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李大钊,作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该文通过对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以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对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五四"前后,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初步解决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不仅初步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李大钊无愧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何谓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新”就新在它既不同于旧中国的封建主义文化观,也不同于原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观,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观,它有着全新的精神面貌、全新的精神内核和全新的实践体系。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是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东方传统主义文化这三种文化的并存与竞争的大背景之下脱颖而出的,它一经产生,就显现出了无穷的生命力,使之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念与形态,而且导演出了波澜壮阔的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指引前进方向的一面旗帜。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研究采用历电的、叙述的和实践的三维方法,它以历电的感染力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以逻辑的穿透力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理论体系进行叙述,以实践的创造力对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实践体系进行探讨。从文化观的视角,也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以此为理论基础,即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为思想统领,并转化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的新文化观,它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先进文化为重大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同志在五四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对西方的社会学进行研究,用马克思主义考察中国社会问题,从而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者。本文梳理了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并以李大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视角针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与实践进行了概括与整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从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角度,来论述"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其实,除了这一外部因素外,还应该涉及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能满足中国人的革命需要、近代启蒙运动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等因素。本文着重对马克思主义能满足中国人的革命需要、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五四"前后,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的民族问题如民族自决、民族平等、民族发展和"联邦主义"等问题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并在中国民族革命的归属、联邦制和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等方面为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大钊无愧为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先驱。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史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一部分,始终是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他对于中国史学史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在史学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实践中,李大钊形成的史学理论对当代历史研究者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本文将从李大钊史学的性质、特点、研究对象、史学内容以及史学方法这几方面分别论述李大钊对史学理论研究的贡献,以及李大钊对辛亥革命、孙中山等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贡献、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历史理论和现实意义、李大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比较,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作为艰苦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优秀先行者,瞿秋白的文化观经历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其中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中国新文化建设等问题的论断,是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积极尝试。而革命文艺大众化等理论的提出,则标志其无产阶级文化观的最终形成。这些论断已触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和大众化等问题,其影响不仅及于当时,就是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觉是一种正确、健康的文化观.毛泽东主张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他的文化自觉围绕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主题,立足为人民服务的基点,坚持推陈出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它是近代以来"古今中西"文化论争的理性总结,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的历史起点和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表现了历史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看待资本主义之后文化发展及其前景的望远镜,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导,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理论武装。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认清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发展方向,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对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文化观,这一文化观的本质归根结底是实践活动中的诸多矛盾关系的反映而已。本文即从此视角出发,对文化本质进行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思考,认为文化具有主观目的性、客观实在性、社会历史性等特征,是诸种实践关系的思想结晶与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其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主张在兼收、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他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接受和运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中国化的起点。李大钊着重接受马克思的雇佣劳动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并自觉运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来服务于中国劳工运动的实际,努力使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劳工运动找到了正确的出路,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潍坊学院学报》2019,(3):76-7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日本、法国和俄国三个渠道。其中,俄国渠道既有理论传播,又有具体实践,是两者的结合。中东铁路曾作为"红色之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实践的一个通道。哈尔滨是"红色之路"的枢纽。俄国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李大钊发挥了主导作用。李大钊在与哈尔滨、"红色之路"的互动中传播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最先把马克思主义比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同志能够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最先实现由急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有主观方面的条件,也有客观方面的条件。本文试就李火钊同志思想转变的主观条件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是中国早期报刊出版界的创始人之一,他短暂的一生都致力于无产阶级报刊的出版编辑工作。李大钊在宣传中外报刊新思想的同时,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将自己投身于出版事业中,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这些是中国出版界和中国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我们现代出版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产生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改造中国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李大钊是突出的代表之一。本文不准备评述李大钊的共产主义世界观,谨就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前的早期的唯物史观作一评述。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父母早亡,由年迈的祖父抚养成人。1907年考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这是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他后来回忆说:“我到天津进入北洋政法学校,六年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了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科学”。这使他的政治见识迅速增长。 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开始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从事爱国活动,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1916年回国,作为《新青年》派的重要成员,立即参加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对于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最重视并首先接受的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指导他分析社会政治问题,唯物史观则为他探讨文化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一派唯物史观的要旨,就是说: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瞿秋白作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先驱者之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服务于中国国情的翻译观、服从于中国革命的文艺理论观、立足于中国大众的文化观等三方面论述了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同志于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被军阀张作霖在北京杀害,出今整整六十周年了。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首创者,他一生写过不少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而他于一九一九年八月十七日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就是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至19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介入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日本充当了引介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中国从日本大量引进日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汲取日本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日本引入,使唯物史观和大量带有日本色彩史学术语移植到中国,李大钊、李达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解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构建,在此背景下最终促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