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引发全球汽车产业深刻变革。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梳理了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背景条件和战略选择,分析了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主要特征,提出中德双方应从行业管理、关键技术、标准法规、测试示范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智能网联为我国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要重点发展的重点产业。目前我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处于刚刚发展的阶段。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不仅面临着智能化与网联化的困难,还需要克服诸如怎样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怎样去完善产业发展的战略缺失、怎样才能使得产业的标准更加健全、怎样使得产业的政策更加完善以及怎样完善测试场地和评价标准等诸多的困难。根据调查表明,为了能够促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更好地发展,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发展很难做到,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其进行共同合作等,让其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景。除了共同的合作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外,还需要顶层设计来推动产业标准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智能化技术与网联化技术的快速进步促进智能化车辆由驾驶辅助到无人驾驶、由单车智能到多车协同的方向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能提升交通安全与效率,但也面临着来自真实交通环境的复杂挑战.该文基于智能网联汽车架构、功能与应用3方面关键技术,对用于单车自主式驾驶与网联协同式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行分析.首先,针对系统架构设计,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5月1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应邀与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沃尔克马尔·邓纳尔进行线上会谈。双方就未来汽车动力总成发展和排放标准、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关技术问题及政策趋势、中国汽车工业绿色转型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万钢对博世集团在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他介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市场及技术发展情况,特别是氢能燃料电池在推进中国汽车工业绿色转型和实现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汽车共享在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新能源汽车出行发展迅速,主要汽车企业均成立了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公司.汽车共享出行与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关联高,汽车共享出行商业模式,各有优劣,但网约车更有发展前景.汽车共享出行人才需求多样化,与智能交通专业关联度高,智能交通专业应顺应市场形势,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培养具备复合型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最前沿、最具颠覆性的力量之一。作为未来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汽车无人化和网联化可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及通行效率,极大地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将成为未来数年最重要的先进技术之一。美国、日本、欧盟和中国分别制定了各自的自动驾驶发展战略。中国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立能够支撑驾驶辅助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到2025年,系统地形成能够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定100项以上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进一步加快融合发展,汽车已不再是传统的物理空间,而是形成了一个具有信息交互、传播的新移动场景。在这样一个新形成的移动场景中,如何使其功能强大、使用安全,仍需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共同努力探讨。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制修订10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并贯穿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等安全标准,满足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相似文献   

8.
《广东科技》2019,28(11)
为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战略转型,持续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广东省陆续出台了《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本栏目摘录了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趋势愈渐强烈,黑客通过入侵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威胁不再仅仅存在于电影银幕中的虚拟世界。中国急需构建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解决方案,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越、成为汽车行业领跑者扫清阻碍。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  相似文献   

10.
发展新能源汽车、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对解决传统燃油汽车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新能源汽车为研究对象,从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整车和三电系统综合分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目前的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目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电池回收利用率低、基础器件关键技术未掌握等问题,探讨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规划。  相似文献   

11.
正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淮汽车或JAC),是一家集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及动力总成研产销于一体,以"先进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并举,涵盖汽车出行、金融服务等众多领域的综合型汽车企业集团。先后荣获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汽车品牌前五强。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建设》2023,(10):27-29
<正>网联汽车作为一种跨技术、跨产业领域的新兴汽车体系,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选择。伴随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不仅传统车企纷纷深耕这一领域,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开始涉足其中,并且非传统汽车产业的企业与汽车制造商展开合作、促进创新、增强竞争。在此背景下,为加速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为满足人们的美好出行需求,并贡献“大赛力量”,“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组委会设置网联汽车赛道,  相似文献   

13.
正2021年一开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热程度就远超预期。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缘自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发展大趋势: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石油资源紧张、大气环境污染加剧,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已被世界公认为21世纪汽车工业改造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对以电动汽车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与产业化工作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今日科技》2014,(8):33-33
<正>众泰控股集团纯电动汽车研究院基于省级企业研究院平台,展开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建设工作,是浙江省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首批五家重点企业研究院之一。研究院通过加大投入购置科研仪器试制设备,布局科研场所,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试制和产业化研究,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现已形成了200人规模的新能源汽车科研团队。目前研究院各项工作推进正常,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通过引才引智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证智能网联汽车能够在封闭测试场的环境中得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测试结果,应合理考虑测试场的平面布局设计方案,使各项要素都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得到科学、连续体现。基于此,首先对场景化汽车测试场的需求进行分析,并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平面布局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陈孝春  李健 《科技咨询导报》2011,(5):254-254,256
传统汽车的发展和普及势必加剧能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新能源汽车则恰恰借力新能源技术的东风巧妙地解决了汽车发展中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因此新能源汽车也就自然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原因、发展态势和未来方向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展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8.
正2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浙江研究院,重点围绕生命科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致力于打造工程科技领域高端智库。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浙江研究院授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浙江省副省长高兴夫代表双方签署了《中国工程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浙江研究院合作协  相似文献   

19.
新能源汽车是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排放的重大战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发展应用新能源汽车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和地方扶持政策的鼓励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但是,受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充电设施建设、维修检测服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使用意愿不强,新能源汽车应用市场发展低迷。本文通过参阅大量文献,借鉴其它城市推广应用新能汽车的成功经验,分析讨论了酒泉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策略,为酒泉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推广建言献策,为建设生态酒泉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分析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总结归纳美国、日本、欧洲以及国内重点省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特点及成功经验。系统分析广东省新能源汽车技术特点、产业化发展水平和产业政策特征,提出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