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祖厉河流域资源配置的分析:流域内土地面积大、土层较厚、表层土壤疏松、土肥容易流失;土壤呈微碱性,土壤养分氮少、磷缺、钾适中;祖厉河流域光照充足,辐射较强,但光能利用率低,提高太阳能利用率的潜力巨大;流域内气候温凉,山、川、塬热量差异较大,川区热量富足,山、塬区热量略欠;植物生长季节短,易发生冻害;祖厉河流域降水总...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河流泥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省主要河流的年输沙量、年侵蚀模数进行了统计分析,阐明河流泥沙的地区分布和时程分布,提出从治理下垫面着手,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伊洛河流域河南段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保护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2000年、2010年、2020年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为基础,利用SRTMDEM提取伊洛河流域河南段的范围,采用Fragstats软件得到伊洛河流域河南段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共9种景观格局指数。【结果】耕地和林地是伊洛河流域的基质景观类型。根据类型水平上的指数变化。可以将景观类型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林地、草地和水体,在近20年中表现为破碎度逐渐下降;第二类为耕地和湿地,破碎度增加;第三类为人造地表,破碎程度先增加后减小。【结论】景观水平上的指数变化表明近20年来伊洛河流域整体景观的破碎度呈下降趋势,异质性减小,生态趋于良好,流域内存在优势类型,景观连通性较好,且保持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
刘征宇  张忠俊 《河南科技》2023,(14):109-114
【目的】解决矿山开采引发的鱼洞河流域含水层破坏问题。【方法】基于现场调查、取样试验、室内分析,总结分析含水层破坏现象及原因。【结果】提出三种治理思路,分别是源介分离、清污分流及多级沉淀。【结论】该思路的提出可为该流域矿山及类似矿山含水层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技》2021,(2):82-84
本文以2018年濮阳市环境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单位产值等标污染负荷法,对濮阳市马颊河流域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濮阳市马颊河流域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化学需氧量为濮阳市马颊河流域的首要污染物,开发区为首要污染区域,造纸和纸制品业为首要污染行业。  相似文献   

6.
通过流域内多年降水、河道水量等水文情势,分析蛮河流域河流沿程监测断面水质在年际内的变化过程,分析流域内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水质的变化。探索流域内水质沿时程、年际时空分布变化规律,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介了污染河流治理的几种技术,介绍了各种治理技术的国内外实际应用案例和实施效果,提出要针对河流具体特点、区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借鉴国内外河流治理的实践经验,开发集污染河流治理、资源化利用及生态修复于一体的集成技术,为我国污染河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地理位置、地形影响的角度,对陇南白龙江流域气候形成、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干旱气候的结论。充分利用白龙江沿岸干旱区气候变化的结构进行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出适合干旱气候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及适生特色农业发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调研、分析伊洛河流域湿地、鱼类、河道流通性现状,结果显示:伊洛河流域湿地面积大幅萎缩,鱼类资源逐渐具有种类组成减少、鲤科鱼类占优势、资源量降低、个体小型化的趋势,河道连通性受阻,流域的水生态功能逐渐退化。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是产生这些结果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的伊洛河流域的水生态保护对策主要有:加强对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水源涵养林及湿地的保护,制定不同河段的水电开发保护方案,建立水生态监测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张佳惠 《河南科技》2023,(17):86-90
【目的】伊洛河流域属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研究伊洛河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对科学认识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防治土地退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研究基于伊洛河流域1990年与2020年降雨侵蚀力因子、坡度坡长因子、植被、土壤等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估算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从流域尺度与县域尺度分析了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的时空格局。【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和2020年实际土壤侵蚀强度主要处于强烈侵蚀(50~80 t hm-2)、极强烈侵蚀(80~150 t hm-2)等级,此两类约占流域面积的50%,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大的西部低山丘陵区。未利用地、建设用地、耕地地类的平均土壤侵蚀量较高。【结论】与1990年相比,2020年各地类平均土壤侵蚀强度有所下降。1990年与2020年土壤保持能力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低山丘陵区,低值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形平坦、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与1990年相比,2020年伊洛河流域土壤保持能力呈降低趋势。研究结论可深化对伊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的科学认识,为编制水土保持规划,防治土地退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极大熵的径流变化规律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径流时间序列的极大熵谱分析,与传统的谱分析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极大熵谱法的高分辨率特性及其在水文学方面的应用前景.对黄河上游兰州站年径流时间序列分析的实例验证表明,兰州站具有11,6.25和3年的主周期,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和小波方差分析年径流的周期特征,已被众多学者认可并应用于年径流的分析中。但这种方法只是一种定性预测,并不能作出比较明确的定量预测.本文在原有定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年径流时间序列主周期小波系数加权求和预测周期成分的年径流预测模型.该方法更为有效地利用了小波分析的多分辨率特征,并可减小趋势成分的预测误差.经对千河流域年径流建模并检验,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的预测方法可得到较为理想的预测结果,并可用于年径流时间序列预测.  相似文献   

13.
河西地区系指甘肃省黄河以西的内陆干旱地区,绿洲仅占内陆河径流散失区总面积的6%左右,地多水少,农业是非灌不殖。如果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其对环境的影响无疑要先反映在环境生态方面。本文通过有关调查和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引致的环境生态变化的典型事例剖析,探讨了如何依据河西地区环境生态构成的整体性特点,将更好地开发疏勒河、黑河流域水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对策建议,从而使我们向大自然索取财富时免遭或少受大自然的报复。  相似文献   

14.
通过1996-2000年对辽河中下游流域地表水体25个断面的连续监测,采用“分布重心”模型,研究了地表水体中藻类、底栖动物和微生物分布的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辽河中下游地表水体尤其是浑河河水的生物污染较为严重;藻类和细菌分布中心的位置均有向西北方向发生迁移的趋势,大肠杆菌分布中心的位置有向西南方向迁移的趋势,底栖动物的分布中心的位置有向东北发生迁移的趋势,同时,总体平均分布中心的位置有向西北方向迁移的趋势。以1999年为例,通过与林地、耕地、化肥、日照、气温、降雨、径流等生态水文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辽河中下游流域地表水体中藻类、底栖动物和微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流域生态水文格局有较好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价湘江底泥重金属对鱼类的毒性毒理影响,模拟湘江底泥铜的水环境对鳙鱼进行了毒理实验,取其肝、肾、肠、心肌等组织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的病理学观察,发现底泥铜可使鳙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形、坏死,肾小球纤维化样变;肝细胞发生空泡化,小肠粘膜水肿,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层与固有层分离成空腔,杯形细胞急增。底泥铜为138.33mg/kg,染毒30天后,即可使内脏组织发生病变,随着实验浓度增加,时间延长,从可逆病变发展到不可逆变。初步确定底泥铜对鳙鱼的生物效应阈值为138.33mg/kg。  相似文献   

16.
根据年径流时间序列资料所隐含的时序分段相依性,用门限自回归模型(TAR)来预测年径流,并研制了TAR建模的一整套简便通用的方案.文中所提出的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可同时优化门限值和自回归系数,从而解决了TAR建模过程所涉及的大量复杂寻优工作这一难题,为TAR模型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实例计算的结果说明这套方案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上游河川径流变化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应用小波变换理论,采用兰州站1919~1996年共78年间天然径流资料,研究黄河上游河川径流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周期及突变点.小波方差检验表明,黄河上游径流变化的主要周期是22年,其次是15年、4年和37年,以22年的主要周期预测黄河上游1996年后直到2007年前后径流将处于偏枯期。  相似文献   

18.
甘肃民勤邓马营湖滩地是腾格里沙漠西部湖积盆地的一部分,区域上受河西系构造所控制,第四系厚度150 m,是地下水赋存的天然场所,主要由半固定、固定沙丘和湖积平原构成,第四纪地质环境脆弱,人类现已开始开垦和加大湖滩区的农牧业开发力度.如何维持沙漠区人工绿洲生态平衡,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防止土壤盐渍化和风沙覆没,控制和改善局部地段已出现的恶化环境,分析地质环境特征,是论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河川径流序列的非平稳性,将协整理论引入河川径流分析中,以建立可靠的数学模型.以黄河为例,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建立了上下游之间的误差校正模型,用于描述流域上下游径流间的协整关系,并初步建立协整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