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1961—2015年宁夏16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酿酒葡萄霜冻气候指标统计终霜日、霜冻时间,用统计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宁夏酿酒葡萄的晚霜冻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5a宁夏酿酒葡萄的平均终霜日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按90%保证率计算,各站终霜日的界限期在4月底至5月中旬;全区酿酒葡萄晚霜冻平均时间为92d.宁夏酿酒葡萄全区平均终霜日呈提早趋势,2个区域终霜日的年际变化趋势均与全区一致;全区酿酒葡萄霜冻时间呈减少趋势,引黄灌区霜冻时间的线性倾向率与全区接近.20世纪60~80年代,全区平均终霜日偏迟,90年代及以后终霜日偏早,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5a,偏早趋势较为明显;全区轻、中、重霜冻时间与55a平均值相比,在20世纪70年代偏多,60和80年代基本持平,90年代及以后偏少.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5a,偏少较为明显.近55a全区终霜日的突变年在1984年,引黄灌区在1986年,中部干旱带在1983年;霜冻时间的突变在1984年.  相似文献   

2.
《河南科学》2016,(3):397-403
采用气候倾向率、气候趋势系数、Mann-Kendall检验和Morlet小波等研究方法,对安阳市5个站点1971—2013年的雾霾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71—2013年安阳全区年均雾日数和霾日数地域分布相似,均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特点.年平均轻雾日数以汤阴为中心,向周围递减,东部多与西部,平原多于山区.2雾日和霾日均呈现秋、冬季较多,春夏季少.3安阳全区雾日整体呈波动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1.4 d/10a.轻雾日呈波动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6.1 d/10a.全区霾日数1986年前为减少趋势,1986年后呈增多趋势,其中2006年后增幅趋缓.4安阳市平均年雾日数在2008年发生突变减少;全市平均年轻雾日在1993年发生突变减少,2001年发生突变增多;安阳站的年霾日数在2005年发生突变增多.5安阳市雾日数第1主周期为22年,轻雾日数主周期为24年,霾日数主周期18年.  相似文献   

3.
薛鹏举 《科技信息》2009,(29):I0403-I0404
依据宁夏1951—2008年降水及气温资料,运用滑动平均、气候趋势系数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宁夏近半个多世纪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宁夏年降水量由北向南依次递增,多年平均温度南部山区低于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最高。降水、气温变异系数均较小,极端事件较少。1990年和2000年是气温的突变点。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降水呈减少趋势的概率均为75%,引黄灌区迭71.4%.全区降水减少的概率达到733%。全区气温整体呈现升高趋势,其中南部山区气温升高的概率均迭100%,引黄灌区85.7%,全区为86.7%。宁夏有趋于暖干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应用线性趋势法、方差分析和M-K检验法就盘龙河流域1961-2005年的气温和降水进行了变化趋势、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突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近45 a来年均温呈上升趋势,与其他季节相比,冬季增温趋势显著,幅度最大,气温倾向率为0.232℃/10 a;年降水量与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量倾向率均未通过95%的信度检验;气温和降水量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显著;气候突变时段多集中于20世纪60至70年代和9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降温突变和降水量增加突变,90年代以后以增温突变和降水量减少突变为主.  相似文献   

5.
窦彩霞 《科技资讯》2014,12(17):239-239
利用安阳站1961—2010年20 cm口径蒸发量资料,对蒸发量的年、季、月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变等气候特征作了较全面地分析。结果表明:50年来各季、月蒸发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年蒸发量以117.11 mm/10 a的倾向率减少,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夏季、秋季,其中6月份蒸发量偏少趋势最明显。年蒸发量在20世纪60~70年代为相对偏多期,80~90年代为相对偏少期。采用累积距平曲线对年总蒸发量进行突变检验表明,年蒸发量在1988年发生一次突变,表现为1988年后蒸发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8—2018年泉州市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分析、累积距平、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降水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探讨其中的周期规律。结果表明,近51年以来,除11月雨日数呈减少趋势外,其余各月雨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小量级降水减少,大量级降水增加;降水时间分布不均,12月份降水最少,6~7月降水则居多; 3月及9~12月的月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余各月的月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不同时间段的降水周期有一定差异,20世纪60年代,泉州市的降水周期是2.5年,20世纪70年代,降水周期是3年左右,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降水周期是6~8年,后期周期性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采用Mann-Kendall及滑动T检验法,对青海湖地区五个气象站1960-2007年降水逐月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降水量年、夏季微弱上升,秋季微弱下降,春季变动存在地区差异,但年、季降水变动趋势并不明显;降水量最大偏少期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最大偏多期为80年代中后期,2004年后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除春季有两次较强降水突变信号外,年和其他季节的突变信号均弱.降水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8.
利用天津1981—2017年气象资料,对沿海地区天气气候变化规律以及主要灾害性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天津沿海地区气候显著变暖,增暖速率达到0.4℃/10年,且具有明显的冷暖阶段性转折变化,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春季升温明显,尤其白天气温升温最快,对于气候变暖贡献最大;降水量变化较为稳定,长期变化趋势为基本持平略有减少,年平均降水量为534.6 mm,暴雨日数呈减少趋势;天津沿海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夏季盛行偏南风,风速显著减小,大风最多的季节为春季;雾霾呈春夏少、秋冬多的特点,冬季受冷空气的持续影响,渤海海域海冰面积持续增多,2017年达到16 946 km~2。  相似文献   

9.
全球变暖背景下大连地区寒潮活动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5年大连地区6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大平均风力资料,分析近45年大连地区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着重研究大连地区寒潮的年代际、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大连地区寒潮活动各地差异较大,南部开始早,结束晚;东部开始晚,结束早.大连地区寒潮主要出现在11、12月和1月.近45年来,大连地区寒潮异常具有三次跃变,跃变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期.大连的寒潮活动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活跃期—沉寂期—正负振荡期—沉寂期.近45年来,大连地区寒潮活动具有减少的趋势,从1961~2005年,趋势性寒潮频数减少为0.7次/10年.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学》2022,(1):86-92
利用日平均能见度定义了雾霾指数,在此基础上基于向量分析方法定义了雾霾综合效应指数,进而对京津冀地区1981—2020年雾霾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整体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形势,西南部最为严重,北部最轻;从京津冀地区雾霾综合效应指数年代际增量看,2010年以后雾霾呈明显加重趋势;从每5年增量分布情况看,2011—2015年雾霾呈明显加重趋势,2016—2020年雾霾加重发展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雾霾严重时段和较轻时段对应的位势高度场呈现近乎相反的距平分布形势,雾霾严重时段纬向环流特征更明显,而雾霾较轻时段经向环流特征更明显;北半球,尤其是太平洋地区的副热带高压与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有密切关系,副热带系统的强弱影响着暖湿气团的北上影响范围和强度,对京津冀地区雾霾的发展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兰州市霾日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6年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兰州市霾日的气候特征.研究表明20世纪70,80年代兰州市霾日发生较频繁,但整体呈减少趋势,尤其90年代开始大幅下降;兰州的霾日一年内各季均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秋末和冬季,12月份最多,强度最强的霾日也集中在冬季;时次分布上春、夏季8:00出现霾日最多,而秋、冬季14:00最多;一年中霾日数成"U"型分布,与地表气温呈负相关,气温越低,霾日出现的概率越高;风速小于2m/s和日平均相对湿度低于70%也是霾发生的主要气象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981-2013年33a宝鸡市雾霾日数变化趋势及突变。方法收集宝鸡市1981-2013年气象站观测的雾霾日数数据,采用趋势系数、倾向率、一元线性回归、距平百分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滑动t检验方法分析研究。结果与结论①在33a间,宝鸡市雾霾日数以16.253d/10a的趋势下降,且存在15a和24a的周期动荡;②冬季雾霾发生频率最高,春季略低,其次秋季,夏季最低;③1981-2013年7月份雾霾日数距平百分率波动范围最大,表明在33a内雾霾日数同期波动较为剧烈,且出现极端雾霾现象,9和10月略低,4、5、6和8月次之,2和3月较1月波动范围大,1月波动范围最小;④1981-2013雾霾日数在年、季都有明显的突变趋势,其突变类型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3.
北疆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06年北疆4站太阳总辐射气候资料,用气候趋势系数及回归系数研究了太阳总辐射的变化趋势及其时空分布状况,并对影响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6年间北疆地区的月、季、年太阳总辐射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太阳年总辐射呈显著下降趋势;太阳总辐射与总、低云量、相对湿度、雨雪日数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造成北疆地区太阳总辐射呈下降趋势的重要气候原因是:平均总、低云量、相对湿度、雨雪日数增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1-2014年川渝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川渝地区雾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川渝地区雾日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两种雾日观测资料的倾向率分别为-6d/10a和-8.2d/10a,研究时段内未出现突变点,80年代到90年代初,雾日变化周期以2~4a为主,21世纪后以8~10a为主.霾日总体趋势与雾日变化相反,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8.2d/10a,1997年开始发生突变,90年代变化周期以2~4a为主,2000年后4~10a周期变化较显著.在对雾霾与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讨论中发现,整个川渝地区雾与风速的变化趋势一致,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霾与风速的变化趋势相反,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选取1961-2008年武陵山片区18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数据,通过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等统计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武陵山片区夏季暴雨天气的变化规律,并运用信息扩散技术计算出武陵山片区夏季暴雨天气风险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整个武陵山片区年平均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区域内总体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和中部高于边缘的分布特征;武陵山及附近地区受地形地貌和暴雨次数的影响暴雨量级较大,乌江、清江和资水等河流流域是武陵山片区暴雨气象灾害的重点预防区域.这对武陵山片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防灾减灾及生态建设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2 474个站点数据,从年际、月际和周际变化角度,利用线性趋势和反距离权重插值等多种方法,计算了1961年~2015年中国霾日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1961年~2015年中国年均霾日数在波动中呈“先上升(1961年~1980年)-后平稳(1981年~2000年)-再迅速上升(2001年~2015)”的三段式变化特征.在月际尺度上,1~12月份的年均霾日数呈现出“U”型分布,且所有月份的平均霾日数均呈现增加趋势.在周际尺度上,中国年均霾日数从周一到周日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特征,但变化幅度不大.1961年~2015年中国周一到周日的平均霾日数均呈一致性增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1961年~2015年中国年均霾日数变化趋势呈“东南增加显著-西北增加不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中国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年代际年均霾日数随年代推移逐渐从负距平演变为正距平.不同月份的年均霾日数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1月和12月份年均霾日数达到2.7 d/a以上的地区分布较广,其它月份分布范围则相对较小.1961年~2015年周一到周日的年均霾日数超过4.5 d/a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西和陕西地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不同星期的年均霾日数在空间分布上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Mie散射激光雷达EZLidar和自动观测站气象资料对河北香河站2006年8月~2007年11月大气混合层高度(MLH)进行了观测研究,得出了灰霾和非灰霾两种天气大气混合层的日变化特征:1 MLH的日变化同温度、风速的变化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8、0.580,通过了0.01的置信度检验;2春季的MLH明显高于秋、冬两个季节,秋冬两季混合层的发展相似,MLH较低,大体上秋季的MLH高于冬季;3灰霾天气溶胶含量高,阻挡地面长波辐射向外发射,形成了类似的保温效应,灰霾天大气温度要高于非霾天的温度,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4灰霾天属于静稳天气,热力引起的湍流非常弱,风速变化对它的影响更大。热力和机械剪切作用共同影响了灰霾天和非灰霾天MLH的日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8-2010年南京站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近3年南京霾天气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的霾以轻微和轻度为主,一年四季均出现较多,其中冬季最强;一天中11时出现霾最多,05时出现最少;风速在1—4m/s时霾出现得最为集中,约占82.3%,出现霾时东到东南风的概率最大;霾出现时相对湿度在70%~80%之间的最多,较严重的霾天气的发生需要较大的相对湿度条件。API指数与霾天气的关系分析表明,非霾日的API指数主要集中在空气质量优秀和良好等级,霾日的API指数主要集中在良好和轻微污染等级,达到污染级别的霾日仅占总霾日的24%。  相似文献   

19.
 全球大气气溶胶类型和含量变化与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污染密切相关,是气象学、环境学和医学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认识全球气溶胶分布基本特征,发现和跟踪全球气溶胶显著变化地区,本文利用美国NASA 发布的C6 版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分析全球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与中国霾区的关系,提出霾区治理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参考标准。分析2003-2014 年卫星监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稳定高值区位于亚洲东部及其邻近太平洋海区、印度半岛及其邻近印度洋海区、非洲北部和中部及其邻近大西洋海区;重点变化关注区为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增量区和南美洲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减量区。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地区的形成与沙尘暴、火山喷发、生物质燃烧、工业排放等自然源,以及工业污染物排放、交通运输、秸秆焚烧等人类活动造成的人为源气溶胶排放直接相关,并受气象因素和山脉等地形阻挡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的稳定性与季节变化最终形成全球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东部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大于0.5 的区域为主要霾天气区,其中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地区和四川盆地为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极端高值区,年平均极端高值达到0.8~1.0,为霾天气常态化发生区;通过全球气溶胶光学厚度量值分析认为,气溶胶光学厚度年平均值0.5 可作为中国大气环境最大承载量,中国东部地区高于此值的区域为主要大气污染控制区,大范围工业生产污染物减排可带来整体环境改善,通过工业结构调整有望降低的气溶胶污染中位比率为33%,平均比率为2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