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李鸿章是晚清重要历史人物,其权术思想、管理思维如举办洋务、创办企业的经济思想及借师助剿、截湘留淮、引嫌逊位等一系列管理策略极具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吕海寰是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外交思想与交涉事略颇引人注目。主要表现为“睦邻”思想、解决中国教务问题方面的“安教”、“与罗马教廷建交通使”及“开埠通商”、“保固主权”等。  相似文献   

3.
吕海寰是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外交思想与交涉事略颇引人注目。主要表现为“睦邻”思想、解决中国教务问题方面的“安教”、“与罗马教廷建交通使”及“开埠通商”、“保固主权”等。  相似文献   

4.
伍廷芳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公使,具有先进的外交思想。1898年,他预见性地提出了中国要主动“开放门户”的观点,其独特的见解和态度早于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而又与其不同。  相似文献   

5.
晚清面临的危机,不仅是与列强的武力较量,而且是文化生存的全面危机。在危机时刻能否保持理性,是衡量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可靠标准。在这个问题上,郭嵩焘(1818~1891年)显然是个佼佼者。郭嵩焘是个理性兼具批判精神的洋务思想家。在对外关系中,他主张“循理”外交。所谓“循理”,就是遵循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以“理、情、势”三个基本原则加以处置。泼向好勇斗狠王爷的冷水科尔泌亲王僧格林沁好勇斗狠,一度重塑了晚清八旗兵的雄风,但其率性而为的秉性也使中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趁1859年6月16日英法军舰到达大沽口准备换约之际,这位亲王为了“…  相似文献   

6.
以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对过去教育的深刻反省,日益重视教育问题和人才问题,使晚清启蒙教育思想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维新派启蒙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由平等的教育原则、科学的思维方式、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回顾晚清维新派启蒙教育思想,对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晚清外交官员,张荫桓对外交与内政的辨证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不仅内政影响外交,外交反过来也影响内政,他希望仿照西方改革中国的内政,在他的心目中,内政对外交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为此而付诸了很多实践,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力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8.
姚莹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康輶纪行》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在《康輶纪行》成书的过程中,姚莹通过众备版本对前人的不实之载,进行了辨伪和综合的校勘,促进了该书的成型,集中体现了姚莹的文献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和张之洞的洋务事业主要表现在军事国防、实业建设、近代科技文化方面。比较而言,李鸿章偏重于实践,张之洞的洋务思想较李鸿章深刻些,主要表现在教育近代化和制度改革等方面。两人的洋务活动时间前后达40年,是晚清自强运动的一个缩影。而40年的洋务运动始终无法达到政治改革的层面,说明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我革新和政治制度的改革是无法自我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的中后期,随着中国的封建大门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炮火打开,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一批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项事务,并在外交、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尤其是把办新式教育看作是达到他们洋务目的的主要手段。在洋务  相似文献   

11.
石建国 《世界知识》2008,(13):62-63
胡惟德曾多次担任驻外使节,后任民国外交总长兼代国务总理,参与并见证许多重大外交事件,是书写晚清与民国外交史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思想,是李鸿章开展洋务新政的一条基本纲领。“外须和戎”承认中外的客观差距,希望求得和平环境,徐图“自强”,有其合理的一面;“内须变法”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思想,即通过变法来达到“器精防固”,使列强不敢起轻视窥伺之心,以实现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来自英国浸礼会的李提摩太,是清末政坛上异常活跃的一位传教士。他践行"上层路线"与清廷政要结交,从而打入政治权利上层。他顺应中国洋务和维新的社会思潮,通过出版书籍和报刊,大力传播西学,宣传变法,为中国改革建言献策,对晚清重要政治人物影响深远。加之其对清末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李提摩太成为近代来华传教士中,少有的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晚清社会内外交困、危机重重。学习引进西学是清廷应对危机唯一有效的手段。西学的引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张之洞从不知到漠视,从片面肯定到大力兴办洋务,再到力主体制全面变革,其一生的行走轨迹与晚清社会危机渐深、西学渐入的节拍相应和,是晚清社会的典型映像。  相似文献   

15.
晚清社会思潮经历了从经世到维新再到立宪的演变进程。在这个纵向的演变进程当中,晚清的社会思想也在逐步的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也就是它的不断发展和转变影响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选择。晚清社会思潮对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思想基础,陈独秀的启蒙思想与晚清社会思潮有着难以割舍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晚清社会内外交困、危机重重.学习引进西学是清廷应对危机唯一有效的手段.西学的引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张之洞从不知到漠视,从片面肯定到大力兴办洋务.再到力主体制全面变革,其一生的行走轨迹与晚清社会危机渐深、西学渐入的节拍相应和,是晚清社会的典型映像.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地区发生过一次规模宏大成效显著的禁烟运动,无论是社会民间团体还是清朝统治阶层甚至外国侵略势力,均参与到禁烟运动中。直隶禁烟运动所以取得不错成就,与晚清实权人物、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晚清和民国是中国对外关系史上的两个特殊时期。晚清是“睁眼看世界”的年代。在国人看来,对外关系如同雾里看花,一切都充满了光怪陆离的新鲜与陌生感。但进入民国后,中国外交体制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出现了一批既熟掌外文又精于国政的职业外交家群体。他们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奋力拼搏,努力为弱势逆境的祖国收回权益、争得地位、改变命运、赢得尊严。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们有成就,有失误,有无奈,有辛酸。因此,本刊在继李扬帆“晚清涉外人物系列”之后,力邀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石源华先生组织了一批“民国外长系列”文章。希望它能为我们“认识”这些杰出外交家推开一扇窗……  相似文献   

19.
在晚清经学史上,张之洞是位重要的人物。他以经学入仕,其治经学先倾向古文经学,崇尚汉学,后主调和汉宋之学。在"中体西用"的思想中,亦有其经学思想的体现。他的经学思想在晚清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地区发生过一次规模宏大成效显著的禁烟运动,无论是社会民间团体还是清朝统治阶层甚至外国侵略势力,参与到禁烟运动中.直隶禁烟运动所以取得不错成绩,与晚清实权人物、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