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通过对云南从南到北三个地区纵坑切梢小蠹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关于该虫在云南的发生、危害、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的基础信息.本文认为暖冬可能是纵坑切梢小蠹严重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危害习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危害过程中形成的坑道为依据,比较详尽地分析了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树内的活动、危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纵坑切梢小蠹对树梢的危害只能造成云南松树势衰弱及梢头局部受害;纵坑切梢小蠹蛀食云南松树干是云南松最终受害致死的主要原因。②在春季,纵坑切梢小蠹出生率约70头,幼虫死亡率为50%。③对坑道散布面积的分析表明,一般情况下,胸径为6—7cm的云南松,其致死阈值约为纵坑切梢小蠹雌虫5头。  相似文献   

3.
云南纵坑切稍小蠹的发生,分布与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从南到北三个地区纵坑切稍小蠹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关于该虫在云南的发生,危害,寄主植物和地理分布的基础信息,本文认为暖冬可能是纵坑切梢小蠹严重危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纵坑切梢小蠹大发生原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本文从种群系统出发,全面分析了纵坑切梢小蠹与云南松的相互作用.及环境多种因素对该虫大发生的综合影响.认为在虫害发生初期,云南松树势衰弱是纵坑切梢小蠹大发生的基本条件,当虫害猖獗漫延时,该虫可以攻击并致死健康树.纵坑切梢小蠹种群数量便成为虫害进一步加剧的主要因素.气候、寄主抗性、林地条件、森林管理对害虫种群消长有重要影响.昆明地区气候条件对于纵坑切梢小蠹生长繁殖都非常有利,是该虫得以在短期内爆发成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α-蒎烯为原料,控制反应条件,用不同氧化剂进行选择性区域氧化,合成了松小蠹信息素马鞭烯醇(工)、马鞭烯酮(Ⅱ)、桃金娘烯醇(Ⅲ)和桃金娘烯醛(Ⅳ),并用IR和MS谱验证了结构.用化合物(I~Ⅳ)对纵坑切梢小蠹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对纵坑切梢小蠹均有一定聚集作用,当用α-蒎烯配制成复方时,其诱集率提高,特别是纵坑切梢小蠹梢转干期的诱集率明显高于梢转梢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纵坑切梢小蠹在贵州省扎佐林场大面积健康马尾松人工林分时有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小蠹虫通过集群攻击零星健康木成功入侵,然后定殖并扩大为害。初期性侵害特性是小蠹虫对为害健康树木的适应性表现。7~9月是小蠹蛀梢和蛀干为害高峰的重叠时期,尤其以8月份为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云南烟草根结线虫拮抗真菌分离鉴定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云南省28个县采集152个土样及发病烟根,利用直接分离法和诱集分离法分别从根结线虫卵囊、卵、雌虫和幼虫分离到400株拮抗真菌,它们包括拟青霉属、镰刀菌属、普可尼亚属、木霉属、链格孢属、曲霉属、青霉属、柱孢菌属、茎点霉属、单顶孢属、钩丝孢属、节丛孢属、矛束孢属等21属及一些不产孢的拮抗真菌,其中淡紫拟青霉、厚垣孢普可尼亚菌、尖孢镰刀菌为分离频率最高,约占分离数的60%.卵囊、卵和雌虫寄生真菌种类和数量远远大于二龄幼虫寄生真菌种类和数量,不同县寄生真菌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群落相互关系的动态特征,以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网络分析法,分析不同林龄(中龄、近熟和成熟)及其年内生长阶段(生长季初期、旺盛期和末期)樟子松根内真菌群落共现网络动态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得到如下结果。1)在不同林龄阶段,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共现网络差异不明显;在不同生长季阶段,根内真菌共现网络差异明显,生长季旺盛期,根内真菌共现网络较为复杂。2)在不同林龄和不同生长季阶段,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关键类群差异明显,主要包括地孔菌属(Geopora)、棉革菌属(Tomentella)、暗球腔菌属(Phaeosphaeria)、Neocucurbitaria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关键类群为外生菌根真菌和腐生真菌,旺盛期为腐生真菌和病原真菌。中龄林关键类群为腐生真菌和病原真菌,成熟林为外生菌根真菌和腐生真菌。3)外生菌根真菌网络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相对湿度(P<0.05),腐生真菌和病原真菌网络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平均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因此,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网络在不同生长季阶段的动态变化强于不同林龄...  相似文献   

9.
纵坑切梢小蠹后肠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趋性反应测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纵坑切梢小蠹后肠正已烷和乙醇提取物进行GC-MS分析,检索出18个化合物,其中单萜烯类化合物11个,占检索化合物总数的61.1%.经趋性反应测试,纵坑切梢小蠹对混合物I的趋向率达65%,对其它测试化合物的趋向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切梢小蠹属各种之前形态差异很小,种类鉴定困难.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COI基因)部分序列,对5种切梢小蠹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研究分析发现:华山松切梢小蠹与其他4种切梢小蠹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再次证明华山松切梢小蠹是1个新种;云南切梢小蠹与华山松切梢小蠹在各种分析数据结果都显示出很小的差异,但二者的寄主完全不同,这暗示着二者最初可能起源于同1个祖先,产生分化的原因可能是寄主的差异所致.通过探索5种切梢小蠹之间的关系,为其防控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1.
云南松接入小蠹伴生真菌后韧皮中过氧化物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松树干接入纵坑切梢小蠹伴生真菌后,其韧皮部反应区内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出现1-3条新酶带,但在不同水分状况下过氧化物酶活性有着异,水分状况较着的地点,酶活性高于水分状况较好的地点,且其变化幅度较大,在水分状况较好的地点,云南松着入真菌后反应区长度和真菌生长长度较长于水分状况较差的样地,上述酶活性变化与云南松接入真菌后的反应区变化和真菌生长状况一致。上述研究表明,适度的水分胁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勐仑山地小型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西双版纳东南部勐仑自然保护区热带森林系统的九个代表不同生境的样区中,于1992年2月至4月旱季,从其土壤中分离到16个属的小型真菌,其中优势菌属14个,共535个菌株统计单位.以香农指数为山地小型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标,对九个样区的山地小型真菌多样性进行对比.用相对离散度(η)度各优势种数目分布的均匀性,用平均度指数(E)比较优势种平均度.结果表明热带森林系统中原生植被和保存较好的次生植被下山地小型真菌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优势种数量分布集中,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3.
云南西双版纳几种热带兰菌根真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云南西双版纳不同生境下的14株热带兰菌根中分离到19株真菌,分别鉴定为9个属,其中优势菌为镰孢霉属(Fusarium)9株占47.37%;组丝核菌属(Phacodium)3株占15.79%.  相似文献   

14.
从香石竹扦插茎腐苗上分离纯化了35株镰刀菌,优势菌为:串珠镰孢(F.moniliform Sheldon)11株,串珠镰孢中间变种(F.moniliforme var.intermedium Neish&leggestt)9株,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8株,其次还有茄病镰孢蓝色变种(Fusarium solanivat.coeculeum(Sacc.)Booth)等7株,共6个种和变种;选用12株菌检测其致病性,其中11株菌的致病率高达88~100%;农药药效实验表明。大生的效果最好,0.1g/L即能完全抑制5株试验菌的生长;其次为甲霜灵-锰锌;根病必治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5.
耕作方法对土壤真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真菌数量影响不大,但对真菌群落结构和种群构成却有显著的影响,翻耕0-10cm土层土壤真菌群落含有20种真菌,其中以Chrysosporium merdarium为优势种,Acremonium butyri为亚优势种;翻耕20-20cm土层含有17种真菌,以Sterile blackA为优势种,Stachyborys chartarum为亚优势种;翻耕20-30cm土层含有10种真菌,其中以Chaetomium bostrychodes为优势种,Sterile blackA为亚优势种,铁茬0-10cm含16种真菌,其中Sterile blackA是优势种,Chaetomium bostrychodes为亚优势种;铁茬10-20cm土层含有126种真菌,优势种为Sterile blackA,亚优势种为Talaromyces flavus,铁茬20-30cm含有14种真菌,其中Chaetomium bostrychodes为优势种,Talaromyces flavus为亚优势种,免耕0-10cm土层由23种真菌构成,Trichoderma viride和T.koningii为优势种,Talaromyces trachyspermus为亚优势种;免耕10-20cm土层由14个种类构成,Talaromyces trachyspermus为群优势种,Eupenicillium brefeldianum为亚优势种;免耕10-30cm土壤由9种真菌组成,其中Talaromyces trachyspermus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橡胶,胡椒,咖啡根际真菌及细菌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西双版纳橡胶、胡椒、咖啡根际土壤中的真菌和细菌。从橡胶土样得真菌11属48株,其中青霉属(Peniciitilliunm)29株,占绝对优势;细菌14属61株,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35株,占绝对优势。从胡椒土样得真菌10属25株,其中青霉属6株,为优势菌之一;细菌9属61株,芽孢杆菌42株,居绝对优势。从咖啡上样得真菌5属23株,仍以青霉属居绝对优势,占17株;细菌12属64株,芽孢杆菌有35株,为优势菌。在初步探讨了三种经济作物根际真菌及细菌区系的组成、数量及优势种群的基础上,还分析了这些微生物在根际土壤中的作用及部分真菌病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三种濒危植物的根际土壤中分离鉴定了分离于12个属的78株真菌,其中,青霉属,镰孢属和假葡萄孢属真菌是三种蕨类植物根际土壤中的共有类群,三种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类群各自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