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唐代道教成为国家宗教,泰山作为道教的名山洞府自然深受影响.唐代岱岳观双束碑题刻等史料记录了唐代五帝一后频繁行道于泰山的事项,表明泰山与唐代政治宗教的密切关系,也酝酿着泰山官方祭祀的重大变化.开元十九年是泰山祭祀史上的一道分水岭.此前,道教仅止于行道于泰山,此后,道教借助皇帝之力,并最终设计出了自己的东岳祭祀系统,与传统泰山祭祀系统相互影响融合,对后世的泰山祭祀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正祀中的泰山祭祀产生了新的变化。从泰山所在地来看,除曹魏、北齐之外,泰山常规祭祀难以维系。而非常规的皇帝亲临祭祀、遣使致祭、祈祷雨晴等临时祭祀,不绝如缕。从非泰山所在地来看,随政权所在地而多处并存,或随首都转移而连动,成为这一时期泰山祭祀的突出特点,且制度建设相对较为完备。这一时期的不同政权几乎都努力争取并保持泰山的祭祀权力,以表明自己的正统性与合法性。这样,无疑为国家走向统一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泰山中路是包括从泰山脚下的蒿里山,经泰城到极顶的一条旅游线路,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以帝王祭祀泰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封禅文化和以"泰山治鬼"为主要内容的泰山鬼文化互相融合的泰山文化的主流,在历史上自然形成了天上仙境(岱顶)--人间闹市(泰城)--阴曹地府(蒿里山)的三重空间,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带,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泰山崇拜在华夏文化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海经>中的昆仑就是泰山;夏前华夏族活动在泰山周围的山东中南部及其周边地区,创造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先民是华夏族的祖先.几千年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泰山的封禅祭祀不过是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泰山崇拜的一种表现.泰山文化应该定位于"华夏之源,中华神山".  相似文献   

5.
“尞祭”考     
镣祭是源于原始宗教的古老祭祀方法,我国历代沿袭不绝,汉、蒙、满、藏等各族皆习用之,且鲜有损益.今泰山东麓民间宗教亦盛行镣祭之法,可为泰山宗教饱含原始宗教成份之又一佐证.  相似文献   

6.
传统社会中,国家对泰山的保护起始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随着泰山地位的不断提高,泰山保护不绝如缕。随着泰山保护的历史经验积累,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开始从行政、法律、制度等层面展开系统全面的保护,并体现到了具体的实践之中。这与泰山神的神格职司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国家对泰山的祭祀制度,更加强化了对泰山的保护意识与行动。  相似文献   

7.
岱庙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作为封禅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颇受学术界的关注,但有关壁画绘制年代与壁画主要神祇身份说法不一。本文从壁画与建筑的关系及道教典籍资料出发,对壁画绘制时间及主要神祇身份做出细致考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以神庙剧场为代表的岭南传统观演空间的视分析(包括城市空间的视觉分析和观演空间的视线分析),揭示岭南传统观演空间形态的规律和生存的双重意义,从而为研究岭南传统观演空间开辟一个理性的分析方法,并对现代剧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神庙大挪移——拯救阿布·辛拜勒行动与世界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阿斯旺高坝背后,不断上涨的纳赛尔湖水威胁着努比亚地区一系列珍贵的古埃及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呼吁,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的运动开始了。古埃及的建筑奇迹公元前12世纪,拉美西斯二世在下努比亚地区修建了阿布·辛拜勒神庙,从这里向北280公里,就是尼罗河上第一道大瀑布,也就是今天的阿斯旺水坝所在地。整座神庙是从巨大的砂岩山丘上切削雕刻出来的,背靠着广阔的沙漠高地。这座伟大的建筑由拉美西斯二世  相似文献   

10.
以一中型乙级剧场的配电设计为例,简述了文化娱乐建筑配电设计的范围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南宋临安城存在三种主要寺院:佛寺、道观和民间信仰。其分布特征主要是分布集中和地域差异,集中分布区为:南山区、北山区、吴山区、城西北区和灵隐区,这五个区的寺庙种类和功能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分布格局与历史地理、官府城市规划、城市形态、居住区人群、寺院功能等各要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庙祭民俗在传统庙会的形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传统庙会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但成为传统庙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传统庙会大都是以相应的庙祭民俗作为其不断存续发展的保障。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中曾一度消失的庙祭民俗,在现代新兴庙会中得以再现。北京五显财神祭祀在当今北京莲花池庙会的再现,不但赋予了庙祭民俗更多的娱乐性,而且庙祭民俗的再现,成为对民间传统文化加以展现或应用的一项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晋祠中祠庙寺观的分析与研究,运用祠庙寺观的分类方法,探讨了晋祠从一座祭祀唐叔虞的祠堂演变成集儒、佛、道于一身,汇祠、庙、寺、观为一体的古代建筑群的发展过程;总结出晋祠中的祠庙寺观是如何在各归其位的同时又互相联系、融合、转化,从而汇聚成为了今天晋祠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检索和田野调查,从潭边龙井宫妈祖香火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及现状着手,探讨了妈祖香火与社会经济、庙会组织及莆仙戏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阐述台湾嘉义县新港乡奉天宫妈祖庙,在现任董监事团体的积极经营之下,在南台湾众多老大妈祖庙竞争中,崭露头角。奉天宫的成功转型经历,为妈祖信仰与文化产业创新,提供了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16.
庙会是一种集祭祀、娱乐和贸易为一体的群众性集会活动.民间影戏传播的载体多样,但庙会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阵地,庙会三位一体的功能也为影戏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带来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分析寺院旅游景区的服务管理情况.针对南华寺景区接待服务、解说服务、商业服务和设施管理四方面进行问卷设计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南华寺景区存在标识牌不规范、咨询服务欠缺、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旅游商品特色性不突出等问题,提出完善南华寺院内设施和解说服务系统、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加强宣传力度以及设计寺院文化特色旅游商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韶关地区是佛教尤其是禅宗弘法和传播的重要策源地与据点,境内历代寺院遍布.在这为数众多的寺院中,南华禅寺、东平山正觉寺、云门寺以及月华寺、大梵寺、灵树寺、双峰寺、别传寺等,是禅宗的重要道场,在禅宗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禅祖庭南华禅寺的兴衰沿革历史,充分说明了寺院兴衰“全维系于嗣法”,得人则兴,失人则废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隆福寺为明景帝敕建佛寺,清雍正元年重修,乾隆年间开始有庙会,为京城庙市之冠。光绪二十六年遭受火灾,损失严重,但庙会延续不辍。1951年建东四人民市场时将寺庙拆除,1988年改建为隆福大厦。因寺得名的隆福寺街现为京城著名商业街。  相似文献   

20.
在对福州近代建筑普查和文献分析基础上,得出一基本结论:佛教建筑较中国其他建筑类型,要稳定的多.据此,以近代福州佛教建筑为例,分析佛教建筑传承中的文脉现象.并从类型的传承、稳定的形制、环境关系及山墙4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