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循环累积增强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普遍性、基础性,无论是从发展要素维度、空间维度,还是宏观、中观、微观层面,都可能是适用的。区域循环累积增强可表现为正向或负向,区域创新要素特别是企业集聚即呈现正向循环累积效应,带来区域的发展;反之,解聚即呈现负向循环累积效应,带来区域的衰退。科学知识等许多循环累积现象表现为指数增长曲线。在区域创新发展中,持续创新、通用使能技术、城市圈及城市群、创新与产业生态等四大因素影响循环累积增强效应。区域创新发展至少包括发展要素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循环累积增强。在发展要素维度方面,概述了微观层面的生产要素、科技要素自循环与要素之间的互循环;中观层面的科学技术链、创新链、产业链多要素链式循环与跨链循环;宏观层面的多系统联动循环,包括科技经济联动循环、军民融合联动循环等。在空间维度方面,简述了当前我国城市、园区等创新体系的循环累积关键措施。最后,提出了遵循循环累积增强规律、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4个方面的政策启示:一是注重循环累积增强中的存量维护与增量引育的互补效应;二是把握关键技术进步因素在区域循环累积增强中的杠杆效应;三是紧紧抓住区域保持正向循环累积增强的关键因...  相似文献   

2.
冲刷作用下单桩循环加载特性的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模型试验对高铁桥梁单桩基础进行静载试验和循环加载试验,探讨了不同冲刷深度下单桩循环累积沉降和动位移幅值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基循环累积沉降随冲刷深度增加而增加,对于冲刷深度较小的桩,循环累积沉降和沉降平均速率在较少的循环次数内即可趋于稳定;而对于冲刷深度较大的桩,循环累积沉降大且发展较快,达到稳定需要的时间长,甚至持续发展以致破坏,在实际工程中应重视长期循环累积沉降对其承载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推动生态循环型小城镇建设,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循环型小城镇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依靠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和采用循环经济方法来建立城镇产业循环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生态保障体系,以形成具有生态高效的产业和景观适宜环境的小城镇。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生态循环型小城镇正是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应该首选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上海地区饱和软土的动三轴试验成果,通过对累积变形影响因素及累积变形发展规律的分析,引入等效循环动应力水平的概念,建立能综合考虑列车荷载循环次数、静偏应力和和动偏应力的耦合作用、固结方式等影响因素的软粘土循环累积变形模型.结合试验成果对模型进行验证,确定不同试验条件下模型中的试验系数.研究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多种因素对软土循环累积变形规律的影响;此模型仅适用于软土正常固结且循环应力比小于临界循环应力比的情况;为提高模型计算和预测的精度,用室内试验确定模型中的试验系数时,应采用与现场实际相符的加载和固结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小城镇建设。西部地区处在大开发中,正好乘机借东风,有组织地展开小城镇建设。田园式小城镇建设,旨在把农村小城镇建成具有田园风光,绿树成荫,街楼群立,顺应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承继地区传统建筑风格,融人现代都市风光,育成绿色生活园区,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同自然生成协调发展,步人生态轮回发展的自然循环。  相似文献   

6.
库水位周期性涨落和水库诱发微震的耦合作用,对土体的变形特性和力学性质的影响不容忽视.采用电液伺服土动三轴试验系统,对经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的饱和粉质黏土进行了不排水三轴动力试验,探讨干湿循环对动变形、动孔压、动弹性模量等动力特性的影响效应;并结合动力学参数指标的发展规律,建立与干湿循环次数和累积塑性应变发展有关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历干湿循环后土体内部结构产生了不可逆的变化,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累积塑性应变呈现增大趋势,残余孔压比、弹性模量均呈现减小特征,且干湿循环的影响趋势逐渐减小;建立的关于干湿循环次数相关的修正模型,能够相对准确地描述和预测历经多次干湿循环后土样的累积塑性应变、残余孔压比和动弹模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随着筒型基础逐渐成为海上风电基础的常用形式,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倾角长期发展规律备受关注.基于模型试验与原型无量纲量等效的缩比尺原则,开展了不同工况风-浪荷载耦合作用下筒型基础模型试验,得到了筒型基础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倾角发展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筒型基础倾角累积速率的参数随着无量纲荷载幅值的增加而增加并与荷载的非对称性无关,部分双向非对称的风-浪耦合加载工况会导致筒型基础产生更为严重的累积倾角.当循环次数和循环荷载幅值一定时,累积倾角与表征荷载非对称性的无量纲参数呈近似线性关系.根据试验数据,建立了预测不同循环荷载条件下筒型基础累积倾角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8.
首先介绍了谱相干及高阶循环累积量谱的定义,说明了高阶循环累积量谱具有的抑噪和相位保留的能力.但由于高阶循环累积量谱分析需要更长的时间序列,因此本文从循环谱相干定义出发,提出了利用1 1/2维循环谱区分线性与非线性特征的方法.指出1 1/2维循环谱分析方法,不仅保留了高阶循环累积量谱的抑制噪声、提取非线性耦合特征和分离循环平稳分量与平稳分量的能力,而且减少了所需时间序列长度,提高了监测的实时性,最后以非线性平方相位耦合信号和轴承故障信号为例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干湿循环及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码头群桩累积侧向位移分布特征,基于水平循环受荷的刚度衰减模型和土体抗剪强度干湿循环弱化模型,通过ABAQUS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土体刚度衰减和土体抗剪强度干湿循环弱化,并依托三峡库区某在役货运码头,建立了码头群桩-岸坡相互作用三维数值模型.通过数值结果系统分析了三峡库区在干湿循环及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码头群桩桩顶及桩身累积侧向位移.研究表明:干湿循环和水平循环荷载产生的循环效应集中在循环周期的前面阶段;存在临界水平循环荷载比,当水平循环荷载比小于临界值时,累积位移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加载后期桩基侧向位移趋于稳定;当水平循环荷载比大于临界值时,累积位移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在加载后期仍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当桩基设计从控制变形考虑时,建议将水平循环荷载比控制在0.5以内;干湿循环后在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桩侧累积位移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最后,根据数值计算结果,提出了干湿循环后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群桩桩顶侧向累积位移预测模型,可供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粗粒土路基在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变形规律,开展了一系列动三轴试验,分析了不同动应力比、围压及压实度对粗粒土累积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次数为1 000次时的累积应变大约为总累积应变的75%,累积应变随着动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当动应力比相同时,围压越大,累积应变越大;粗粒土累积应变随压实度的增大而减小,说明提高压实度能够有效抑制累积应变发展。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能够反映动应力比、围压及压实度影响的粗粒土累积应变预测模型,与试验结果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可铁路路基变形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发展小城镇经济,加速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加快小城镇的发展,要有全局和统筹观念。如何确定小城镇的发展目标,进行正确的功能定位是关键所在,其中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编制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对小城镇产业健康和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议小城镇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液体、气体、固体废弃物及噪声等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已危及到小城镇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小城镇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小城镇环境管理的对策,指出科学有序的环境管理和科学规划是最大程度地解决小城镇环境问题、有利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纽带,对于二者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山西省属于我国中部地区,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既有发展优势条件,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与其他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法,研究了山西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小城镇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了山西省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为山西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湖北小城镇发展模式与中部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金林  颜弘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5):79-81,85
从农村小城镇发展模式的两层含义入手,分析了它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了它对“中部崛起”的影响,提出了培育和创新湖北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实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足,小城镇建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针对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制度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受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状况的影响,广西小城镇发展极不平衡,分布总体上东密西疏,且有明显的沿河流和交通干线及平原分布的特征,并形成四大城镇空间发展区,构成了广西小城镇的网络结构系统;针对小城镇发展腹地特点,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发展重点也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产业集群推动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历程,产业集群对小城镇建设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是小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提升了小城镇整体的发展水平;推动了小城镇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等等.今后,我国小城镇发展产业集群,要注意: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小城镇功能建设应从重视"基础设施功能"向重视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建设转变;提高小城镇产业集群的技术含量;增加小城镇产业发展种类,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提高集群企业的品牌意识;加强产业集群小城镇的环境保护;等等.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作为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载体,比周边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小城镇是联系大中城市与广大农村的桥梁,对用围农村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文章以安徽省为例。简要论述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发展小城镇是目前大力推进中国农村城镇化的一个核心战略.但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点多面广,遍地开花,缺乏重点规划等众多问题,从而造成比"城市病"危害性更大的"农村病".本文认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特点大力发展重点小城镇,以点带面,实行梯度开发战略.同时,以欠发达地区安徽省庐江县为例,构建了重点小城镇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对庐江县小城镇进行综合能力评价,确定重点小城镇及其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云阳镇产业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沿江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沿江地区小城镇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工业园区及其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关系,说明工业园区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给出了建设良好工业园区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