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SO_2与烷烃在337nmN_2分子激光辐照下生成光化学烟雾。实验测量了烟雾的平均颗粒大小,烟雾的稳定散射光强度与N_2分子激光功率、烷烃的C—H键键能以及温度的关系,得到反应表观活化能为—16kcal/mole。结果表明光化反应的第一步是H原子提取反应,光化学烟雾是依靠van der Waals力将分子集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数种作为SOD模拟物的Cu(Ⅱ)-氨基酸络合物,在pH=7.8及(20.0±0.5)℃条件下,用细胞色素C法测定了各络合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得到了催化速率常数kcat,其值比非催化速率常数k提高了4~5个数量级。讨论了配体分子结构对络合物SOD样活性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作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电势跃——计时吸收光谱法(SPS-CA)测量了准可逆体系的电子转移速率常数。首先通过测K3Fe(CN)6—K4Fe(CN)6体系的标准速率常数ks0′,证实了理论公式、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的合理性,而后以SnO2-In2O3膜玻璃电极为工作电极,分别测定了亚甲基蓝还原和无色亚甲蓝氧化的电子转移速率常数及该体系的ks0′,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NdY(Y=EDTA)与酸性媒介黄2G[2-羟基-5-(4-苯磺基)偶氮基苯甲酸的钠盐,NaH2L·2H2O]在pH7.2~9.2及离子强度0.25mol/kg(NaNO3)时混配络合物的生成反应动力学。实验求得NdY与HL及L的反应速率常数(k1,k-1及k2,k-2)。混配络合物生成常数的计算值KNdYL(等于K2/K-2)与分光光度法求得的数值基本一致。还研究了混配络合物NdYL的酸水  相似文献   

5.
CO2加氢生成乙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热力学分析得出:当压力在3.0 ̄4.0MPa,温度在180 ̄300℃的范围内,CO2加氢生成乙醛在热力学上是可能的。实验表明,在Rh-Ag/SiO2、Rh-Ag-LiCl/SiO2催化剂上有乙醛生成,乙醛的选择性最高可达45.89%。  相似文献   

6.
锑在弱碱溶液中阳极成膜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亿良 《江西科学》1996,14(2):76-80
利用恒电位阳极极化电流与极化时间的关系、线性电位扫描及X射线衍射研究了锑在2.5×10-5mol/m3NaHCO3+2.5×10-5mol/m3Na2CO3+5.0×10-4mol/m3Na2SO4溶液中(pH=9.1,30℃)于1.2V(VS.SCE)阳极成膜3h,阳极成膜规律及膜相组成与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本工作中的阳极膜主要由Sb2O3(斜方)晶体构成,成膜规律为锑的溶解与锑氧离子SbO+的生成→锑氧化物膜的形成与增厚→氧化物膜的钝化。  相似文献   

7.
依据热力学原理计算了W-ThO2阴极材料的蒸发速率,并分析了其蒸发规律.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各成分的蒸发速率按指数方式增大,其中ThO2的蒸发速率最大,其次是W、Th及WO2.在工作一定时间后,阴极表层会出现缺ThO2区,Th的蒸发受ThO2还原反应的控制.通过与实验方法对比,认为采用热力学原理计算蒸发速率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用KI与KBrO3的反应进行实验,成功地测定了化学反应速度和速度常数,结果令人满意,避免了长期以来用(NH4)2S2O3与KI反应进行测定多半是失败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用挤压铸造法制备硅酸铝短纤维(Al2O3·SiO2)增强铝硅(AlSi)合金复合材料,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室温及高温强度,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Al2O3·SiO2纤维与AlSi合金基体界面.结果表明:3%~10%的硅酸铝短纤维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室温及高温强度大大提高,在硅酸铝纤维与基体界面上存在两种反应物:一种物质是MgAl2O4,另一种物质含有Si和P,且二者原子之比为3∶4,呈正交结构,点阵常数为a=0.714nm,b=1.428nm,c=2.409nm.  相似文献   

10.
梅光泉  朱守荣 《江西科学》1995,13(3):138-141
用紫外可光谱跟踪K2S2O8对「Cu(H-2dt)」及「Cu(H-2npdt)」的氧化过程,研究「Cu^ⅢH-2L」^+配合物的生成、分解反应动力学,获得了拟一级反应的速率常数和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11.
广州大气气溶胶部分无机组分及相关气体逐时变化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JAC-MOBIC在2000年7月和11月两个采样时段测量了广州大气中的气溶胶SO2-4,NO-3,NO-2,Cl-及相关气体组分,得出了这些污染组分的逐时变化,结果表明气溶胶Cl-,NO-2,NO-3及气体HCl,HNO2,HNO3有明显的变化规律,SO2和SO2-4的变化取决于SO2的排放,11月的Sa/St明显高于7月。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夏季PM10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三维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AMx,对北京地区夏季PM10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城近郊区夏季的PM10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一般在半夜前后和早晨常表现出较高的浓度;中午前后由于大气化学转化对二次气溶胶的生成贡献,在城市地区也会表现出一定的高浓度值;傍晚前后往往是一天中浓度最低的时段。PM10的空间分布与源排放关系密切,中午前后的空间分布会体现出光化学反应对其二次生成作用的影响。二次气溶胶在PM10中占有相当的份额,对于PM10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变化,其中的二次组分起主要决定作用,而有机碳气溶胶以及PM10的浓度水平和变化规律则主要受一次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建立一个简单而合理的化学反应模型,对等离子体条件下活性自由基在SO2和NO净化中的行为和作用进行化学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OH,O和HO2基在SO2和NO气相氧化脱除中起主导作用,在整个净化机制中,气相反应的贡献仅占20%左右;气溶胶表面的催化作用加强了SO2和NO的氧化速度,异相反应对SO2和NO净化有重要贡献,一个气溶胶可提供107cm-3的自由基.动力学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定性相符.动力学研究结果为等离子体过程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流化床燃烧煤炭已能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而对现已成为主要的污染物之一的氮氧化物的控制却不成熟。本文在烟气循环并加入纯氧的条件下,研究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能有效地控制其排放。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我院1986年冬季四个监测点大气飘尘中苯并(α)含量的分析结果。文章对四个测点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对测点的SO2, NOx,Pb、飘尘等污染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采集燃煤电厂上风向和下风向PM2.5样品,使用带能谱的透射电镜观察单颗粒的特征。根据颗粒的微观形貌、化学组分及电子束作用下的稳定性,将颗粒物分成9种类型:富Si、富Ca、富S、富K、富Fe、飞灰、有机、烟尘和其他颗粒.研究表明,燃煤电厂排放的球形富Fe颗粒和飞灰颗粒使下风向气溶胶中球形颗粒的数量增加;下风向气溶胶中富S颗粒和富Ca颗粒的相对丰度高于上风向,这可能与电厂控制SO2排放使用石灰石作脱硫剂有关;电厂下风向具有核壳结构颗粒的数量明显多于上风向,其原因是来自燃煤电厂或上风向的颗粒在合适的条件下(如温度高、相对湿度大、SO2与NOx浓度高等),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复杂颗粒。  相似文献   

17.
对徐州3种石灰石和南京一种白云进行脱硫加压热重试验,分析了石灰石脱硫反应的机理,当CO2分压低于CaCO2平衡分解压力时,CaCO2将发生分解,此时的硫化瓜发生在CaO和SO2之间;当C粉压高于CaCo2平衡分解压力时,CaCO3将不发生分解,直接与SO2发生硫化反应,得到了压力、石灰石品种、温度和SO2浓度等对钙利用率的影响规律,同时计算了石灰石脱硫的反应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发展了一个一维微物理过程参数化处理的Euler模式,模拟雨水对云下污染物的清除和雨水酸化.给出了云下雨水pH值的垂直廓线以及地面雨水中SO、NO和pH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比较了NH3、气溶胶、雨强对地面雨水中SO、NO以及SO2浓度和垂直分布对雨水pH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二次有机气溶胶(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SOA)对大气灰霾的贡献是当前大气化学研究的热点. 二羰基化合物(乙二醛和甲基乙二醛)是大气光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形成SOA, 对SOA的形成和总量增加有重要的贡献. 大气中二羰基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生物源(如异戊二烯)和人为源(如乙炔)等挥发性有机物的氧化. 二羰基化合物可通过气粒分配(可逆过程)形成SOA, 也可被云、雾或水相气溶胶吸收, 发生水合、聚合、氧化等反应,生成的低挥发性产物留在颗粒相中生成SOA(不可逆过程). 目前常用的二羰基化合物检测方法是利用衍生化试剂与二羰基化合物反应生成衍生物, 经溶剂洗脱后再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仪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The continuous sampling FTIR/AFT (aerosol flow tube)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the present work, leading to the in situ observation of the supersaturated solutions of MgSO4 and NaCIO4 aerosols. The observation suggests that the MgSO4 aerosol show serious mass transfer limitation at low RH (relative humidity), while the NaCIO4 aerosol deliquesce without notable effect of kinetic factors.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v3 band of SO4^2-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formation of contact ion pairs in the supersaturated solutions of MgSO4 aeros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