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窦克勤的《理学正宗》是清初学术史上一部独具特色的思想文献,其编纂有三方面特征:一是人物选择以朱熹为中心,通过为朱熹师承及后学立案的方式展现宋明朱子学发展面貌;二是文献摘录取先儒切要处,在编排中遵循朱熹拟定的著作次序,注重先儒对经的注解,体现出与清初经学转向的互动;三是按语选择上以朱熹及程朱理学者为中心,又引心学学者之语以佐其评价的客观性。总之,《理学正宗》是清初“尊朱黜王”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产物,鲜明地表现了为程朱理学争正统的道统宗派意识。  相似文献   

2.
程朱理学的产生是中国思想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其哲学体系恢宏,代表了中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但程朱理学的伦理本体包含着理性与经验的矛盾,包含着否定自己的因素。讨论程朱理学的产生及其演变对认识理学以致认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无疑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程朱理学形成的条件 理学产生的经济基础。唐宋时期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门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通过租佃制对客户进行剥削的“官户”和“乡户”地主。地主对农民的直接控制相对减弱,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相对缓和了。在北宋时“客户”由“私属”变为封建国家的“编户”,封建国家把“客户”当作“齐民”看待。地主阶级除强化国家机器外,还需要建立完整的哲学体系以便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作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公元14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此时的东方小说没能象欧美小说那样受到进步思潮的冲刷洗礼,并形成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反叛;而是处于程朱理学、禁欲主义的控制之下,理学占据着思想统治的宝座,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使得人们谈“欲”色变,惟“理”是从,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心学集大成者。他创“知行合一”说,对抗程朱的“知先行后”说;创“良知说”,对抗程朱的“即物穷理”说。在程朱理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里,他独树一帜,与之对抗。尽管这是唯心主义内部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斗争,但表现了王阳明大胆探索,蔑视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积极进取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一、“良知说”产生的背景 王阳明的“良知说”,是他晚年的主要教学内容。根根年谱记载,他在贬谪到贵州龙场驿  相似文献   

5.
性情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概念,金岳霖与冯友兰均以新实在论为学理基础,以逻辑分析法为工具,重新诠释了程朱理学的性情思想作为各自体系的基石之一。出于不同的理论目的,金岳霖与冯友兰的性情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在本质上具有同源性,都是程朱理学性情思想的现代发展。可以说,二者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传统性情思想的现代转型,比较研究二者的性情论一方面有助于探究传统理学的现代转型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说明金岳霖哲学的儒学性质。  相似文献   

6.
戴震是我国十八世纪富有创见的杰出的唯物论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和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所谓的“乾隆盛世”。著有《原善》和《孟子字义疏证》等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著作,其遗著所表明的主要思想特色,是紧密地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本体论、认识论、社会伦理观等方面全面、深刻、系统地剖析、批判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理学,并对陆、王和老、庄、释氏(佛教)的唯心论作了系统的清算和揭露。他的一生都坚持了自己的唯物论哲学体系,始终认定程朱理学是宋、明、清以来的“忍而残杀之具”,是“杀人”哲学,与自己的学说存在着根本分歧。他尖锐指出,程朱提出的所谓“天理”,只不过是对老、庄、释氏“神识”(绝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虽有所衰微,但仍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在重实践少理论阐发的时代特色下,理学在山东的流布不仅对明清时期山左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还直接造就了韩梦周、阎循观等理学名家,理学思想的流布和科举制度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更加广泛深入的对文化的影响。究其影响原因,既有统治思想作为主导,又有书院的辅助作用,同时与齐鲁地域的传统文化相关,齐鲁文化赋予山左士人更加易于接受理学的倾向性,并将之贯彻于言行中。  相似文献   

8.
公元14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此时的东方小说没能象欧美小说那样受到进步思潮的冲刷洗礼,并形成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反叛;而是处于程朱理学、禁欲主义的控制之下,理学占据着思想统治的宝座,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使得人们谈“欲”色变,惟“理”是从,[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格物致知方面,程朱的格物致知关注的是见闻之知的增加,而薛瑄格物致知以知性为目标,重视涵养;在为学途径方面,程朱是主敬、致知并重,然薛瑄更关注主敬;在性方面,程朱把性置于理之性,并有性即理之说,而薛瑄把理置于性之下,而有理即性之说。薛瑄的复性说简化了程朱理学的程序,把形而上的理置于易于把握的性之下,提高了穷理的操作性与可行性,是理学的新发展,也是对程朱理学的修正。在薛瑄复性思想的构建中,《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易》开辟了儒家视野中的宇宙本体论哲学,既完成了对先秦儒家形而上的构建,也为儒学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薛瑄的性与复性说学正是其理论体系形而上的构建,《易》以宏大的形而上体系,独特的宇宙生产模式,为薛瑄性体构建、复性理论建设提供了基础,是薛瑄复性说的支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主要有两方面,即解说心与物的关系和心与理的关系,亦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心即理”的命题有着不少合理的成分;他的心学对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程朱理学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官方哲学,直接为封建政治服务。王国维认为,把程朱理学定于一尊,严重地禁锢了学术的自由探讨,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为此,他向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繁荣,反对尊孔读经和道统之说。他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中说;“孔子之一尊未定,道统之说未起,学者尚未有入主出奴之见也,故其学事易盛,其说易  相似文献   

12.
新理学的理是接着中国儒道的宇宙本体论讲的,它不可能不受这个儒道互补的哲学传统的影响。冯友兰受到过西方新实在论完备的逻辑方法训练,他讲理的宇宙本体意义不可能不更新儒道互补的哲学传统。所以,他只能接着宋明道学中的程朱理学讲,而程朱理学已经是中国哲学中的儒道互补在宇宙本体论方面的一种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13.
清初,国家重新确立程朱理学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清初理学的重建并非仅仅是向旧的传统复归,而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相当积极意义的举措。它不仅填补了在思想和伦理领域出现的空白,而且弥合了民族之间思想意识的鸿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和解与文化的融合,也使社会生产关系得到迅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作为理学客宗师,许衡从宋末元初的社会实际出发,批判地继承了宋代理学的理论成果,不但突破了程朱理学的局限,兼取朱陆,开和会朱陆之先河,还提出了治生学说,使理学摆脱了理论清谈,成为经世致用的学说开启了理学向实学发展的方向,许衡创造性地发展了宋明理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程潮 《开封大学学报》1997,11(1):97-99,14
现代新儒家都与宋学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宋学”一词是清代学者惯用的术语,它以注重“性命义理”而与汉儒和清儒所提倡的注重“考据训诂”的“汉学”相对立。现代一些学者又把“宋学”(主要指程朱理学)与“明学”(主要指王学)相对。本文所讲的“宋学”是指整个宋代儒家思想,它既包括程朱理学,也包括陆九渊心学,还包括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等诸派别。本文探求的是五四以来第三、第四代新儒家的来学观。一、方、唐、徐、车的宋学观方东美、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四人解放前就在学术界初露头角,但他们的主要理论成果是在离开大陆…  相似文献   

16.
以理、物、事三个核心概念的新阐释为基点论述了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提出王学的体系是基于价值意义关系的建立,进而分析了王学的内在思维特质以及与朱熹理学的关系,认为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其对“理”、“心”、“物”、“事”、“知”、“行”等语词不同于理学而赋予的新阐释。在“心即是理”这一心、理无二的前提下,确立了心所具有的统治地位。在确立我之为我的根基之后,通过“致良知”这一道德践履的方式,将现实生活的“物”与“事”联系起来,主张“知行合一”,从而完成了从个体内心向外在世界的过渡,也为具体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业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7.
戴震打着孔孟大旗 ,抓住“理欲之辨” ,痛击程朱理学 ,创造性地提出欲可节、不可穷 ,理在欲中 ,以理节欲的思想 ,从而把必然与自然、理与欲统一起来 ,影响可谓深远。但戴震的“天下人心所同然”之理是没有的 ,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所致  相似文献   

18.
宋元以来的程朱理学在明初统治者积极的参与和支持下,奠定了其在明初意识领域的统治地位,并对有明一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其流弊,也为明中后期阳明心学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9.
曹东 《洛阳师专学报》1998,17(4):61-62,66
严羽诗论与以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南宋理学有着多方面联系。从师承关系说,严羽是陆九渊的再传弟子,他的老师包扬就是朱、陆的直接学生。从活动地域看,严羽与朱熹同为福建籍,他又与陆学传播地江西关系密切。严羽与朱熹同受大慧宗杲的禅宗思想影响。严羽生活在南宋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时空,其审美思想自然受到理学观念的浸染。而且,严羽诗论与朱熹的诗论,从思想观点到审美意趣,都有不少类似之处。至于陆九渊主张心即理,直指本心,顿悟天理,对于严羽“妙悟”诗学思想的形成,就更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启示意义了。  相似文献   

20.
明代大儒孙应鳌,贵州清平(今凯里炉山)人,官至工部尚书、国子监祭酒,生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19岁时,受业于王阳明大弟子贵溪徐樾,“即传其所受阳明心斋之学”,系王阳明的再传弟子。孙应鳌对儒学,特别是对儒家主观唯心主义学派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心学造诣颇深。莫友芝在《黔诗纪略》中评其为“海内群以名臣大儒归之”。孙应鳌乡居时,筑学孔精舍讲授儒学,为王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传播,作出不小贡献。其《寄学孔书院诸会友琐言》(简称《琐言》),“为乡里立教”,继承并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宋代程朱理学的僵化教条,以及他们讲的穷“理”的途径比较繁难,士大夫把程朱理学当成获取名利的工具,使其学说逐渐丧失对人心的羁绊作用。王阳明批评明代中叶的社会风气是:“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传习录》上)因此,他想从整饬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