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有关论述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根据分析对传统的“天人合一”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历代贤达对这一思想有过许多深刻认识和独到发挥,但目前人们对这一思想在许多具体领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本文结合水利工程抗震专业的实践,对“天人合一”思想给出自己的具体见解。首先,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这表现在水工抗震的实践中,就是必须注意水工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能只顾人类自己的利益。其次,人类应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我们不有过分强调“掌握和驾驭”自然规律,而更应该“尊重和顺应”这些规律。最后,人类必须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该明白,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因而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强调主动去适应自然,切忌“反客为主”,以免引出诸如“水库诱发地震”之类的人为灾难。  相似文献   

3.
对“人定胜天”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科学思想史的重大课题。围绕它针对我国威信思想分为“合天论”与“胜天论”两大流派,概述其历史发展和演变。高度评价“人与天调”、“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积极思想价值,指出合天论在几千年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列举诸多胜天论的史料(若干不为学界所提及),说明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胜天论的历史作用。本着重指出,50年代始在事实上作为指导思想的“人定胜天”,阉割和窜改了古人的原意(其中“定”不是“必定”,“胜”不是“战胜”),成为反自然、反科学的口号,对生态环境大规律灾难性的破坏,起到直接的作用,必须引起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一场战争造就了一个水利工程,而这个水利工程又帮助她的建造者们刻了这场战争。千百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所体现出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直到今天还在滋养着千千万万个生活在水资源日益短缺境况下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按照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逻辑,单独一物/一人/一地/一国的和谐不可能是真正持久和谐,真正有生命力的深层和谐必然是天下/世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和谐,也只有在此情形下,一物/一人/一地/一国才可能获得真正持久和谐。因此,中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只有化作全人类的智慧,成为全人类的世界观,世界/社会和谐理想才可能真正实现。作为全人类的世界观,“天人合一”思想至少包涵这样一些基本内容:①“天下,非一物/一人/一地/一国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以天下观天下”;②“慎终追远”,敬畏、热爱、取法大自然,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③“和而不同”,构建饱含仁爱情怀的和谐世界/社会;④从以生存为主导的价值取向转向以审美为主导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道教从“道生万物”的本体论角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起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生态观和以“道”、“德”为核心内容的生态道德观。包括尊重天地自然的“天父地母”生态伦理情怀,尊重生命的“贵生戒杀”生态伦理规范,“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原则和“自然无为”的生态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传统西方认识论的困境入手,综合马胸思主义化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运用数学要领刻划了认识主客体之间通过中介建立的同构对应,而认识结果就是客体在主体中的同构映象,并讨论了不同映象间的转换群,以及映象转换群下的不变性-即存在超越于个别主体的不变的或客观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厦门大学乐爱国副教授所著《道教生态学》2005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章25万字,分为道教生态智慧的历史渊源、道教生态学的哲学基础、道教生态学的理论要素、道教生态学的伦理建构、道教生态学的现实延伸等部分。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道教生态思想,试图建立“道教生态学”体系的学术专著。书中认为,道教的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构以及同具有道性的本质是道教生态学的自然哲学基础;道教提出的“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学的基础理论要素;道教提出“慈心于物”的道德认知,倡导“仙道贵生”的道德情怀,建立“守道而行”的道德准则,构成了以普遍生命为中心的道教生态伦理。从这三个层面出发,不仅展现了今天所需要的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而且看到了可供今天选择的绿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由节假日所导致的集中消费的经济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于是“假日经济”的概念开始流行,甚至不家人提出了要确立“假日经济学”的概念。然而,在“假日”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刻的概念,那就是“休闲经济”。本文在探讨“假日”和“休闲”的字面意蕴和哲学人文意义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深入的经济分析,揭示出“休闲经济”是一个更为科学的命题,并指出休闲经济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碳”与“炭”及其组合词中的用法怎样区分,除了习惯用法外,人们对“碳”与“炭”两字的原意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甚至还有误解,还受外不同表述和不同的译有不同的译名的影响,本通过讨论“碳”“炭”用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用所表述的物质是可燃烧和非燃烧物质来区别用“碳”还是“炭”,同时,也提出了首先应规范工具书用语等解决规范化的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介绍了国外“殖民地科学”研究的情况,对“殖民地科学”的特殊、方法、演变进行了探讨,论述了日本“殖民地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指出了“殖民地科学”研究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西方逻辑悖论研究最具活力的表现是一系列“语境敏感”方案的提出,典型者当推“情景语义学”方案。它认为,把“P而非P”改变成“P1而P2”,悖论便无从产生。但是,该方案只是对一些例子而言“非常自然”,对另一些例子,如“强化谎者”悖论的解决,便很有“特设性”了。  相似文献   

13.
“语言” “言语”和“话语”是语言学的三个重要概念,用于日常生活和科学论述,有不同程度的含混,本文从语言比较、语料库、俗用、变体、专用等角度讨论了三分的事实、理据与作用,最后对三个概念作了相应的厘定。  相似文献   

14.
关于航天、空间、太空等词,全国科技名词委曾多次组织了审定,最后,在广泛征求意见、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空间”“太空”等词界定及用法的意见(见本刊2004年第2期),明确了这些词的概念。 在“航天(空间)活动”相关法律法规中,使用“航天活动”还是“空间活动”,是命名为“航天法”还是“空间法”,学术界争执不下,其实质是这些科技名词如何使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的提法在国内广为流行,对这一提法我并不认同,也不使用。“生态”与“环境”是两个不同概念,二者虽有密切联系,但又有不同内涵。生态的重点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离开了“相互关系”的内涵,那么就分别成为“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生态学是一门生物与环境的交叉学科。我曾试图解读“生态环境”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理解分歧的症结在于缺乏对"天"的无限性的诠释。数学语境的独到之处在于能描述这个不可观测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天"的无限性。借用线性几何系统构建了数学语境下"天人合一"的"天",是N维(N→∞)的多维宇宙空间,指出"天"是一切的投影源,N-1维及以下是其投影的相。"天人合一"的"人"是"大我","合一"代表一种境界或一种趋势:对于圣人来说,"天"和"人"本来是一体的,不必再去"合";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指人效法天地,"合一"表示一种趋势,在数学语境下可表达为■。  相似文献   

17.
“知识工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知识工人”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对“知识工人”的实质进行了探讨,提出“知识工人”的出现特异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的消失的论点,最后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大批知识工人。  相似文献   

18.
<正>借鉴台江县“村BA”的办赛经验,榕江县“村超”也坚持开放办赛。不收门票、不拉赞助,村民自己当办赛主体,与当地相关组织携手,分工协作。没有哪个地方不想提振经济,但热度当前,贵州却对“赚快钱”说了“NO”。在第一届“村BA”落幕之后,“村超”“村排”也火爆登场。人气来了,意味着商机也在降临,但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  相似文献   

19.
《科技术语研究》2011,(2):60-60
为科技名词加注定义,是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对定义的语言表述中,“做”和“作”的使用不易分清。为了促进科技名词的科学定义,全国科技名词委联合国家语委,共同开展了“做”和“作”的相关课题研究。课题组现将相关结论在本刊予以发表,希望借此征求广大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建议,以完善这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论“知、明、我”三位一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如海德格尔说“在”的意义问题已久被遗忘了一样,“知”的意义问题也是长期被严重忽视着。似乎人人明白“知”的意思,但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其实完全不能说明“知”的义理,本文借助现象学方法对“知”作出了“明”的现象解释,揭示了“知、明、我”三位一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