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诗歌的“空白”艺术与诗歌的“张力”效应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多作为表现手段出现,后者则多作为表现的目的出现,空白艺术与张力效应构成因果关系。二者对于诗歌的创作及欣赏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章玄梅与李经敕都是明代嘉靖年间乐清诗人。前者做过知县,虽政绩颇著而仕途失意,虽姓名一见《明史》而误为章立梅,虽晚年潦倒而不改诗酒豪迈之气;后者终身布衣,得玄梅赏识奖掖.诗集虽佚而有自书诗歌20首墨迹传世。  相似文献   

3.
废名认为,旧诗与新诗或者非诗与诗的区别首先在于内容,前者是散文的内容,后者是诗的内容;其次在于文字,前者是诗的文字,后者是散文的文字;诗是诗的内容在散文的文字里得以自由、纯粹、完整表现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4.
艺术中的“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爱德华·布洛提出的,他认为距离介于主体自身和主体感受之间,它是主体产生某种感受的源泉或媒介。借助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分析中西戏剧的表演,发现前者表现为“距离太远”,后者则是“距离太近”。这鲜明地反映在中国虚拟程式化地表演和西方戏剧“第四堵墙”的理论上。  相似文献   

5.
《玩偶之家》和《伤逝》产生于不同的国度和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一脉相承的内容:都反映了妇女解放这个社会问题。所不同的是:前者反映了妇女个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后者则表现了妇女在争得自由的婚姻以后,在经济上无自主权,仍未摆脱悲剧命运。从这点看:前者提出的问题正是后者探索的问题。从而表明:妇女只有取得经济自主权,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6.
"有我"、"无我"费思量--《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一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我之境”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少论者认为其间包含着“有我”的矛盾。其实,“无我之境”中确实包含着“有我之情”,但这同“无我”并不矛盾。因为“无我之境”中的“无我”是从创作主体的心性修养及观照方式方面而言的,而“有我之情”中的“有我”则是从具体文本的呈现状态方面来看的;前者是创作主体的旨趣和追求,后者则是前者情趣之自然流露,是前者追求的形象化确证。  相似文献   

7.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关键词——“影响”与“接受”原则上是一回事。但在“关系”数轴运行指向上,前者往往呈现出被动的意味多一些;而后者则与之相悖。外来性和隐含性是前者凸显表征;后者往往是一种理性“拿来”或全盘“移植”。健康化的国际间文学(文化)交往模式不仅仅是互动的,而且也应当是平等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弱势文学(文化)礼遇“影响”与“接受”之“恩赐”的频率要胜过强势文学(文化)。  相似文献   

8.
论张问陶“空灵”诗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问陶论诗主张抒真情,写真意,发心声,反摹仿依傍,崇尚空灵。空灵,是张问陶诗歌的一个主要特色,他认为“诗到空灵艺始成”,即诗歌创作只有达到“空灵”才使其成为真正的艺术。而诗歌创作要实现“空灵”,则要求诗人必须摒弃“名心”,采用多样性艺术手法,运用“清新、淡雅、朴素、自然的诗语,在灵感中自然凝结为意境“空灵”的性灵诗。  相似文献   

9.
探究永嘉四灵诗派背后的地方诗学传统,可以发现,南宋光宁两朝温州诗坛由两大诗人群体组成:乾淳诸老而能诗者,光宗宁宗朝始以诗鸣者。前者以诗社唱和为纽带,将主流诗坛最新诗学思想带入温州;后者则吸取了前者重唐诗、讲求句律和苦吟的诗学经验。  相似文献   

10.
朝鲜文学家柳梦寅受韩愈的影响,他的《送黄圣源洛出宰尚州序》与韩愈的《送董邵南序》在文体、内容、艺术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以宽慰友人、抒发政治怀抱为主要内容。不过,前者意在"勉",后者意在"留"。前者如一位老友娓娓道来,饱含政治智慧,后者则如一位师长,循循善诱,显现大儒赤心。两篇序都有一波三折、错落有致、微言大义、语短情长的艺术特征。从表达上看,前者坦诚、直率,通俗平易,后者含蓄委婉,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玄言诗的生成,与玄学的兴盛有着必然的关系。玄学的自身演变及玄学在社会上影响的扩大,是促使玄言诗出现乃至形成独特风格的前提。从玄学的思辩性与实践性、玄学的边缘化与主流化、玄学的诗意化与诗化三个阶段来考察玄言诗生成的历史进程,并通过对时代与社会的认知,辨析“文变染乎世情”在魏晋时代的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20世纪英美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诗人及批评家,T.S.艾略特对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推崇备至,在其早期《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诗人借用“玄学奇喻”的技巧赋予大量隐晦的隐喻和典故意象丰富的蕴意,展现了现代西方人的迷惘、困惑及挫败感。  相似文献   

14.
中间代诗人安琪等编辑的《中间代诗全编》的出版,不是针对读者,而是针对诗歌评论家和诗歌史家。这样的编辑策略,凸现出了“中间代”诗人的焦虑:诗歌的焦虑和入诗歌史的焦虑。  相似文献   

15.
玄学是正始年间流行起来的一种学术思潮。玄言诗和玄学并不是同步发展的。西晋玄学家追慕清谈风度,不重著述。东晋偏安江左,朝野苦闷,力追精神解脱,故玄风大畅。玄学与文学多方位交互渗透,最直接的结果便是成熟玄言诗的产生。东晋后期至刘宋时勃兴的山水诗和田园诗逐渐取代玄言诗。玄学在南朝仍余脉不断,直至隋灭陈后,南北重新统一才告平息。玄言诗和玄学一前一后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6.
英美意象派诗人推崇中国古典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诗的表现技巧,强调意象的直接呈现,主张“纯用意象”,将意象“并置脱节”。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异质性,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在审美效果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宋词中的窗意象内涵丰富,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别具一格,揭示了宋词的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宋词窗意象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在语义方面指向家园,在审美形态方面则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现实世界的美学观照方式。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先生创作的诗歌世称寒柳诗,作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出色的史学家之一,寒柳诗中包孕了许多的典故,尤其是古典与今典的综合运用,更使得寒柳诗达到了诗歌用典的高超境界。本文便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传统而下,从陈寅恪寒柳诗中的古典今典入手,从而分析其诗中的心灵变化与复杂情思,进而窥探寒柳诗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毛诗谱》三卷久佚,幸赖唐孔颖达采其文字部分入《毛诗正义》,故《毛诗谱》文字部分得以留存至今。近年,郑玄的《毛诗笺》、"三礼注"之注释语言作为研究汉末语言的重要语料逐渐为学界重视,并已经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但《毛诗谱》文字部分的语言研究论文尚付阙如。笔者近读《谱》文,发现其诸多复音词颇可补《汉语大词典》词条、义项之阙漏与书证不足、偏晚之弊,遂以札记形式条陈于后,以窥其语料价值之一斑。  相似文献   

20.
徐玉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诗歌刊物《诗》月刊发表诗作最多的诗人。从题材内容方面概括了徐玉诺在《诗》月刊上所发表的三类诗作。《诗》月刊进一步成就了徐玉诺诗歌创作的先锋姿态,徐玉诺与《诗》月刊的结合推进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