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与考试伴生的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损害了当下中国高考功能的正常发挥,破坏了教育公平的理想诉求,威胁了社会正义的终极彰显.对此,我们从个人诚信、法律制度和社会控制三个层面对症下药,在个人诚信层面实施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在法律制度层面出台<考试法>,推行教师"异地监考"制度,消解高考制度"唯升学率至尊"的价值取向;在社会控制层面加强技术监督,变革考试观念.以此保障教育公平、捍卫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2.
彭本利  蓝威 《科技信息》2010,(28):30-3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表现,促进教育公平需要更加注重促进和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正义实现需要正义的制度,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机制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是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前社会上考试作弊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关注。无论从诚信角度来批评当前考风中存在的问题,还是从道德层面、社会层面与管理层面来分析考试作弊的根源与危害,均可定性认为考试作弊与诚信、法制观念、管理水平、利益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相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这种作弊现象更是家常便饭。为了杜绝考试作弊,独立学院必须加强诚信教育,提倡诚信精神,推广诚信承诺,加强考试管理,以促进考风建设,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从而使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才能以真才实学得以立足。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调整的社会。它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人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诚信主要着眼于个人的为人处事、修身养性 ;在诚信的道德建设上 ,重内诚之德的修炼 ,轻外信之德的实践 ;在具体措施上 ,厚诚信道德教化 ,薄诚信制度建设的确保。当前 ,决定诚信存在性质和作用性质的首先是经济规律 ,然后才衍生为伦理原则。市场经济下的诚信 ,主要不是道德境界 ,而是指每一个市场主体、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基本义务。因此 ,诚信建设也从社会思想意识层面下移到社会制度层面上来 ,从人们“愿不愿为”提升到“必须为”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逐步确立并坚持了“凡进必考”原则,十余年来,原先那种不经考试就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想法和做法基本得到遏制,“凡进必考”已经确立并成为社会的共识,也得到人们的遵从。但招录公务员“凡进必考”,也带来严重问题。仅就考试分数而言,一些有能力的实用人才因此无法进入公务员队伍,这给用人单位带来麻烦——有能力的人用不到,新手又不能马上用。因此,公务员“凡进必考”,保证了一个层面的公平,却产生了另外层面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7.
徐蕾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160-16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教育根本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保障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更新观念、强化职责、完善制度、加快改革、提高质量,以多样化的可选择性教育,优秀的教师和关怀弱势群体,完成从个人公平维度到国家发展维度、从优先发展到均衡发展、从“显性公平”到“隐性公平”、从量的提高到质的提升和从物质公平到精神公平的转变,使“使适者受适度教育”。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考试作弊是对社会规范的违反,是一种越轨行为。从社会学的越轨理论视角看,考试作弊行为违背社会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危害大学生群体的形象,破坏社会诚信体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防范和控制考试作弊行为,要通过改善对学生的考评方式、客观看待学生、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社会控制等措施来强化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地方政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要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切实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建立统筹地区城乡发展的机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以来,诚实守信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修身立国之本,所谓“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当时代沧桑变迁,当历史的车轮辗过岁月,如今,诚信展现的早已不仅是个人的修养品行,而是上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政府信用也已成为社会信用的核心。为了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国际竞争“软实力”,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向世界亮出了一张“诚信”名片。 为此,本刊特邀请来自浦东新区政府、专业机构及相关企业的领导、专家,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多方思考与深入剖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作为公平正义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内涵体现一定意识形态的伦理价值判断。文章从大力加强教育政策的建设、坚决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破教育垄断建立科学的教育决策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教育公平所体现出的伦理价值对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最大诚信提升保险业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观念与具体民法规范之间的连接纽带。保险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要遵循最大诚信原则。我国社会信用的缺失和法制的不健全,导致保险市场的诚信危机。面对入世的挑战,构建保险信用体系,重塑我国保险业诚信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教育诚信:紧迫性、重要性和系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诚信”是社会诚信的前提和基础,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石;“教育诚信”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打造教育诚信,要着眼系统工程建设,把政府诚信、教育行政部门诚信、学校诚信和社会行业诚信作为教育诚信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4.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极为频繁,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现象.高考制度是实现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应该是科学合理且相对稳定的.高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完善,使之成为科学合理选拔人才的制度.但频繁的改革却带来了一个悖论:处于动态变化中的高考制度却逐步背离了其初衷,因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尺度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高考制度及其改革的稳定性,减少频繁改革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也是缓解中国目前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对影响中国教育公平的各种因素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化研究,期望能从中发现目前中国教育公平问题存在的主要矛盾,为制定促进中国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不公平问题由来已久,如果将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源加以归结,分配不公平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根源之一。文中试图从罗尔斯公平正义论的两大正义原则和诺奇克的权利正义论的三大原则的对比中找到两种不同形态的自由主义思潮所提供的解决社会公平难题的理论参考。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发展道路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上的诚信缺失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在办理助学贷款时出现的诚信缺失行为,已严重损害了校园文明,也使国家助学贷款业务遭遇困境,剖析大学生在助学贷款中的诚信危机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已成为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需要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不仅共享物质文明成果,也要共享精神文明成果和文化发展成果。要确保社会成员,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也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需要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和送文化下乡、实施“文化低保”工程的基础上,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地区的文化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生产和消费不足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腐败是以公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绊脚石。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应全面认识腐败现象,加强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扫清和谐社会道路上的障碍,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消除贫富差距提供保障,为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20.
《管子·牧民》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是先秦时期治国理论的总结和经典表述,于中国治国文化中影响深远。阐述了“礼”“义”“廉”“耻”四者的内涵,认为它们分别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是那个时代治国文化的结晶。通过分析指出,“礼”被塑造为社会规则,但同时也是人性需求,是外在规则与内在修养的结合;“义”的出现有时代性,是对礼的有益补充;“廉”则强调对于高节的坚守;“耻”是道德的底线。从中既能看出《管子》对治国理论的维度设计,同时也能对今天的价值观与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