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采用倒扭摆法评价了Fe 19Mn合金和Fe 19Mn 1.5Si合金在不同预变形量下的阻尼性能,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合金的微观组织形貌和层错几率.结果表明:预变形量小于4%时,由于Fe 19Mn和Fe 19Mn 1.5Si合金的层错数量增加而使其阻尼性能提高;预变形量在4%~10%时,Fe 19Mn合金的层错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马氏体和层错的相互交割严重、层错和马氏体变得短小以及Shockley不全位错的脱钉运动困难,致使其阻尼性能反而下降;而由于Fe 19Mn 1.5Si中Si具有固溶强化和降低层错能的作用,合金本身的马氏体和层错较小,预变形量对其影响不大,即变形不改变Shockley不全位错的脱钉难度,故其阻尼性能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2.
分子合金及高分子合金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应桃 《河南科学》2002,20(2):127-130
提出了分子合金新概念 ,从而使得由元素 分子 高分子各种化学态的物质 ,均能发现相应的合金组成 ,为此引导了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以及对原高分子合金概念的质凝与更新。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Nd4Fe77.5B18.5纳米合金的高场磁化特性及磁化场高低对其反磁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磁化场μ0Hmc=7T时此合金仍没完全饱和,当磁化场Hmc高于某一临界值Hmc时,材料才表现出明显的永磁性,材料的永磁性来源地各相晶粒间的交换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研究了Fe—Ni—Si,Fe—Ni—Nb,Fe—Ni—Nb—Mo三个系列的合金,Fe—Ni—Si系列中的Ni86Si2Mo2Fe余合金经1150℃×3hr退火,以150°/hr冷却,580℃×2hr回火后μ_o=23100Gs/Oe,μ_m=23400Gs/Oe,Hc=0.023Oe Br=870Gs,Fe—Ni—Nb系列合金中Nb含量在9.73%时,经1250℃×3hr退火,以100℃/hr冷却,可获得μ_o=64000Gs/Oe,μ_m=450000Ge/Oe,Hc=0.0048Oe,ρ=79.3βΩ-cm,Hv>200,Fe—Ni—Nb—Mo系合金中的Ni78Mo2.5Nb9Fe余经1150℃×3hr退火,以100℃/hr冷却,可获得μ_o=3300Gs/Oe,μ_m=126500Gs/Oe,Hc=0.011 Oe,Hv=243,ρ=90μΩ~cm。  相似文献   

6.
系统测量了液态Hg-Na及Te-Se合金的电阻率和热电势,发现液态Hg-Na合金的电阻率随变化虽有反常行为,但没有金属-非金属转变;而液态Te-Se合金的电阻率随成分变化并无反常出现,但当Se成分大于30%时,出现金属-非金属转变。  相似文献   

7.
利用d-电子合金理论与Kβ稳定系数等合金设计理论设计出了生物医用β型三元Ti-25.6Nb-19.4Ta(wt%)合金,X射线衍射分析和背散射电子衍射分析表明:Ti-25.6Nb-19.4Ta合金只含有单一的β相,且均匀化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8.
利用XAFS方法对机械合金化Fe70Cu30样品中Fe,Cu原子的局域环境结构随球磨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Fe和Cu原子分别向fcc的Cu相和bcc的Fe相的扩展,Fe和Cu同时存在于fcc和bcc结构相中,介Fe和Cu原子的局环境结构随球磨时间的级很大判别,球磨2h后,样品中73%的Cu原子在fcc相,27%的Cu原子在bcc相,21%的Fe原子在fcc相,79%的Fe原子在bcc相,球磨5h,fcc相的Cu原子减少到59%,fcc相的Fe原子则略有增加,为29%,球磨10h后,fcc相的Cu原子比例又增加到86%,fcc相的Fe原子也迅速增加到51%,说明大量的Cu原子扩散到bcc的Fe相后诱导其产生fcc结构相变,继续球磨到20h,样品中Cu原子和Fe原子在fcc和bcc相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这些结果说明,在球磨过程中Fe和Cu并未形成均一的固溶体,同时存在着fcc的Cu富集区,fcc的Fe富集区和bcc的Fe富集区。  相似文献   

9.
10.
离子注入TiNi SMA及Co合金耐蚀性与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离子注入法对生物医用TiNi形状记忆合金及二种Co合金进行表面改性,利用电化学测试技术,动态凝血时间及溶血率的测量,研究了改性前后合金的耐蚀性及血液相容性,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后合金的电化学稳定性显著提高,阳极极化性能变优,对TiNi、CoCrNiW和CoCrNiMo合金分别进行Mo C和Ti C双离子注入后,表面改性合金的腐蚀电位升高200mV以上,维钝电流密度减小,钝化区拓宽;合金的凝血时间延长,溶血率下降,说明离子注入提高了合金的耐蚀性及血液相容性,其中双离子注入较单离子注入效果更为显著,对双离子注入合金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在TiNi合金表面主要形成了TiC相及少量TiO、Mo2C、Mo9Ti4及Mo,在Co合金表面主要为CoCx和Co3Ti及少量TiC、TiO相,这些相弥散分布在合金表面,形成无序膜层,阻止了合金元素溶解,改善了合金的耐蚀性及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化学沉积镍鳞合金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2.
利用XAFS方法研究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的Fe10 0 -xCux(x =0、1 0、2 0、40、6 0、70、80、1 0 0 ,x为原子百分比 )合金中Fe、Cu原子的局域环境结构随组成的变化 .对于Fe10 0 -xCux 二元混合物 ,当x 40时 ,Fe原子的近邻配位结构从bcc转变为fcc ,但Cu原子的近邻结构保持其fcc不变 ;与之相反 ,当x 2 0时 ,Fe原子的近邻配位保持bcc结构而Cu原子的近邻配位结构从fcc转变为bcc结构 .XAFS结果还表明fcc结构的Fe10 0 -xCux 中Fe的无序因子σ ( 0 0 0 99nm)比bcc结构的Fe10 0 -xCux 中的σ ( 0 0 0 81nm)大得多 ;并且在同一机械合金化Fe10 0 -xCux(x 40 )样品中Fe原子的σ ( 0 0 0 99nm)比Cu原子的σ ( 0 0 0 89nm)大 .这表明机械合金化的Fe10 0 -xCux 样品中Fe和Cu原子可以有相同的局域结构环境但不是均匀的过饱和固溶体 ,而是fcc或bcc合金相同时存在Fe富集区和Cu富集区 .  相似文献   

13.
14.
钢铁表面Cu—Sn—P/Ni—Sn—P合金复合镀层的结构和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钢铁表面浸镀Cu-Sn-P合金,得到金黄色仿金镀层.在金黄色镀层上化学镀法Ni—Sn—P合金,形成Cu-Sn-P/Ni-Sn-P合金复合镀层,确定了镀液的最佳组成和工艺,用盐水浸泡测定复合镀层的防腐蚀性,用SEM,XPS和AES谱分析镀层的表面形貌、组成、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合金复合镀层使钢铁耐腐蚀性得以改善,Cu—Sn—P镀层可表示为Cu—Sn—P/CuxOy/SnxOy;Ni—Sn—P镀层可表示为Ni—Sn—P/NixOy/SnxOy,各元素的相对原子百分浓度分别为Ni52.2%,O6.9%,Sn18.7%,P12.9%,Fe9.3%.  相似文献   

15.
金属及其二元合金镀层耐蚀性能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EHMO法研究了铁、镍、锌金属及其二元合金镀层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金属表面形成氧化膜后能使金属的最高占有轨道能量降低,金属失去电子的能力减弱,相当于使电极电位正移,因而使金属抗氧化能力提高。这个结论支持了现有的耐蚀理论。计算结果可说明锌镀层与镍镀层具有较好的耐蚀性能的实验事实。对于二元合金,解释或预示铁镍、锌铁和锌镍等合金镀层有比单元金属较好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6.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抗氧剂、光亮剂、整不剂对Pb-Sn合金镀层形成的影响。评价了镀液温度、pH及电流密度对Pb-Sn合金性能的影响,给出了适用于氨基磺酸镀液体系电镀Pb-Sn合金的抗氧剂、光亮剂及最佳电镀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采用射频共溅射复合靶(Si+Ge+石墨C)技术制备Si1-x-yGexCy三元合金薄膜,Si,Ge和C的含量用其靶的相对面积来表示,对样品的后退火处理是在N2气保护下恒温30min后自然降温到室温。通过IR,Raman的XPS的测量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薄膜中含有Si,Ge,C3种元素,有较明显的Si-C,Si-Ge,Ge-C键合。通过电阻率-温度谱ρ-T的测量研究薄膜的电学性能,测量了不同C含量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