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推进全域乡村规划发展,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区位条件、生产属性、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4类20个因子,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重庆市合川区1 000个农村居民点作为正样本,并按1∶1的比例随机选取1 000个非农村居民点作为负样本,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等级划分为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共3类,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合川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分区的优化方案。【结果】1) 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得到训练数据、测试数据、全体数据的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99、0.996和0.944,模型测试集最高精度为0.991,表明模型预测准确性高且稳定;2) 评价因子中坡度、距农村道路距离和地形起伏度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3) 适宜区位于合川区中部、北部地势平缓的丘陵盆地,建议保留发展;一般适宜区多位于西南、东南部,以及距嘉陵江、涪江1 000 m范围外,建议内部改造;不适宜区位于南部、东南部岭谷,分布于三江两侧和华蓥山支脉云雾山一带,建议搬迁撤并。【结论】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精度较高,可为农村居民点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的方法.首先,利用Voronoi图空间分割的特性,将现状居民点进行初步分类;然后,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并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最后,结合分类与分区的结果,选择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基于该方法,实证研究了郧西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结果表明,30.02%的现状居民点选择城乡一体化整理模式;17.35%的现状居民点选择中心村整理模式;44.43%的居民点选择村内合建整理模式;8.20%的居民点选择搬迁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农村土地整治、农民新村建设广泛开展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成为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运用局部惩罚型变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适宜性综合得分,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得分结果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类,各类型分别占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61.38%,27.81%,9.83%和0.98%.  相似文献   

4.
利用系统学原理,诠释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外缘–内核"式系统结构及其组成要素。鉴于乡村地域功能和人居环境学理论,以地域特征显著的北京市平谷区为例,明确了地域功能分区与功能定位,剖析典型村庄影响人居环境质量的生活、生产和生态要素,刻画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外缘特征。从外部性导向和内部性表现的角度,设计不同村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内核要素组合方式,归纳出新城综合发展–城市转移型、优势产业带动–中心社区型、现代农业主导–内部集约型、生态农业培育–新址重建型、生态旅游强化–原址改造型5种区域性典型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及其要点,为地方农村居民点整治和富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1983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通过提取浙江省金华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信息,运用最近邻统计、Ripley’s K函数和景观生态学方法,文章定量分析了金华市1983—2015年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扩展规律.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特征为:农村居民点的总体面积、最大斑块指数及斑块平均面积呈增加趋势,景观连接度越来越高,但是分形不明显;(2)2015年地域分异特征为:盆地区、丘陵区和山地区农村居民点面积在全市农村居民点总面积中的占比分别为56.82%、38.54%和4.64%,盆地区和丘陵区的农村居民点聚集度和斑块密度差异不明显,山地区农村居民点斑块密度与斑块分维数均高于盆地区和丘陵区.  相似文献   

6.
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空间快速向外拓展,为避免由房地产为主导而造成城市建设的无序,避免对城市边缘区的农村盲目拆迁和“驱赶农村居民“,需要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和社会经济可行的情况下,对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居民点建设提出一个理性和科学的空间建设引导。本文从生态、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等角度建立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研究区域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宝鸡市渭河南部台塬区新农村建设为例,对宝鸡市渭河南部台塬区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建设策略,对各居民点未来建设进行空间引导。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存在城镇拓展空间紧缺、农村建设用地却低效利用的现象.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亟需对城乡建设用地进行空间优化配置以释放空间效应,增加经济供给.首先,阐述了优化配置与适宜度评价间的关系;其次,以栅格为空间单元对城镇土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适宜度进行评价,并考虑城镇土地扩张的连续性与居民点整理的可操作性,分别划定了新增区与拆旧区;最后,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前后的数量及布局变化.结果表明:空间优化配置后,城乡建设用地平均适宜度由61.67提高至64.26,效益有一定提高;优化配置后城镇土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为495.81km2,344.49km2,空间分布更加集聚有序.  相似文献   

8.
基于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陕西省旬阳县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理论潜力,选取自然、经济、社会因素构建修正指标体系,利用修正系数计算耕地潜力和当前可开发潜力,继而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结果表明:旬阳县土地整理理论潜力总计225.414hm~2;各乡镇耕地潜力修正系数为0.267~0.810,耕地潜力总计124.168hm~2;可开发潜力修正系数为0.305~0.810,可开发潜力总计73.896hm~2。对整理潜力进行分区,其中一级潜力区有4个,可开发潜力40.988hm~2;二级潜力区有4个,可开发潜力15.49hm~2;其余镇属于三级潜力区,可开发潜力17.419hm~2。农村居民点土地整治潜力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因素次之。  相似文献   

9.
以江西省万年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Spearman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权重指数等方法,分析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空间特征,并开展综合功能分区,得到如下结论:1)万年县呈现“生活功能和生产功能为主,生态功能次之”的特征,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2)农村居民点多功能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尤为显著;3)基于“分区+修正”的方法,在协同发展、功能主导和绿色振兴的不同目标导向下将万年县划分为Ⅰ、Ⅱ、Ⅲ、Ⅳ和Ⅴ类区域。在农村居民点主导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划定综合功能区是优化乡村的有效路径,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陕西省商州区为研究区域,从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角度出发,构建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及其等级划分.应用加权Voronoi图等空间分析技术,确定各居民点的整理方向,实现全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规划.结果表明:各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存在较大差异,将居民点分为高级居民点587个、中级居民点1 052个和低级居民点984个;各等级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农村居民点有集中发展、优先发展、内部整理和拆迁合并4种整理方向,商州区农村居民的整理应坚持"集中发展为主,优先发展为辅,兼顾内部整理和拆迁合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海西建设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外部特征和规划布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以福州七县(市)和平潭为例,在应用最近邻点统计量和Ripley's K函数定量分析其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并从自然、社会、经济等3方面选取15个指标,对其进行逐级修正得到现实潜力并划分不同整理类型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均比随机模式聚集,但受地形地貌影响,聚集发生在局部空间尺度上;逐级修正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为6 924.92 hm2,占理论潜力的30.26%,土地释放潜力较大;优先整理区分布在福清市、长乐市与闽侯县,适度整理区分布在连江县,生态整理区分布在闽清县、罗源县、平潭和永泰县.  相似文献   

12.
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与人居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仙桃市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结合农村聚落与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对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与人居环境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受农业生产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影响,且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差异明显;农村居住环境与公共服务环境权重最大,对仙桃市人居环境质量贡献最高;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各影响因素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居住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是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技术的宽甸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宽甸县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提取的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居民点矢量数据与DEM矢量数据、坡度、坡向以及公路、河流矢量数据叠加,对宽甸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宽甸县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格局受海拔、坡度、坡向、道路、河流的影响比较明显.②宽甸县农村居民点缺少整体的规划,部分居民点分布在不适宜人们居住的区域,有待调整.因此本研究对今后乡村规划和农村居民点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分布与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 甘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密度大小、规模、形状特征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受坡度、高程、坡向、农用地以及河流和交通道路等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农村居民点在总体上呈现出轻度集聚分布的态势.结论 GIS以及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的结合能较好地揭示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与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是探讨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使农村居民点布局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运用多因素加权求和模型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以30 m×30 m的栅格为评价单元,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得到其权重,再使用Arc GIS10.2软件多因素加权求和,综合分析评价慈利县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将适宜性评价结果分为适宜、比较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分别占土地总规模的17.8%、26.3%、34.5%、21.4%.结果表明,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基本呈平行状分布,主要分布在零阳镇、江垭镇、阳和土家族乡等区域;比较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除在南山坪乡北部、高桥镇西北部、零阳镇集中分布以外,其他乡镇都有广泛分布;一般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二坊坪乡、龙潭河镇、三合镇的南部;不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由于地理位置差,自然灾害频发,主要分布在三合镇西北部、南山坪乡南部.研究揭示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程度,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异地搬迁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的方法分析了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分布特点,并针对此提出了合理的整理方式.然后针对目前常用的人均用地指标法存在计算结果偏离实际等问题,以福建省闽清县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空心化、生态安全、经济可行和社会可接受等4个方面的因素,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治修正模型.研究表明,闽清县各乡镇空心化指数在0.265 8~0.839 0之间,生态安全性修正系数在0.541 6~0.969 1之间,经济可行性修正系数在0.117 0~0.601 8之间,社会可接受性修正系数在0.329 3~0.918 1之间.最终得出,闽清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由理论上的870.35 hm2降低至综合修正后的119.93 hm2,修正后的现实潜力占理论潜力的比例为13.78%.  相似文献   

17.
以内江市为研究区域,选取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3个因素中的坡度、高程、地灾易发度等9个评价因子,构建内江市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分别确定各评价因子的主、客观权重,再结合最小信息熵求出最终权重。通过Arc GIS建立评价模型,得到研究区域的居民点适宜性结果,对评价分区结果和空间位置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内江市的居民点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内江市居民点用地中,一般适宜区面积1 940. 3 km~2,约占总面积36. 03%。不适宜区、勉强适宜区、高度适宜区分别占全市面积的12. 32%,27. 03%,24. 63%,其中龚家镇-全安镇-凤鸣镇以及威远县北部等低山区适宜度最差。  相似文献   

18.
在对石柱县八龙村农村居民点现状布局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指标概算法,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预测期末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综合影响当地居民点选址因素,在ArcGIS平台下,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确定农村居民点适宜区域,并进一步优化其空间格局,同时,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村域尺度下运用ArcGIS技术进行农村居民点选址,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可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优化选址提供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土地整理正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手段.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是顺利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重要环节;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能够为土地整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以嘉祥县为例,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成对比较法,得出各层次指标权重,将其与标准化指标的乘积作为现实潜力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确定所研究区域内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现实潜力和整理效益大小,为土地整理的现实潜力估算和整理效益的定量化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整理中应将潜力和效益综合起来考虑,潜力和效益均较大的区域优先.  相似文献   

20.
农村居民点整治是土地利用管理与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我国农村居民点整治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客观分析当前研究现状以及明确研究热点问题,对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乡村振兴以及耕地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以CNKI数据库中2000-2016年篇名为"农村居民点整治"或"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法结合Citespace V软件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了国内农村居民点整治研究各类要素所代表的热点与前沿.研究发现:(1)该领域研究的文献量不断增加,主要由期刊类文献构成,其他文献来源相对较少,主要从属于农业经济类学科.(2)通过对关键词、作者共现及文献被引下载量等要素分析来看,学者大多是从农村居民点整理、整理潜力、土地整理等角度进行研究的,张凤荣、姜广辉等教授发表该类论文较多,构成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研究集体.(3)当前我国对其研究区域选取大多以东部地区为主,其次为东北部和中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