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Windows9X提供的各种内存分配方式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一个完善的传输缓冲区分配方法-将系统提供的各种分配方法相结合,扬长避短,从而保证在各种系统环境下均能分配到实际可用的传输缓冲区,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到数据采集系统中,获得了良好的DMA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2.
面向传输延时的片上网络缓冲区分配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优化片上网络数据包传输延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缓冲资源限制条件下的缓冲区分配算法.该算法在建立二维网格结构的片上网络通信模型的基础上,依据各节点之间的通信流量,估算出节点中各输入通道的负载大小,再根据其负载情况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实现缓冲区资源的分配.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更加合理地分配缓冲区资源,有效降低数据的传输...  相似文献   

3.
Unix操作系统下使用数据缓冲区来解决磁盘传输率和系统响应时间之间的矛盾。本文分别描述缓冲区的结构和缓冲池的两种数据结构:空闲表和散列队列,给出了缓冲区的分配算法,并讨论了Unix系统对缓冲区分配的五种策略,最后分析了该算法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本提出了一种保障实时通信瞬态信息丢失性能的带宽管理方法。本方法不依赖于无限传输连接时间、无限缓冲区等不真实的假设,且比较简单,适用于各种实时传输控制。  相似文献   

5.
设置缓冲区的m×nFMS,其加工周期λ是缓冲区容量b的函数,本文用极大代数研究这一函数λ(b)的特性,找到了它的可行方向(相当于可微函数的梯度方向),为解决缓冲区容量的最优分配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了一个缓冲区容量的最优分配模型和解法,以及一个求解5×6FMS缓冲区容量最优分配的算例。  相似文献   

6.
为了避免创建缓冲区的过程中,由于多次释放和重新分配内存而导致可能的内存泄露和内存浪费等弊端,采用一种基于用户态的可自行调控的缓冲区管理机制,该管理机制是基于抽象缓冲区虚拟接口而设计的,具有自适应性,并且能够支持动态的内存分配、回收,缓冲区重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零拷贝的集群并行通信系统中,采用该缓冲区管理机制的设计满足了网络通信系统的应用需求,该方法是一种高效的、可靠的、具有实时性的可兼容的缓冲区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远程监控系统中图像传输特点的基础上,对图像远程实时传输中传输协议、传输方式的选择进行讨论,并针对图像实时传输中存在的延时、抖动、失真等问题,详细论述了采用多缓冲区循环、多线程及双缓冲技术实现图像实时、平稳传输的方法,并给出了基于UDP的实时图像多目传输的Java实现方法.实践证明,文中介绍的技术能有效地实现远程监控系统中图像的实时、高质量传输.  相似文献   

8.
TCP协议是当前网络的主流传输协议,因此利用TCP来传输流媒体是比较容易实现和很常见的.通过TCP协议能提供可靠的流媒体传输,但是想要高质量的多媒体服务却很困难.通过在接收端设定缓冲可在一定范围内减小TCP的缺点:首先缓冲必须足够大以确保多媒体数据的完整性;但是如果缓冲区过大,则会造成延迟过大或资源浪费,同样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本文研究如何设定缓冲区大小才能使通过TCP协议传输的流媒体播放达到目标效果.文章分析了在流媒体传输过程中缓冲区对播放平稳度和实时性的作用及影响,在不同网络状况下计算出缓冲区大小和播放中断频率之间的关系,并在NS2软件上进行仿真实验.  相似文献   

9.
在认知无线电系统中,次用户能够利用感知到的已授权频段进行通信,只要其传输过程对主用户通信引起的干扰处于主用户可以忍受的程度之内。协作中继方案能够利用中继节点的传输来有效提高频谱的利用率,并增强了直接链路的传输能力。文中研究在一个三节点的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基于协作中继传输时的资源分配问题,为了保证在认知用户对主用户干扰可容忍的前提下使得通信系统端到端的可达吞吐量最大,提出了一种联合优化功率分配和信道分配的方案。仿真结果显示,相对于单独进行功率分配或者信道分配情况下该方案能够有效提高认知无线电系统端到端的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保证流媒体系统实时约束下的同步性能,解决流媒体缓冲区设置中同步与播放时延的矛盾,使缓冲区长度设置在实时性约束下最大化,在实时环境条件下,给出了一种缓冲区占用水平设定值的动态确定方法,在仿真实验中以此作为流媒体速率控制系统的设定值.为了克服传统控制方法超调量过大的弊端,选择了最小方差控制(MVC,minimum variance control),设计了基于最小方差控制的实时流媒体缓冲区自适应设定值跟踪传输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不同的网络时延自适应,计算出合适的缓冲区占用水平设定值,实现了缓冲区占用水平对设定值的跟踪,播放具有良好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1.
从DMA控制器的硬件出发,用一个数据结构概括了它的结构描述,比较了DLL和VxD(SYS)虚拟设备驱动程序开发的性能,全面论述了Windows操作系统下VxD机制的DMA虚拟设备驱动程序开发的核心技术,即物理毗邻内存的申请、使用以及释放问题,对于3种可用的申请物理毗邻内存的方法进行了彻底剖析,并比较了优缺点,并且将其成功地用于AMCC5933视频信号采集卡的开发课题中.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下行单用户多点协作传输系统(SU-CoMP)的资源分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合作博弈论的动态功率分配算法.首先协调不同用户在同频子信道上的发射功率,然后建立新定价机制下的功率分配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CoMP用户在其协作簇内功率分配时相互协作,推导该模型的求解算法,最后论证该算法纳什均衡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提升边缘用户频谱利用率,减小功耗.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提高嵌入式SOC中的8237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Intel 8237作为一种高性能的可编程的DMA控制器,经常被用于嵌入武系统中。它能有效地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减轻MPU的负担,但在控制存储器到存储器数据传输时需要8个DMA时钟周期,相对现在的存储器来说,时间太长、效率太低。针对这一点,提出了一种对8237结构和时序的改进方法,使存储器区域内数据传送性能提高了一倍。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多小区正交频分多址(OFDMA)下行链路资源动态分配,采用非合作博弈给出多小区OFDMA子信道分配和功率分配的联合博弈模型,各小区以最大化能量效率为目标实现资源动态分配.由于最优子信道和功率联合分配是NP-hard问题,为了求解联合博弈问题,首先,将其分解为子信道分配和功率分配2个子问题,然后,采用干扰信道增益比最小准则实现子信道分配,在此基础上,利用非合作博弈实现功率分配.理论分析显示:该博弈模型可表达为潜在博弈,从而保证了非合作博弈收敛于纳什均衡解.仿真结果表明:算法性能良好,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输速率,但获得了较高的能量效率,实现了能量效率和传输速率折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冲击碰撞数据采集处理仪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其中着重阐述了以普通、廉价的 DAC 等芯片实现高速 A/D 转换和用 DMA 方式实现高速数据传送,以及实现信号予触发的方法。本文还介绍了用状态变量法设计监控程序。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高速A/D转换的器件及工作原理,详细分析了用多个低速A/D转换器构成的高速A/D转换器的工作过程,对于影响数据采集系统速率的另一关键──数据传输问题提出了几种解决办法,即硬件控制数据转换存储及双缓冲切换的方法。文中还分析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建立基于海基、空基、天基平台的海空天综合数据传输网络(SASIN)和协同数据传输机制,通过增加具有热点的巡游节点,如无人机、无人艇和船舶等,辅助采集处理浮标/潜标数据,转发至数据中心,从而增加数据整体传输效率,减小传输延时.研究了SASIN中的虚拟机分配和计算任务卸载联合调度控制机制,有效地将计算资源分配给无人机边缘服务器中的不同虚拟机.提出了一种动态网络条件下基于Q学习的计算卸载学习方法,从而处理多维SASIN资源调度.   相似文献   

18.
将物理层网络编码运用于协作通信,可有效地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和增加网络容量,高阶数字调制方式是提高通信系统传输速率的有效方式之一.结合协作网络编码与数字调制技术,分析了协作网络编码中不同数字调制方式对系统误码率和吞吐量等性能指标的影响,并进一步给出了一种基于此方案的系统功率分配策略.计算机模拟分析表明,协作网络编码可使...  相似文献   

19.
将传统数据传输方式与存储器直接存取(direct memory access,DMA)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外设组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ion,PCI)总线的特点,以嵌入式Linux系统为平台,重点分析了PCI设备驱动程序中DMA数据传输实现机制,给出了传输实现的基本结构及单元组成,并以实际例子介绍了基于PCI9080芯片的DMA传输实现。经测试验证,该方法可满足实际的传输要求。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学报》2020,25(1):1-11
The proliferation of mobile devices that support the acceleration of data services(especially smartphones)has resulted in a dramatic increase in mobile traffic. Mobile data also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already exceeding the throughput of the backhaul. To improve spectrum utilization and increase mobile network traffic, in combination with content caching, we study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networks via content caching. We consider that the secondary base station assists the primary user by pre-caching some popular primary contents.Thus, the secondary base station can obtain more licensed bandwidth to serve its own user. We mainly focus on the time delay from the backhaul link to the secondary base station. First, in terms of the content caching and the transmission strategies, we provide a cooperation scheme to maximize the secondary user's effective data transmission rates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the primary users target rate. Then,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caching allocation and prove that the formulated problem is a concave problem with regard to the caching capacity allocation for any given power allocation. Furthermore, we obtain the joint caching and power allocation by an effective bisection search algorithm. Finally,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caching cooperation scheme can achieve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gain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over the traditional two-hop relay cooperation without cach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