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新闻     
数学庞加莱猜想得到完整证明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Poincaré)于1905年提出:在一个三维空间中,假如每一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成一点,那么这个空间一定是一个三维圆球。这就是著名的庞加莱猜想。后来,这个猜想被进一步推广为高维庞加莱猜想。20世纪60年代初,两位美国数学家  相似文献   

2.
2006年6月3日,著名华裔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经彻底证明了7个“千僖年数学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朱、曹300页的论文《庞加莱猜想暨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哈密尔顿-佩雷尔曼理论的应用》在《亚洲数学期刊》2006年6月号上以专刊的形式刊出.用丘成桐的话说:全世界能读懂朱、曹论文的数学家不会超过10人.2000年5月24日,美国麻州的克雷(Clay)数学研究所在巴黎法兰西学院宣布:对7个“千僖年…  相似文献   

3.
《科技导报(北京)》2007,25(4):62-62
本刊2007年第1期刊登的“2006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以下简称“进展”)一文,将中国学者朱嘉平、曹怀东“对证明‘庞加莱猜想’做出贡献”列为2006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之一。2007年1月22日,本刊收到一封数学界读者来信,函中同时附有美国科学作家、自由撰稿人Dana Mackenzie发表在2006年12月22日Science杂志上的“年  相似文献   

4.
邱仰聪 《科技信息》2009,(16):99-100
1904年由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提出的庞加莱猜想,在最近几年终于获得了破解。在长达一百年的证明过程中,清楚地体现了创立科学理论的一般思维过程。本文回顾了证明庞加莱猜想的总过程,并利用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理论予以分析说明,从而达到对庞加莱猜想证明过程进行哲学分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6月3日,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丘成桐院士在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宣布,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和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完成了证明庞加莱猜想(PoincaréConjecture)的“封顶”工作。庞加莱猜想是被誉为“最后的数学全才”的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HenriPoincaré)在1904年提出的  相似文献   

6.
科技珍闻     
《科技潮》2006,(7)
人物破解世纪难题的中国数学家“七大世纪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近日被科学家完全破解,而且是中国科学家完成“最后封顶”工作朱熹平1982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系,1984年在中山大学数学系取得硕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院长,兼任广东省数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顾问,《数学物理学报》、《偏微分方程杂志》、——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以一篇长达3…  相似文献   

7.
庞加莱猜想作为"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之一,其难度、解决时间的长度以及与宇宙形状的相关度,成为近10年学界关注的焦点。2006年,3维庞加莱猜想最终被数学界确认由俄国数学家佩雷尔曼解决。在历经百年从高维到低维逐渐推进证明的过程中,产生了4位由此猜想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他们的研究为拓扑学乃至数学物理学交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科学猜想”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或假定性命题。本文论述了“科学猜想”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科学猜想”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9.
路玉梅 《科技信息》2008,(23):159-161
自1904年庞加莱猜想提出后,百余年来,许多数学家为证明这一猜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曾多次因几位数学家部分破解这个难题而获得菲尔兹奖。论文从历史背景、影响价值及其意义、曲折的证明过程、中国数学家对猜想的努力及作用等方面,阐述了庞加莱猜想的历史及其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10.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一环。“科学猜想”应注重实证、形成猜想意识;循序渐进、养成猜想习惯;悉心引导,掌握猜想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和自主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美国《科学》杂志评出2005年十大科学进展,进化研究名列首位。《科学》杂志强调,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已快一个半世纪,但科学家还能揭示出生物进化新的细节,表明进化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黑猩猩基因组图谱于2005年10月公布,人类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变异图谱也随后发表。这两份图谱的深入比较不仅会揭示人类进化的过程,也为艾滋病、心脏病等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材料,有望为未来的“个性化基因医疗”奠定基础。 2005年科学家还再造了1981年“西班牙流感”病毒并测定其基因序列,发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科学发现的“前面”知识和科学发现的“背后”知识趵概念,指明“背后”知识就是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是科学发现的思维原因;阐述了科学发现和科学思维的关系,以及探索科学发现的“背后”知识的意义;论述了科学思维形成的途径;捐出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结构一般由以下四要素组成:即自然图景、科学图景、研究方法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科学帅才玻尔和贝尔纳,都是多才多艺的物理学家,为什么玻尔领导了一个哥本哈根,而贝尔纳却领导不好一个“由三个人组成的实验室”?奥本海默和林德曼,都是有名的科学政治家,为什么奥本海默成功地领导了“曼哈顿工程”,而林德曼的“轰炸计划”,却使邱吉尔在政治舞台上闹出笑话? 科学史家D.普赖斯曾经把科学家分为两类:一种人“善于同人打交道”,一种人“善于同物打交道”。前者就是“科学帅才”,后者则为“科学将才”。朗道、贝尔纳等人是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是,就组织才能来看,他们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将才;真正的科学帅才是奥本海默和费米等人。众所周知,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上第一次集体创作。尽管玻尔没有发表过一篇对量子力学有决定性影响的文章,但是,玻尔作为量子物理学家,他比其他任何一个物理学家都更有资格被人称为量子物  相似文献   

14.
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8世纪,一位贵夫人在参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实验室时曾问道:“您做的这些工作有什么用?”富兰克林反问道:“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现在看来,这位贵夫人无意中涉及到了当时人们普遍不解的一个重大问题——科学的价值,而富兰克林的回答则代表了近代科学诞生之初多数科学家对科学价值的认识。近代科学诞生之初并没有显示出重大的实用价值。近代科学家们基本认为,科学是有关自然、社会和意识的系统而合理性的知识体系,科学研究的本质体现在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建树新的理论和方法,其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与合…  相似文献   

15.
“黄禹锡事件”令世人震惊,当事人黄禹锡竟然接连两次蒙骗了世界著名的学术期刊——《科学》杂志,真可谓是科学界的又一个“大忽悠”,“忽悠”了《科学》的各位高级编辑和作为《科学》杂志审稿人的9名世界顶级科学家,也“忽悠”了大韩民族和整个科学界,的确让人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数学不追随潮流,而应潜下心来做好学问,让潮流来追随自己的成绩。”这话是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说的。他心无旁骛,低调行事,和同事一起给出了数学界百年未破的庞加莱猜想的完全证明。对他们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研究,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感慨地说“: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潜,有专之意,专心凝神,专心致志;有深之意“,沉浸”其中,深钻细研。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喜潜心默想,每当拿到一本数学专著或论文时,便细看题目闭目凝思:假如自己来作,应该怎样写,先写什么,次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怎样总结收尾……把这些都想清楚了,再开始阅读。当看到…  相似文献   

17.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23,(9):76-77
<正>中国科学家发现月球“迷你水库”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森、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惠鹤九等科学家合作发现,撞击玻璃珠可能是月球的“迷你水库”,一吨玻璃珠中平均可含一斤水。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过去20年来,科学家在月球表面发现了许多存在水的证据。有猜想认为,月壤深处存在含水层,驱动着整个月球的水循环。2021年,中科院研究人员在用纳米离子探针检测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的撞击玻璃珠时发现,珠内的水丰度从外至内逐渐递减,形成“环带特征”。胡森表示,“我们的研究证明撞击玻璃珠可能是一个新的月球储水物质,支持了月表水循环的猜想,也解释了像月球一样没有大气的小行星上水的潜在来源。”  相似文献   

18.
回顾20世纪初科学的历史进程,在1905年爱因斯坦的划时代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发表之前,已经有一些科学家(如洛伦兹、庞加莱等人)得到了狭义相对论的一些结论,走到了狭义相对论的边缘,但是他们最终却没能创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回顾洛伦兹、庞加莱等人在1905年前得到的关于狭义相对论的一些理论成果,分析爱因斯坦创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路,以纪念狭义相对论建立100周年。  相似文献   

19.
近年科学越轨问题研究评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科学是追求真理的社会活动。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称科学家是“天生诚实的人”,他们“对真理都有一种献身精神,并使科学保持纯洁无瑕”。科学社会学创始人默顿认为“科学家的活动受到在其他任何领域的活动所无法比拟的严格管制”,并由此断言,“科学史上根本不存在作弊”。但这只是默顿的“理想模式”。科学家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受私欲及其各种其它因素的影响,科学家中违背真理的越轨行为并不少见,而且有些还相当严重。诸如震惊国际科技界的巴尔的摩事件及我国的李富斌剽窃国外论文。据统计,从1980至1991年1月英国《自然》杂…  相似文献   

20.
科学触角     
《科学世界》2011,(11):10-11
超光速中微子挑战爱因斯坦? 据《自然》(Nature)杂志9月27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称,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OPERA项目,发现了超光速运动的中微子。OPERA于2006年正式启动,原本是科学家设计用来研究中微子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性质改变的“中微子振荡”的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