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变化无序,90年代评论界关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研究,基本把握了其思想内容、 心灵追求、叙事方式及发展线索,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本文试图按照王安忆创作的具体情形,对90年代以来的 研究文章进行分阶段述评,期待对90年代王安忆小说研究作一个小结。  相似文献   

2.
从王安忆的创作思想出发,具体分析了王安忆小说中故事建构的两条途径,同时也论述了这两种方式的特点及王安忆的创作成绩,并揭示出这两种方式对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经典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张梅是执于探询城市精神的两位作家。她们90年代以来创作的反映都市女性生存状态的小说,集中体现了其在这一领域的思考和努力。两人在创作主题、叙事方式和女性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相通相异之处,分别体现了她们对现代都市与女性生存这一命题怕不同诠释、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女性的物质及精神生存状态的精神关怀和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4.
上海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大都市,是王安忆成长的地方,是她小说创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背景,她的许多小说都明显地是以上海为背景创作的。本文以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上海叙述为立足点,对其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上海作为经验世界进入王安忆作品所呈现出的三个阶段:幻象化的上海、舞台化的上海、文本化的上海。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最年幼知青的一员,王安忆与知青文学有着注定的不解之缘。王安忆本人是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作家群中重要的一员;直接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在其早期创作中占相当的比例;近期创作中,作者又将笔触投注在知青时代的乡村生活上,以对乡村生活不同的观照角度写了一系列短篇,促进了知青文学在商业时代的发展。此外,在她其他题材的创作中,或者以插队的农村为背景,或者小说人物曾经是知青,也都脱不掉与知青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创作跨度大、作品众多,自她80年代登上文坛至今,其小说主题多变、内涵丰富的艺术特色日趋成熟,这与她的叙事模式、语言风格、创作态度等息息相关。王安忆采用新颖独特的空间叙事方式建构小说,通过不同叙事线索的交叉、平行,加深文本意味。她将抽象性的叙述语言和阐释分析交汇在一起,促使作品思绪飞扬、蕴含诗意。作家擅长对琐碎的日常生活进行哲理思辨,并将其植根于纷繁复杂的意象之中,从而扩展作品的释义空间。  相似文献   

7.
赞美乡土精神和肯定乡村文化的本质是90年代乡村小说创作的重要文化倾向。迟子建90年代的乡村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们共同的文化取向,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安定、平和的乡村社区生活描写而展示乡村社会的宽仁与厚道,通过对家庭亲情伦理的描写而展示乡民们的善良、谦和、敦厚,是迟子建价值选择的独特个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把小说称为“心灵世界”是颇有创意的。她认为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没有明显的关系。心灵世界是一个独立的,完全由它自己来决定的,由它自己的规定、原则去推动、发展、构成的世界。王安忆20年的小说创作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也可以说是一部蕴含着人生哲理的厚重的,心灵史。  相似文献   

9.
黄晶 《科技信息》2013,(6):229-229,23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王安忆因为抒写上海而声名大噪。可王安忆却不是一个只写上海的小说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她小说中一直有一个和上海同样重要的"乡村世界"。乡村既是她小说最初的发源地,也是她理论反思和创作意识剖析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10.
在时代的变迁中,王安忆以真诚的写作态度不停地寻找、拓展,随着世态的变更,她的小说也呈现出丰富多变的状态。在初期的青春自叙中,她倾诉的是个人的内心世界,带有明显的诗化特点,既清新优雅,又有几分寂寞的感伤。随着创作中对日常琐碎生活的关注,王安忆的小说在叙述中日渐平实,以准确的细节和近距离描写,使作品紧密细致、真切感人。在这过程中,王安忆对小说叙述技巧的探寻也有了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已经不再有20世纪80年代那样的轰动效应,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形成了迥异于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征。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所处的文化环境,市场化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得以实现的巨大动力,而现代性则更是中国文学自新文学诞生以来甚至更早的时间内持续的现代化诉求。把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放在这样的全球化、市场化,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有了期盼世界认同的努力和尝试。在这样的理想下,小说创作在思想表现方面虽然失却了深度模式但是却成就了叙事意义上的另一种成绩。  相似文献   

12.
黄春明的小说创作在继承和突破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的基础上,在80年代和90年代呈现了十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1998年的三篇短篇,有了非常明显的回归传统的倾向.对这种现象的关注,有利于挖掘出黄春明本身的创作特色和创作的可能性,也有利于对类似文学现象的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小说的反讽意义形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讽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实践的一大显征。根据反讽的概念在90年代的演变和反讽艺术在创作实践中的体现,将这一时期的反讽学划分为四种意义形态: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和戏仿,据此分析90年代小说的反讽特征。  相似文献   

14.
西部乡土小说是西部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西部文学的起步性整体研究,关注西部小说的研究极少。20世纪90年代的重在突出西部小说的地域和文化研究,注重作家作品分析研究,提出西部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21世纪以来在西部小说研究专著中有章节对西部乡土小说作重点评述。从资料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西部小说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但关于西部乡土小说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中期后,王安忆小说叙事观念逐渐明晰,“讲”故事的意识突出。其小说叙事以“第一人称视角”、“人物有限视角”和“视角越界”的应用为独特,并产生陌生化效果,完成了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赞美乡土精神和肯定乡村文化的本质是90年代乡村小说创作的重要文化倾向.迟子建90年代的乡村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们共同的文化取向,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安定、平和的乡村社区生活描写而展示乡村社会的宽仁与厚道,通过对家庭亲情伦理的描写而展示乡民们的善良、谦和、敦厚,是迟子建价值选择的独特个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邓利民  郭谦 《菏泽学院学报》2001,23(3):15-17,58
90年代现实主义的重新升温不是一种孤立现象,是与现实主义在我国近百年的曲折发展史分不开的。但是较之传统现实主义较为保守的创作原则而言,新现实主义具有了一些新的品格。本文结合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几部代表作品着重探讨了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方式和特点。作者认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大都以客观冷静的写实笔法、以全知的视角、以顺时序的叙事结构叙写底层社会的人生故事。从总体上看,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已经成为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是当代作家中创作风格变化最多的一个,其创作历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通过透视分析王安忆创作历程,可从中梳理出其创作思想及创作演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19.
刘红英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44-1446,1489
上海精神是王安忆小说的主题之一,她在不同的时代寓之以不同的形式。《长恨歌》与《天香》以不同的审美方式回溯了上海文化的精神气象,显示了王安忆创作的纵向承续与转型变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上海城市精神中优雅精致文化的象征,《天香》则描摹了几代天香园人对刺绣的精湛追求,成就了艺魂诗心的高贵品质。不论是王琦瑶个体式的娇艳姿态,还是天香园人集体式的群芳潜质,都凝结了王安忆对新旧上海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20.
余华在90年代初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创作转型,其语言风格也发生了相应转变,但学术界对其语言转型的研究明显缺席。选取余华小说中极具特色,并且变化显著的比喻来考察其创作转型,通过前后时期的对比来揭示其用喻的特点和变化,以期为转型研究提供语言科学的依据,并且揭示转型背后的语言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