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镜对宽颊纹潜叶蜂Kaliofenusa genata雌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宽颊纹潜叶蜂雌蜂触角呈丝状,由基节、柄节、梗节、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鞭小节组成.触角上着生有6种感觉器,分别是毛形感觉器(Ⅰ型、Ⅱ型、Ⅲ型和IV型)、锥形感觉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觉器、锥形乳突状感觉器、芽形感觉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觉器I广泛分布在除基节以外的其他各节上;毛形感觉器II和III主要分布在柄节和梗节上;毛形感觉器IV主要分布在鞭小节的端部.刺形感觉器、芽形感觉器以及锥形感觉器I主要分布在鞭节的末端鞭小节上.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锥形感器II主要分布在除第1鞭小节以外的其他鞭小节上.Bhm氏鬃毛仅分布在基节中部.结合相关研究报道,对宽颊纹潜叶蜂雌蜂触角各种感觉器可能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甘蓝潜蝇茧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甘蓝潜蝇茧蜂(Opius dimidiatus)触角表面的超微形态结构,在雌、雄虫的触角基、柄节、梗节和鞭节上观察到6种感觉器,分别为板形感觉器、毛形感觉器、刺形感觉器、锥形感觉器、腔锥形感觉器和鳞形感觉器.对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并比较了雌、雄蜂两性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饲喂Cry2Ad诱导的抗Cry2Ad毒素品系和敏感品系小菜蛾抗菌肽的含量和抑菌活性,结果显示,抗Cry2Ad小菜蛾被喂食Cry2Ad毒素后,体内抗菌肽含量显著增高,抑菌活性更强。说明小菜蛾抗菌肽与小菜蛾对Cry2Ad毒素的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SDS-PAGE电泳检验抗菌肽分子量,得到抗Cry2Ad毒素小菜蛾抗菌肽有一分子量约为7.8 KDa特别条带,采用截留量10 KDa的超滤管和阴、阳离子交换柱层析对抗Cry2Ad小菜蛾抗菌肽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具有抑菌活性的抗菌肽。  相似文献   

4.
通过10种杀虫剂对小菜蛾幼虫和小菜蛾绒茧蜂成虫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素、阿维菌素、功高、锐劲特和除尽对小菜蛾具有较高的毒力,其中印楝素的毒力最高,其LC50值为1.82mg·L-1。阿维菌素对小菜蛾绒茧蜂的毒力最低,其LC50值为114.42mg·L-1。印楝素、阿维菌素、锐劲特、除尽等4种杀虫剂对小菜蛾绒茧蜂的选择指数均大于1,对天敌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小菜蛾是十字花科的重要虫害,尤其对叶菜类蔬菜危害更大,据统计在杭州市郊小菜蛾的发生有9至14代。省农科院原子能研究所,通过多年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人工饲养小菜蛾的技术。在这基础上他们用小菜蛾的亚不育剂量进行辐照,经过辐照的雌虫几乎完全丧失繁殖能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十字花科蔬菜常发害虫小菜蛾的物理防治技术,利用高压静电场处理上海青菜种,测定了不同处理时间下小菜蛾繁殖参数和抗氧化酶系的活性。结果表明,小菜蛾取食高压静电场(HVEF)处理过的上海青后发育受到抑制,产卵前期显著长于对照组;同时处理组的产卵期延长,随着处理时间增加产卵天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0 min处理下达到最低值;小菜蛾体内SOD活性呈上升趋势且显著高于对照组,60 min达到最大值;而POD与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酶活性的变化对小菜蛾体内MDA含量产生了显著影响。HVEF处理菜种主要通过改变小菜蛾体内的活性氧的水平,对小菜蛾的种群产生不利影响。研究为制定小菜蛾的生态防控策略提供了思路,为设施蔬菜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郭莹  黄斌  赵景玮 《武夷科学》2004,20(1):111-114
不同饲养温度下的小菜蛾 3龄幼虫对毒死蜱的敏感性发生了变化。在 10 - 30℃范围内 ,低温饲养的小菜蛾比高温饲养的小菜蛾更为敏感。但是变温条件下饲养的小菜蛾 3龄幼虫经 5℃处理温度后 ,对毒死蜱的敏感性减弱 ,甚至较 35℃恒温下饲养的小菜蛾的敏感性更低。  相似文献   

8.
小菜蛾抗药性及治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小菜蛾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蔬菜重要害虫,已报道小菜蛾对50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及苏云金杆菌(Bt)类等杀虫剂.阐述了国内外及云南省小菜蛾抗药性的研究概况,包括小菜蛾抗性发展、抗性稳定性、抗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对云南省小菜蛾抗药性的治理策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小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上最主要的害虫,也是目前产生抗药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本文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常用6种农药对福安市小菜蛾的毒力,比较研究了福安市不同菜区的小菜蛾对其中3种常用农药的和抗药性差异,为小菜蛾的抗药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杀虫晶体蛋白对小菜蛾杀虫活性的识别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对小菜蛾具有杀虫活性和无杀虫活性的晶体蛋白二肽组成的差异.结果发现,对小菜蛾具有杀虫活性的晶体蛋白中,SG,LS,SN,NI,GS,SV,SL,TV,EF,NQ二肽分数较高;而对小菜蛾无杀虫活性的晶体蛋白中,AN,LQ,DA,AQ,TF,SY,EI,LE,PT,RA二肽分数较高,总体分数上存在差异最大的是S*型二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种识别杀虫晶体蛋白(ICP)对小菜蛾杀虫活性的统计学方法,通过对两组共27条杀虫晶体蛋白进行有无杀虫活性的初步识别,该方法识别平均正确率分别是71.4%和100%.  相似文献   

11.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波斯锐缘蜱和非洲钝缘蜱哈氏器的形态结构.波斯锐缘蜱哈氏器前窝内有9根感毛(锯毛1根,孔毛2根,沟毛2根,锥毛1根,柱毛1根,细毛2根)位于1个基盘内;后囊有1个多穿孔的盖,囊内有分枝的多形体.非洲钝缘蜱哈氏器前窝内9根感毛分成2组:前组7根(孔毛3根,沟毛2根,锥毛1根,柱毛1根),后组2根是细毛;后囊无盖,内有许多多形体.  相似文献   

12.
用扫描电镜研究了6种蜻蜓雌性成虫触角上的感受器,其中差翅亚目:蜻科4种(黄蜻、竖眉赤蜻、秋赤蜻、白尾灰蜻);束翅亚目:科两种(长叶异痣、二色异痣)。蜻科(Libelulidae.)的4种雌性成虫都具有4种类型的感受器:锥状感受器、腔锥感受器,板状感受器和缶云状感受器。科(Coenagridae)的两种雌性成虫具有三种类型的感受器:锥状感受器、腔锥感受器和组合腔锥感受器。这些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及排列方式在科属之间具明显的区别,同属内种间区别也是明显的;同种内不同性别间的有些种无明显区别,有的种雌性感受器的数量较雄虫多  相似文献   

13.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竖眉赤卒、秋赤卒、黄蜻、白尾灰蜻及线痣灰蜻5种蜻蜒的触角感受器。这些感受器主要有四种类型:锥状感受器、腔惟感受器、板状感受器和坛状感受器。它们的数量及排列方式在各个属间及各个种间均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扫描电镜观察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和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雌成虫的感觉系统,结果如下:2种蚜小蜂的触角上具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坛形感器、B(o)hm氏鬃毛;复眼上具锥形感器;口器上颚每侧具3根毛状感器,下颚须与下唇须顶端各着生1根刺形感器;足具毛形感器与刺形感器,这些感觉器遍布足的各个亚节,前足具触角清洁器,后足具翅膀清洁器;产卵器上具毛形感器,感觉孔,以及倒钩状突起.  相似文献   

15.
【目的】香樟齿喙象(Pagiophloeus tsushimanus Morimoto)是新发现的危害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的钻蛀性害虫,研究触角感器超微形态有助于了解该害虫的嗅觉行为及其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方法】将成虫触角用超声波清洗并冷冻干燥,采用离子溅射仪喷金镀膜,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外部形态、感器类型及分布状况。【结果】香樟齿喙象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状,共有7类11种感器类型,分别为3种刺形感器、2种毛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以及表皮孔、柱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叉形感器。刺形感器是香樟齿喙象的主要感器类型,在性别之间除刺形感器Ⅰ型、Ⅱ型长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类型感器长度、数量及分布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锥形感器和叉形感器仅在雌虫触角上发现。【结论】此次研究观察了香樟齿喙象成虫的触角感器类型,可为开发基于信息素的害虫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测定柳蓝叶甲感知生物碱感器的部位,建立了相应的生测方法。通过用化学方法使不同器官上的感器失活后,了解生测处理的试虫在生物碱处理的杨树叶上和对照叶上的产卵偏好,确定其感知生物碱的感器部位。生测结果表明:柳蓝叶甲感知生物碱的化学感器主要位于柳蓝叶甲成虫下颚须、下唇须和前足跗节上,而触角上感器对产卵选择无任何影响。在生测基础上对下颚须、下唇须和前足跗节上的感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在柳蓝叶甲下颚须、下唇须和前足跗节上都只有单一感器存在。可推断柳蓝叶甲感知生物碱感器可能就是下颚须、下唇须顶端的栓锥感器和足跗节顶端的毛状感器。  相似文献   

17.
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国芳  何达崇  颜增光 《广西科学》2000,7(2):144-146,149
对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触角有3种感觉器,即星形感器,毛形感器和鳞形感器。星形感器数量最多,几乎密布整个触角,鳞形感器数量以触角基部分布较多,同时也分布于鞭节各节;毛形感器(A,B型)数量最少,稀疏分布于鞭节各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大蛾卵跳小蜂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探究各感受器的内部结构、感受机制及相关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结构、长度及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鉴定感受器的类型,统计触角背面和腹面不同类型感受器的数量、位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触角长度和同类感受器的长度、宽度、数量在雌、雄蜂间的差异;比较不同亚节上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密度在雌、雄蜂间的差异。【结果】大蛾卵跳小蜂触角呈膝状,雌蜂的触角总长[(806.79±4.30) μm]大于雄蜂触角总长[(781.13±7.13) μm]。雌蜂触角鞭节有9亚节,包括6索节和3棒节;雄蜂触角鞭节有7亚节,包括6索节和1棒节。雌、雄蜂触角上都着生7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TS)、刺形感受器(ChS)、钟形感受器(CaS)、板形感受器(PS)、乳状感受器(MS)、Böhm氏鬃毛(BB)、指形感受器(FS)。TS和FS都分为Ⅰ型和Ⅱ型。雌蜂和雄蜂上TS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TSⅠ和TSⅡ在雌雄间的数量无显著差异。雌蜂ChS、FSⅠ的数量显著大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雌蜂BB、FSⅡ的数量显著小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PS、CaS、MS的数量在雌雄蜂间无显著差异。观察发现,从触角基部到端部,感受器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结论】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总量较为接近,但不同感受器数量、大小和分布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跳小蜂科昆虫中存在钟形感受器;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鞭节可能在寄主定位、识别、产卵等过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蚱科(Tetrigidae)7种昆虫的触角感受器的形态与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蚱科昆虫的触角感受器数量与类型较少,仅有芽孢形感受器I、芽孢形感受器II、腔形感受器和板形感受器4种类型,其中以板形感受器数量最多.通过对7种昆虫的雌性个体触角感受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情况的分析,发现蚱科昆虫的触角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触角的端部及中段节次上,其中以板形感受器的分布最为明显,主要集中分布于第10—15节触角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