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龚志伟  储峰 《凉山大学学报》2002,4(2):104-106,144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先进文化的开创性探索,构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基础;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先进文化建设理论,面向新世纪,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而开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走上自觉和成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社会公平观是社会公平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平观本体论、公平观发展论和公平观方法论.以马克思社会公平观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平观问题上的人民主体性立场,引导全社会全方位、全视角地看待社会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的"七·一"讲话,核心内容是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进一步发挥。本文旨在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新视觉,进一步揭示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实质。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核心是"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进一步发挥,本文的要诣就是要提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何谓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新”就新在它既不同于旧中国的封建主义文化观,也不同于原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观,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观,它有着全新的精神面貌、全新的精神内核和全新的实践体系。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是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东方传统主义文化这三种文化的并存与竞争的大背景之下脱颖而出的,它一经产生,就显现出了无穷的生命力,使之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念与形态,而且导演出了波澜壮阔的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指引前进方向的一面旗帜。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研究采用历电的、叙述的和实践的三维方法,它以历电的感染力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以逻辑的穿透力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理论体系进行叙述,以实践的创造力对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实践体系进行探讨。从文化观的视角,也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以此为理论基础,即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为思想统领,并转化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的新文化观,它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先进文化为重大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5.
以"三个代表"思想解读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苏联模式窒息了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毛泽东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邓小平理论初步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线索来看,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的实质性嬗变过程。随着世界观转变的最终完成,马克思找到了文化得以生成和发展的真实根源——实践,并最终将"人的文化"的系统研究融贯和体现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中,从而使"自然—人—社会"构成了完整的统一性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使其在基本理论的层面上得到重释和澄明,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非常重视辛亥革命的历史研究,他们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思想,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阶段中,根据面临的时代课题,在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从不同角度剖析辛亥革命,并从中汲取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引领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的理论与实践力量。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自信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中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革命文化对社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具体呈现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积极发挥革命文化的四重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以毛泽东文化思想为基点,它的逻辑起点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总问题的文化维度的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时代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进文化理论和和谐文化理论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理论张力,并为我们在实践中指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而使我们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以人为本"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科学地在社会实践观基础上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这是关于人的理论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是最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人本主义思想,本文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浅析了人类实践活动在定义人的本质和"以人为本"实践观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突出实践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在人与自然和社会辨证统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自然观。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思想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及相应的关系作出了科学、合理的阐述,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在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下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正式提出,到明确为党的根本宗旨是在1939年到1945年。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来源。从根本上说,这一思想直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另一重要的思想理论来源。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也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同样具有非常坚实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性、民族性、实践性、斗争性、开放性和人民性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文化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方向的不变基因,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循吏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应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从《尚书》的视角看中国古代循吏的思想基础,主要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德治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以及"崇善抑恶",爱憎分明的价值评价观。研究中国古代循吏的思想基础,有助于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思想营养,保持和发扬尧、舜、禹以来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官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思想深处防止腐败。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以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教育思想为视角,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挖掘马克思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继承了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和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合理内核,并根据当时市民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点,以物质生产关系为核心,确立了市民社会是以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三者相统一的动态系统。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历程,而且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刘保平  肖锟 《当代地方科技》2010,(12):168-168,170
毛泽东的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内容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向人民学习;一切为了人民,对人民负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至今日,学习以及研究毛泽东的人民观,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文化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文化理论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论体现 ,而中国传统文化为邓小平文化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从传统文化视角研究邓小平理论的文化渊源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唯物矛盾观的演化过程,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参照。马克思等人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中的矛盾观点,从对黑格尔唯心矛盾观的解构中,建构了唯物矛盾观的理论和体系。毛泽东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和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使唯物矛盾观具有了鲜明的中国作风和气派,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中国化。唯物矛盾观的演进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