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牛羊胰脏吸虫病的病原生物学及流行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本文报导了本省沿海地区屠宰场、乳牛场及农场或生产队等处的淘汰牛、乳牛和耕牛的阔盘吸虫病感染情况。屠宰埸中淘汰牛阔盘吸虫的感染率为62.22%—72.22%;乳牛场乳牛的感染率为66.67%—70.88%;农场及生产队中耕牛的感染率为14.2%—18.6%。 2.经过野外调查及实验室内生活史研究证实阔纹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 Ferussec及中华蜗牛Cathaica ravida sieboldtiana Pfeiffer是本省牛羊胰脏三种阔盘吸虫(腔阔盘吸虫Eurytrema coelomaticum,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及枝睪阔盘吸虫Eurytrema cladorchis)的第一中间宿主。阔纹蜗牛和中华蜗牛的天然感染率在屠宰埸牛舍附近分别是1.27%—3.46%和0.59%;在乳牛场分别为5.06%和7.41%;在生产队及农场耕牛放养埸分别为0.54%—0.89%和0.08—0.11%。在福州南台岛的阔纹蜗牛中曾发现天然感染的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lanceatum)的子胞蚴和尾蚴等幼虫期。 3.东北双辽草原中经调查得知丽光属蜗牛(Ganeselld)是当地绵羊的胰阔盘吸虫及矛形双腔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丽光蜗牛感染此两种吸虫幼虫期的感染率分别为2.65和7.19%。 4.本文详细比较了上述三种阔盘吸虫成虫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异情况。也详细地比较了胰阔盘吸虫和腔阔盘吸虫在第一中间宿  相似文献   

2.
本文补充叙述了胰阔盘吸虫生活史各发育期的形态特点,并报导在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南部地区牧场上胰阔盘吸虫的贝类宿主经调查和试验证实是枝小丽螺(Ganesella virgo(Pilsbry)),昆虫宿主种类是中华草螽(Conocephaluschinensis),讨论了胰阔盘吸虫与其他阔盘吸虫的虫种以及黑龙江兴安岭南部牛羊胰吸虫病的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阔盘属吸虫主要寄生于牛、羊、骆驼、河麂等反刍动物胰脏中,也能感染人体,引起人兽共患的阔盘吸虫病.我国牛、羊寄生的阔盘属吸虫虫种,目前已知有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腔阔盘吸虫(E.coelomatieum)、枝睾阔盘吸虫(E.clado-rchis)福建阔盘吸虫(E.fukienensis)和圆睾阔盘吸虫(E.sphaericrchis)5种,其中以胰阔盘吸虫、腔阔盘吸虫和枝睾阔盘吸虫最常见.  相似文献   

4.
<正>片形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由片形科的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引起,主要寄生于哺乳动物的肝脏胆道内,也可寄生于人体胆道中。片形吸虫对家畜牛、羊、猪等危害很大。对有关片形吸虫病,在家畜体内寄生和流行情况,我省迄今未见报道。我们于1985年8月,在永顺县对山、新寨和杉木三个乡,调查了耕牛553头,其中黄牛329头,水牛224头。在调查中发现,耕牛片形吸虫感染,以肝片形吸虫为主,仅数头耕牛有大片形吸虫感染。现将553头耕牛肝片形吸虫感染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胰阔盘吸虫在家畜中、羊中普遍感染,也偶可感染人体.研究胰阔盘吸虫的遗传规律有利于开展遗传防治.有关胰阔盘吸虫雄性生殖腺发育中染色体动态研究,国内迄今鲜见报道,近年来,我们用直接法制备胰阔盘吸虫雄性生殖腺发育中染色体染片300张,在光镜下对胰阔盘吸虫雄性生殖腺发育中染色体动态进行了观察.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原发性肝癌与非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华枝睾吸虫感染的情况。60例原发性肝癌与59例非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粪便华枝睾吸虫卵检出阳性率分别为35.0%和15.2%,P<0.0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为比较原发性肝癌与华枝睾吸虫感染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对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同时作了HB_5Ag的检测,结果其阳性率分别为35.0%和18.3%,P<0.05,两者差异亦显著。从流行病学上看,我省肝癌高发地区,也是华枝睾吸虫病的高发流行区,两者地区分布上有高度一致性。因而我们认为在原发性肝癌普查过程中,特别在有华枝睾吸虫病流行地区中,应把华枝睾吸虫感染者列为重点观察对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报告中华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chinensis)发展史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通过生活史研究,首次阐明第一中间宿主是陆地蜗牛——同型阔纹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人工感染成功的厦门蜗牛)、枝小丽螺(Ganesella virgo)(黑龙江扎赉特旗,天然感染)及华蜗牛(Cathaicafasciola)(山西安泽,天然感染);第二中间宿主是蚂蚁:(Camponotuscompressus(山西安泽人工感染及天然感染)、Formica truncicola(黑龙江扎赉特旗,天然感染)及Formica gagates(吉林、乌兰浩特)。 比较了中华双腔吸虫和矛形双腔吸虫发育各期的主要特点,由此将长期来一直被混淆在矛形双腔吸虫中的这一重要虫种分别出来。 阐述了山西安泽中华双腔吸虫病流行区病原在自然界散布情况,包括羊只感染成虫状况及病原幼虫期在第二阶段的两个中间宿主(蜗牛和蚂蚁)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8.
粗制棉籽粉与棉酚究竟对附睾有无影响,有关这方而的报导尚不多见·戴荣禧等报导过给大白鼠添饲棉籽粉32天后,发现附睪尾部的精子大部成全部死亡;中段精于活力降低或全部死亡,而且部分大白鼠的附睪管腔皱缩,管腔内有的较多的畸形精子。但是作用部位是否在附睪仍不清楚。之后他们给大白鼠附睪结扎,给大白鼠口服适量棉酚后,实验结果表明,棉酚抗生育作用部位不在附睪而是在睪丸。我们在探索应用不育剂防治鼠害的研究过程中,给小白鼠添饲机制棉籽粉饲料,之后分析了附睪的氨基酸代谢变化,也发现粗制棉籽粉虽然对附睪氨基酸代谢有一定影响,但作用不大。分析结果与戴荣禧等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现将研究初步结果报导于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在肝片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用对流免疫电泳试验(CIET)检测肝片吸虫患者、肝片吸虫病兔、正常兔、血吸虫病兔和血吸虫患者血清的抗体。结果以CIET检测肝片吸虫患者和病兔血清中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3%和92.3%。同时检测正常兔、血吸虫病兔和血吸虫病人血清,皆无沉淀线形成,阴性反应。结论CIET用于肝片吸虫病临床诊断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北部山区是几类重要吸虫的流行区。1993年5~6月间,用重力沉淀法对闽北九牧乡的1171头耕牛进行粪检调查,结果表明:水牛的胰吸虫感染率为0,前后盘吸虫感染率为96.05%,肝片吸虫感染率为38.16%;黄牛的胰吸虫感染率为53.19%,前后盘吸虫感染率为93.62%,肝片吸虫感染率为34.04%。另外,对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也进行了剖检。所得结果对认识吸虫在自然界流行的保持机制,进行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报道用华支睾吸虫理二甲基亚硝胺诱发动物肝癌的实验研究和临床14例华支睾吸虫病并原发性肝癌病例的观察。在动物实验中,A组每只金地鼠通过胃管人工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30d后当鼠粪中查见华支睾吸虫卵时开始自由饮服质量分数为0.0025%二甲基亚硝胺溶液17周。结果:结果11只鼠中4只诱发肝癌、1只诱发肝胆管癌和5只发生肝硬变。B组每只鼠仅自由饮服质量分数为0.0025%二甲基亚硝胺溶液17周,15只鼠中,  相似文献   

12.
本报告报告了在逊克县沿黑龙江一带所发现的鸡寄生虫的种类及其感染情况。其发现5种寄生虫,它们分别是鸡蛔虫、鸡异制线虫、卷棘口吸虫、细背孔吸虫和鸡羽虱,感染率分别是40%、13.3%、6.67%、6.67%和8767%。文章对调查结果经分析后,指出了今后重点防治对象。因细背孔吸虫在我省较少见,所以对其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研究湖北省咸宁市居民华支睾吸虫感染与患病状况.方法:流行病学随机抽样调查中间宿主、保虫宿主和当地人群.结果:发现第一中间宿主2科5种,尾蚴感染季节为5~9月;第二中间宿主以麦穗鱼感染率最高,棒花鱼次之,虾未发现阳性;保虫宿主主要以家猫和犬为主;人群感染者各年龄组均有,感染率以20岁以下青少年组为最高;人群感染的主要方式是半生食或生食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虾.讨论:咸宁市存在华支睾吸虫生活史各个阶段的动物宿主,疫源地分布较广,部分调查点人群感染率较高.加强卫生宣教。把住“病从口入”关是防止华支睾吸虫感染,控制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引言肝片吸虫 Fasciola hepatica Linnaeus 的历史记载甚早。远在1379年法国牧童 Jehan de Brie就知羊多食毛棘植物毛莨(Ranunculus flamulla)而感染肝片吸虫病。Leeuwenhock(1704)报告羊食附有微生物(即囊蚴)之草叶而得肝片吸虫病。后来 Swammerdam(1752),Müller(1773)都曾先后发现肝片吸虫的尾蚴(Cercaria)。Bojanus(1818)首先报告其裂蚴(Radia)。Siebold(1835)发现其毛蚴(Mericidium)。最后,Thomas(1881-83),Leuckart(1881-82)  相似文献   

15.
鱼复口吸虫病又名寄生性内障病。病原体是属于复口吸虫科(Diplostomatidae)的复口吸虫(Diplostomum)。它的后尾蚴寄生于鱼眼水晶体内,使水晶体混浊变白呈蜡球状,致使鱼眼变瞎。故得名为鱼白内障病,俗称瞎眼病。此病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分布。早在十九世纪初叶,已经有了对于复口吸虫病的报道。Nordmann(1832)在几种淡水鱼的鱼眼和皮肤内发现了复口吸虫的后尾蚴,并定名为Diplostomum volen。Diesing(1850)使用了这个属的名称描述了一种从鸟类中获得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onicus生活史各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补充了未被报告的蚴虫期,使生活史得以完整;调查并感染实验证实在我国纹沼螺是该吸虫第一中间宿主,18种螺、鱼和蝌蚪充当第二中间宿主(其中6种为新的中间宿主);首次报告本省纹绍螺及家禽自然感染情况;同时找出该吸虫病传播的新途径,为防治本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武乡位于玛沁县中部。全乡土地面积297.06万亩,境内平均海拔4100米。全乡各类牲畜存栏率达104668头只匹,该乡每年都发现牛羊肝片吸虫病。且当地牛羊肝片吸虫感染率较高。因此,笔者于2004年4月叫月份,用新兽药双伟片进行驱除肝片吸虫的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lanceatum Stiles et Hassall,1896)不仅是牛羊的寄生虫,而且亦能寄生人体肝脏胆管使人致病。在国内外均有广泛的分布。本吸虫的生物学问题虽已阐明,但在国内广大的流行区中有关病原生物学资料还十分缺乏,尤其在国内本吸虫病是大流行区——新疆其传播媒介是何种贝类及何种蚂蚁均不了解。为此,我们几年来多次采集新疆各地本吸虫标本,并于1979年7月份到乌鲁木齐白杨沟  相似文献   

19.
台湾棘带吸虫(Centrocestus formosanus Nishigoti,1924)隶于异形科棘带属,分布于日本、中国、菲律宾,保虫宿主有黑顶夜鹭等鹭类。Yamaguti(1971)报道人,犬、猫、老鼠、豚鼠等经人工实验均可受染。1985年我们在福建诏安县调查淡水鱼类感染日本棘隙吸虫囊蚴时,发现当地淡水鱼中携带有台湾棘带吸虫囊蚴,遂进行本虫在当地的流行情况初步调查和囊蚴作人及动物感染实验观察。方法与结果  相似文献   

20.
耕牛日本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消灭耕牛血吸虫病是作为消灭血吸虫病的五条标准之一。开展耕牛血吸虫病的防治,不但能增强耕牛体质,提高耕作能力,同时可减少、消除血吸虫卵的大量排出与散播,对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过去两年试验工作的基础上,1972年继续进行敌百虫治疗耕牛血吸虫病试验,还进行了锑—273、呋喃丙胺等药治疗试验。一年来通过24头牛(黄牛23、水牛1)安全试验,123头牛(黄牛99、水牛24)的临床治疗试验和两批(32头黄牛)人工感染血吸虫病牛治疗试验,得出了初步的看法。现小结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