2P网络中最近节点定位优化方法,对P2P网络中节点间的信任度进行计算;并及时更新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采用蚁群算法对最近节点进行定位,将转移概率函数值最大的节点作为最近节点。为避免节点定位过程中负载不均衡的问题,对其进行优化处理,引入转移概率函数值、能量值以及业务执行等候队列长度,获取定位最近节点的均衡函数,选择均衡函数值最大的节点作为最近节点。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提高了P2P网络中最近节点定位的效率和精度,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移动网络中分层流媒体的数据调度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应用于移动网络P2P(Peer to Peer)流媒体的数据调度算法--二维数据调度算法。该算法将流媒体数据块分别使用二维坐标进行标注(块坐标和层坐标),数据调度过程中数据块的调度顺序由其二维坐标确定。仿真结果表明,二维数据调度算法能保证移动终端上的流媒体的顺畅播放;无用包率减小,使无线网络中带宽得到有效地利用;对层订阅抖动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确保流媒体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4.
现有P2P-SIP架构提高了SIP网络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但是要付出增加呼叫建立时延的代价.P2P-SIP系统对时延是敏感的,为了减少定位用户的平均响应时间,提出了一种基于超级节点的分层P2P-SIP网络架构.该系统根据节点和参考点之间的延迟对节点进行分组,将P2P-SIP网络划分为多个低层子网,各子网的超级节点再构成高层主干网.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地降低了呼叫建立的平均时间.  相似文献   

15.
P2P网络中节点的邻居列表为蠕虫提供了快速传播的途径.网络中节点系统的漏洞情况各异,致使它们抵抗蠕虫的能力不同.无结构P2P网络中节点的位置影响着蠕虫围堵策略的效果,甚至影响整个网络的安全.为了对抗P2P蠕虫,在区分漏洞级别的基础上定义节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方法,根据节点抵抗蠕虫的能力为其选择邻居,使得P2P网络中的节点分布更利于抵抗蠕虫的攻击;并将这种邻居选择机制应用到无结构P2P网络KaZaA中.实验结果表明,该选择机制明显提高了P2P网络对抗蠕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Current peer-to-peer (P2P) applications suffer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from the problems such as load imbalance, topology mismatch between overlay and underlay, and instability caused by node joining and leaving.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he idea of implementing 2 functions of routing message and maintaining service index on different layers of overlay to deal with the aforementioned problems. Taking Chord as example, we design algorithms for building cluster and overlay and implement function-separated (FUSE) overlay with 2-dimensional address ID space. We further propose an analytic model for describing node’s load for evaluation.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mpared with 2-layer Chord-centered overlay in previous researches, this overlay excels in the metrics such as query path length, load, and query delivery ratio. Biography: LI Wenxiang(1979–), male, Lecturer, research direction: P2P computing, mobile compu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