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代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和发展历程上存在明显的异同,马克思主义要充分借鉴佛教中国化的经验,立足时代、放眼全球,进一步推动自身的中国化进程。同时,马克思主义要和其他中国文化要素结合,形成中国新文化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地位与充分发挥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积极社会作用的双赢,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佛教和马克思主义在处理与中国本土文化关系上走过了不同的历史进程,具有各自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可以借鉴佛教在此问题上的利弊得失,结合自身特点和时代特色,全面认识中国本土文化的价值,支持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全方面深入研究,发挥中国本土文化的积极作用,限制中国本土文化的消极作用,尽力实现二者的融合,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体系融为一体,打造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历史上两次重要外来文化输入引发的"老子化胡说"与"西学东源说"为研究重点,从认知心理学与文化学诸角度探讨佛教与西学在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引发的冲突与震荡,以对吸收外来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与佛教渊源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这主要表现在词汇上。通过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的三个主要途径的论述,指出中国古代汉语言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不同历史时期佛教和基督教在华传播情形作一比较,得出两种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间发生的依附和碰撞,进而阐明中国固有文化对外来文化所具有的排斥性、开放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6.
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佛教是在吸收中国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在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中,"外来"的佛教不断地吸收日本的传统文化,当与本土的文化精神发生冲突时,也大多呈现出"外来"的佛教向本土的传统文化妥协的倾向。日本对于佛教的接受与发扬,或者说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就是一个使外来文化不断向本民族文化妥协,最终融化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的过程,这在其他民族的佛教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它从理论品质、哲学基础及具体层面等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新结合,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广为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这些都是今天开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笔者在分析佛教与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我国主要的佛教旅游资源,并对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意识形态化以及阶段性等特点,致使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忽视。然而,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功不可没,总的来说,他们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并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阐释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实现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总结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本质。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就是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化水平以及在深入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进行历史的考察,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以佛教中国化为参照系,看其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宝镜三昧歌>"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的偈语所用的易卦变卦原则应当是"中爻互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曹洞五君臣位"说糅合佛理易理,阐明了佛家的"理事"关系和禅修最高境界"真空妙有",被视为"佛道大纲""虚玄大道".这种儒、佛的深层次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也坚实地奠定了禅宗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的社会性发展中,其文化因子与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独具世俗色彩的宗教文化形态。文章阐述中国佛教文化的社会性发展的表现,从观念文化的显性化、制度文化的物性化和物质文化的通俗化角度,论述中国世俗化佛教文化对旅游资源开掘和旅游文化精神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要义。其结合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两者在理论品格、文化共性和文化精神上的相似相通是实现结合何以可能的文化根基。其结合产生了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又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佛经传译过程,是佛经传译者选择、比配中土文化概念以传达佛教文化的过程,也是中土文化接纳、容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一个佛教走向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文化渊源于汉地大乘佛教和南亚密教,在与土著本教几经较量后,形成独具一格的藏传佛教文化。由于自身的生命力和历史的政治风云影响,藏传佛教文化北扩、南下、东返,藏蒙汉文化交流融合历经千余年,使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角,分析了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必要性,考察了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历史。认为: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政治文化以崭新的形式和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政治文化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推进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为实现政治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许多国外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其实早已中国化了。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并不一定冠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题,而是比较倾向于以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等代表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借鉴国外研究,对于我们开阔理论视野,升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国之初,除嘉兴范古农外,浙江佛教居士中对佛学深造有得且影响甚大者,当推寓居杭州的一代儒学宗师马一浮(1883-1967).马一浮不仅于1914年组织了"般若会"这一浙江最早的学佛同好组织,而且还与杭州禅僧密切交往,形成了对中国佛学的独特理解.马一浮的"知性化"学佛取向,透过《大乘起信论》等中国化佛典,关注禅宗、华严宗等中国化佛教宗派的义理析取,设法融入其儒家经学义旨的探求.这一取向,因其过于学理化及个体化,限制了马一浮对佛教实践修持的理解,最终导致他复归于儒家学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