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水相萃取体系Co(Ⅱ),Ni(Ⅱ)的传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双水相萃取体系中,水相pH,有机相萃取剂浓度对Co,Ni传输的影响,确立了Co的正,逆向初始萃取速度方程,初步推断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得出了利用该体系进行Co,Ni分离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双水相萃取体系Co(Ⅱ)、Ni(Ⅱ)的传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双水相萃取体系中,水相pH、有机相萃取剂浓度对Co(Ⅱ)、Ni(Ⅱ)传输的影响,确立了Co(Ⅱ)的正、逆向初始萃取速率方程,初步推断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得出了利用该体系进行Co(Ⅱ)、Ni(Ⅱ)分离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二烷基膦酸PIA-8的庚烷溶液,考察了Zn(Ⅱ)、Cd(Ⅱ)、Mn(Ⅱ)、Cu(Ⅱ)、Ca(Ⅱ)和Mg(Ⅱ)单一金属的萃取行为以及Co(Ⅱ)、Ni(Ⅱ)混合溶液中Co(Ⅱ)和Ni(Ⅱ)的萃取平衡,测定了pH0.5值以及相对于Ni(Ⅱ)的ΔpH0.5值。运用连续逆向萃取技术,系统研究了高浓度Ni(Ⅱ)中少量Co(Ⅱ)的萃取分离以及粗硫酸镍溶液的精制工艺,取得了满意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Co(Ⅱ)、Ni(Ⅱ)与三聚硫氰酸配合物与邻二氨基苯反应,得到两个新的化合物,经IR、Uv、元素分析等表征研究,指认它们是Na_3{M(C_3N_3S_3)[Ph(NH_2)_2]Cl_2}(M)─Co、Ni).  相似文献   

5.
以5709萃取分离Ni、Co 的实验数据为依据,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在计算机上拟合出水相平衡pH值与影响其值的一些因素间的经验关系式,为萃取分离Ni、Co 系统的进一步模拟、工艺参数优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用微分脉冲极谱法测定了用Ti-Ni阳极电解而得的电解液中微量Ni(Ⅱ)的各项实验条件,提出在该测液中加入适量NH4OH-NH4Cl作为底液,在此底液中,所测得的Ni(Ⅱ)的微分脉冲极谱图,峰形良好,便于测量,其峰电位Ep=-0.95v(v.s.Ag=AgCl电极),可用标准加入法则定,方法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7.
用程序升温还原(TPR)、程序升温脱附(TPD)、X射线粉末衍射(XRD)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法对分步浸渍法制备的一系列Mo-Ni/γ-Al2O3甲烷化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浸渍液的pH值、焙烧温度及还原温度对催化剂的表面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浸Mo时,调(NH4)6Mo7O24溶液的pH=3、浸Mo后500℃焙烧的催化剂易于还原,而且能抑制后浸Ni时,难还原铝酸盐的形成;浸Ni  相似文献   

8.
用光度法测定了3种取代四苯基卟啉与Co^2+,Cu^2+配位反应的速率常数、活化能及热力学参数,讨论了卟啉结构对配位反应的影响,报导了配位反应的电子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新配体联苯乙酮缩氨基硫脲。在25±0.1℃及I=0.1mol·L ̄(-1)KNO_3存在下,在80%(V/V)二甲亚砜混合溶剂中,用pH法测定了联苯乙酮缩氢基硫脲的酸离解常数以及它与Cu(Ⅱ),Ni(Ⅱ),Zn(Ⅱ),Co(Ⅱ)四种金属离子形成二元配合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这四种配合物的逐级稳定常数均符合一般规律,与金属离子的Irving-Williams次序一致。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汉黄芩素(H2L)与Cu(Ⅱ),Co(Ⅱ)和Ni(Ⅱ)固体配合物的合成,并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配体与各配合物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邻氯苯甲醛与O,S-二甲基磷酰亚胺缩合得到的席夫碱及其Cu(Ⅱ),Ni(Ⅱ),Zn(Ⅱ),Co(Ⅱ)配合物。用元素分析,IR,UV,摩尔电导管对所合成经合物进行了测试,配体还采用MS和^1HNMR进行了表征,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组成和配位状态,还对化合物进行了蚜虫和红蜘蛛的生测实验以及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生理条件下,本实验探索了Co2+、Ni2+、Cd2+对过氧化氢稳定性和过氧化氢酶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o2+、Ni2+、Cd2+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具有正催化作用,对过氧化氢酶的生物活性均有可逆的抑制作用,其抑制能力的大小顺序为Co2+>C2+>Ni2+。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对氨基苯乙酮缩氨基硫脲(HL)与Ni(Ⅱ)、Zn(Ⅱ)、Co(Ⅲ)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磁矩、摩尔电导等进行了表征,并用体例 外试管法测试了配体和配合物的抗癌活性。结果表明,配体通过酮亚氨基N原子和S原子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配合物的抗癌活性均强于与体。  相似文献   

14.
用NiO替位掺杂对(Mg_xCo_(1-x))O系氧敏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氧分压条件下的高温平衡电导,以及用XRD,SEM,差热分析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实验发现替位掺杂的NiO强烈地影响材料的稳定性、缺陷结构及微观结构等.  相似文献   

15.
以焦磷酸根()为配体,十六烷基三甲溴化铵(CTMABr)为鼓泡剂,对Cu(Ⅱ),Pb(Ⅱ),Zn(Ⅱ),Cd(Ⅱ)等4种金属离子的浮选分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pH值、氮气流速、的浓度、CTMABr的浓度、金属离子浓度对浮选率的影响.找到了其最佳分离条件,对Cu(Ⅱ)-Cd(Ⅱ),Pb(Ⅱ)-Cd(Ⅱ),Zn(Ⅱ)-Cd(Ⅱ)等二元组分进行了较好的分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偶氮胂Ⅲ作萃取剂,深讨了在聚乙二醇(PEG)-硫酸铵-偶氮胂Ⅲw体系中Cu(Ⅱ)、Zn(Ⅱ)、Ni(Ⅱ)、Fe(Ⅲ)、Al(Ⅲ)的非有机溶剂萃取分离行为.在一定条件下,Fe(-Ⅱ)、Al(Ⅲ)几乎可被PEG相完全萃取,而Cu(Ⅱ)、Ni(Ⅱ)不被萃取.从而获得了Fe(Ⅱ)-Cu(Ⅱ)、Fe(Ⅲ)Ni(Ⅱ)、Fe(Ⅲ)-Zn(Ⅱ)、Al(Ⅲ)-Zn(Ⅱ)及Fe(Ⅲ)-Cu(Ⅱ)、Zn(Ⅱ)、Ni(Ⅱ)混合离子的定量分离,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白庙子斜发沸石经化学改性为Na、NH4、K、Mg、Ca型矿样,室温下与Pb2+、Cd2+静态离子交换.试验发现,Na、NH4、K型矿样对Pb2+交换容量提高20%,对Cd2+提高3~8倍,Mg、Ca型提高不显著.P2+交换容量与配位阳离子价数直接相关,Cd2+交换容量与配位阳离子价数、离子半径均有关.矿样对Pb2+的分离选择性能优于Cu2+、Cd2+.  相似文献   

18.
首次合成一种链式苯并酰胺配体N,N'-双(2-氨基苯甲酰基)-1,3-丙二胺.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可见光,核磁共振等对配体进行表征和确证.用pH-电位法测定了配体的加质子常数βH1及其4种过渡金属离子所形成的去质子MH-2L型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结果,βH1=2.42×102,βH2=4.15×103;logK分别为:-9.83(Cu2+);-13.76(Ni2+);-14.13(Co2+);-12.12(Zn2+).配位情况类似于低肽的配合物,且形成1∶1的中性分子,稳定性顺序Co2+<Ni2+<Cu2+>Zn2+,和Lrving-Wiliams顺序一致.  相似文献   

19.
报导了4-氯苯甲醛甘氨酸席夫碱及其Co(Ⅱ),Zn(Ⅱ),Co(Ⅱ),Ni(Ⅱ)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核磁共振谱、摩尔电导等方法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抗菌活性试验表明,4种配合物对浅部真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离子交换法处理钨矿物原料苏打压煮的母液进行了全面研究,系统测定了不同树脂对WO及CO的吸附性能及两者的分离系数,查明了从上述溶液中吸附WO的最佳条件。在流速为2cm/min的条件下,对含WO327.04g/L,CO12.23g/L,Cl ̄-2g/L及少量P,As,Si杂质的模拟工业料液而言,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213吸附WO的交换容量达227.9mgWO3/g干树脂.最终解吸液成分符合制取高纯APT的要求,含CO的交后液可部分返回苏打压煮过程以回收Na2CO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