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出了当代中国宪政欲构建怎样一种国家与社会的目标,因为在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力求达到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并使各种关系平衡。宪政建设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树立良好的宪政理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违宪审查机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而宪政民主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素。本文论述了宪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宪政在中国的实施状况以及怎样完善宪政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宪政建设是以宪法和法律为最高权威,以人权和人的自由为本位,以宽法和法制约束权力为重心,以司法审查为保障的一种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形态。只有建设宪政国家才可能实现法治,目前,我国宪政建设有所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因此,我们应针对问题寻找方法,在宪法至上、宪政建设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最终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现代宪政的产生与确立使人类社会的和谐从理想走向现实,也为社会和谐注入了新的内涵。从宪政的视角来看,和谐社会是理性和谐的社会、均衡和谐的社会、对立和谐的社会、动态和谐的社会、持久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对宪政问题进行探讨,其用意多是为我国宪政之实现服务。宪政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其在我国究竟有无实现之可能及其实现路径与西方有何异同,这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一下自己的思考。首先考察了宪政在西方产生的根源;其次对西方宪政之真义进行理解,以防建立起来的体制图有宪政之形而无宪政之实;最后,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就宪政之实现路径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加强宪政建设已成为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宪政意味着政府应该是一种“有限政府”,因此,建立有限政府是我国宪政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从政府行使的权力的来源,政府行使权力的目的以及政府行使权力的方式三方面来阐述洛克的有限政府论,从而为我国的宪政建设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服务热线     
宪政建设是以宪法和法律为最高权威,以人权和人的自由为本位,以宽法和法制约束权力为重心,以司法审查为保障的一种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形态。只有建设宪政国家才可能实现法治,目前,我国宪政建设有所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因此,我们应针对问题寻找方法,在宪法至上、宪政建设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最终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现,也给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了一项重大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从构建和谐子系统、各种要素做起,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目的。  相似文献   

9.
宪政建设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型与社会演进型,中国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宪政建设模式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其基本特点是:动力充足性、发展赶超性和成本低廉性。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不足:可能导致宪政建设的内在基础危机和制度支撑匮乏,宪政建设的结果可能是一种高度的有限宪政制度。从这种宪政建设模式中得到的启示是:分阶段建设、渐进发展道路和过渡性。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大理与大理佛教应该是一个和谐互动的统一体.本文列举了大理佛教史上的几个和谐实践,论述了大理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大理的过程中所能发挥的独特而积极作用.在佛教为构建和谐大理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和谐大理的建设也将为佛教转换自身功能,积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作者认为,我们既要关注和梳理大理佛教史上的和谐实践,也要切实研究当前处境下如何实现和谐社会与佛教发展的双向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公民的养老权应得到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养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一项宪法权利,也是一项基本人权。对养老权制度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不仅是法治的生长根基,也是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法治的中国特色,应在于它不仅要保障一般意义上的秩序、自由、效益和正义,更要成为和谐正义.当下中国法治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法治"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发展向度,用和谐精神统领法治实践,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成为一个充满和谐精神的伦理实体.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放眼当下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启示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征程中,辩证地看待配置调和法律、道德与信仰这一市民社会的三个重要维度,是相当必要和必须的。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清晰表述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的宏观背景下,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动摇,正确处理衔接好制度、伦理与精神三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不断调适政权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不断颁布刑法修正案来惩治犯罪,固然能弥补刑法典缺陷,保持刑法整体框架的稳定和完整,但过于频繁则有损公民的法律信仰,使法律丧失应有的权威。和谐社会应当警惕对犯罪化的过于热情,合理组织对犯罪的反应,抓大放小,建构和谐的刑事法网。  相似文献   

15.
兴建三峡工程,开展库区百万大移民,建设和谐库区,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构建和谐库区社会过程中,法治建设作为其基本特征和重要要求,意义尤为重大。构建三峡库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结合库区法治实践,从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库区法治。  相似文献   

16.
以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理论为指导,重新审视古老的中国文化,从生态的角度感悟到国学中"医易不分"的文化再续和蕴含力量,感悟到《黄帝内经》[1]中的"顺时而为",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存在观,引导我们将关注点从对"外"的掠夺转向对"内"的审视和修正;只有将审视"做人"作为修正当下人类盲目发展经济而出现的精神缺失问题的突破口,把人类关注的视线从外部转向内部,才能认识到我们当前的种种偏失之处,才能充分认识到——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的前提必定是首先实现人与自身的健康与和谐。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领域,它和其它社会系统之间,以及传播领域中各部类之间都有丰富复杂的联系,体现着新闻传播特有的运行规律。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宏观上把握媒体运行规律,才能更娴熟地驾驭媒体,使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媒体的基本运行规律有:传媒事业的基本面貌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传媒的管理制度必须要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传媒发展必然会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与成熟;扩大媒体报道空间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前提;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中国媒体积极走向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18.
"社会更加和谐"是党的十六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和谐社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当丰富,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相处和谐,其特征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法治是一个多义的概念,作为工具性价值,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正在转轨转型,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必然对学校培养人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正在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指导思想。在道德教育领域,我们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关心人,进行主体性道德教育,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与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经济法律制度,要从构建和谐的政治与法律制度入手,研究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特殊性。在构建和谐社会时,要充分认识到民族个性、生态理念、文化因素等特殊性。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经济法律制度,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基本的法律制度,以营造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法治环境。我国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以执行好现行有效的法律为手段,通过努力营造好的执法环境,追求好的执法效果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