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严歌苓小说中,雌性魅惑的特色分外鲜明。这种特色,不仅表现为小说内容蕴藉的母性之真和潜伏的情欲之力,更体现于隐喻、象征等写作手法流露出的阐释魅力。在其笔下,女性的纤柔和真切饱含着能量:温情的母性可以爆发出原始的力量;情欲不伸张、不裸露,但却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情欲舒张的能量。隐喻、象征的写作手法已弥漫于她长、中、短篇小说的角角落落,并非刻意为之,仿若落笔之处隐喻象征意象的自动流出,一切显得和谐自然。她的这种风格一直贯穿着她的整个创作,并融入于其写作的血液中。  相似文献   

2.
姜淼 《科技信息》2007,(13):165
母性是文学创作尤其是女性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安忆对母性的理解和对母性形象的书写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分析其笔下的母性形象就会发现,王安忆在母性书写上其实是有着两面性的,即有着相互矛盾的塑造:一方面,作者塑造了一些为母性所拯救的女性形象,而另一方面,又能在其作品中发现众多为女性所羁伴的女性形象。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运用女性文艺批评和母性文学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对其作品进行个案浅析,试图开拓理解其作品的一个新的视角和观点。  相似文献   

3.
E.M.福斯特的小说富有一种浓郁的母性情结,小说《印度之行》中所孕育的母性情结主要源于福斯特现实母爱的影响及其对女性之爱的追求和渴望。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所营构的阿巴拉山洞意象是其母性崇拜的文化表征,圣母形象穆尔夫人的建构则是其表现神性之母爱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4.
母性是女权主义理论里经常讨论和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女权主义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母性这一问题的看法也有所不同。西方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角色和母性的问题往往是从白人妇女的角度来分析,而黑人女性的声音却未能得到很大的重视。通过对莫里森提出的黑人母性与其他的关于母性的观点试作比较,从而得出莫里森等黑人女权主义者提出的黑人母性是对现存母性观点的一个重新阐释和重要补充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潍坊学院学报》2017,(3):21-23
《丰乳肥臀》中上官鲁氏形象是解读真言作品写作意旨的门径,但长期遭受严重误读,从早期"荡妇""破鞋"的道德责难,到近期"地母""东方圣母"的神性赞颂,并不能完全透视出其母性形象的丰厚性。这是一个全新的母性审美形象。本文通过生物性、伦理学、民间三个层面解读上官鲁氏母性形象。莫言没有将母性书写简单化、脸谱化,他既将母性形象神圣化,又将母性拉下神坛,解构了母性神话。莫言透过母性形象的言说,表达了对历史、乡土、生命等古老问题的另类解读和深思,作品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6.
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有不可忽视的母性情怀,这可以从婚姻和家庭两方面来考察。即使那些反抗型的女性,她们也都流露出对理想婚姻和家庭的渴盼以及对子女刻骨的爱,这都是母性的具体体现;那些忍从型的女性更是表现出愚忠愚爱的母性情怀。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有一批女作家对九十年代逼仄的女性写作进行了反拔,她们尝试着选择男性视角,打破了先前女性写作以自我为中心的叙述方式,并且将视野投向广阔的社会现实,展现人类生存的困境,将女性写作从房间叙事和酒吧叙事中解放出来。她们以一组“小女人”形象揭示出生之艰辛,也传达着生之美好,她们以一种健康明朗的写作姿态推动着女性写作走向开阔走向深广。  相似文献   

8.
小说《伊豆的舞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唯美的手法描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朦胧的、纯情的爱情故事。分析女主人公熏子的形象,有助于加深理解作者女性观中所透出的恋母倾向,熏子典雅美丽,融合了川端康成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充满纯情又带有童真,却饱含母性之爱。  相似文献   

9.
铁凝、张洁等女性作家,以母性角度切入女性世界,在作品中阐述了她们对女性及人类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以寻找对于女性前途命运的企盼与希冀。她们的作品通过对传统“良”母形象的重新审视、对现实“恶”母形象的批判,以及对理想自然母性形象的呼唤与追寻,体现了作家自身的母性意识.  相似文献   

10.
对艺术精神的重新理解,是构建后形而上学文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平台;而重审艺术与童话的关系,则是重启这个诗学命题的一个良好的视角。穿越欲望的童话写作对“月光文化”和“母性文化”的张扬,体现了艺术之爱对于生命存在的关切与怜悯,也从根本上奠定了以“人文关怀”为宗旨的艺术实践的价值基点。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在2003年出版的第八部小说《爱》延续了其一贯探索美国黑人历史和文化的写作风格,以"爱"为主题。用已故的男主人公比尔.柯西的"影子"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爱恨交织的黑人家族故事。在这部小说中,手意象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本文通过对这种手意象进行解码,力图展现黑人历史,发掘小说的深层主题涵义。本文作者认为莫里森通过描写不同侧面的手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矛盾关系,既集中体现了黑人文化传统,又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爱情一直以来都是女性诗歌吟咏的主题。进入新时期,几代诗人开启了不同的书写之路。20世纪80年代初期,舒婷、林子在找寻“人”的爱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伊蕾等女诗人的爱情里,通过身体的描写来表现感情与欲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路也等开始将日常生活融入爱情中,并形成了个人化表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商隐的爱情诗意境深邃,词语隽永,忽断忽续,或彼或此,具有一种朦胧美。李商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中爱不得其所爱和得而复失,再加上他善于学习前人雕章琢句的典丽文风,这就形成了他爱情诗的特有的朦胧风格。本文对李商隐爱情诗歌的朦胧美从意象、词语、章法上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快乐的写作,是作文指导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围绕这个问题从自信心、素材源、方法和技巧、主旨意义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希望学生快乐写作、让作文成为他们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母性意味着“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和“仁慈宽厚”,尤金·奥尼尔却在他的悲剧中向世人展示了母性中的另一面,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母性的神话。  相似文献   

16.
哈代的创作思想反映了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文人迷茫的思想及心理的困境。通过“上帝之手与人的主动性”、“工业文明与自然爱情”、“博爱观”三个层面,可探析作者在婚姻、道德、宗教、教育、妇女解放等问题上的认识,并从他的观念形态、感情心理、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中,可探索其创作中感性理性的冲突、渗透及其转化。  相似文献   

17.
屈原《九歌》中的爱情描写扑朔迷离,对于其爱情描写的读解争议颇多。我们应从3个层面来理解《九歌》的爱情描写:《九歌》的爱情描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九歌》的爱情描写是当时交感巫术意识的体现,是以男女情爱来敬神娱神的描述;《九歌》的爱情描写是用“男女比主臣”的比兴艺术手法,来抒发个人哀怨之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毛笔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写工具,更在他们的精神乐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古代文人通过咏笔、品笔、赠笔与梦笔,不断赋予毛笔以象征的意义,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嗜笔情结,并揭示产生这种情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注重爱情题材的描写,大多数作家从伦理道德角度审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他们的爱情婚姻观:爱情应以真挚的感情为基础,等级、门第与金钱不应作为真正爱情的筹码;在男女两性精神之爱与肉欲之爱结合的基础上而结成的婚姻才是牢固的。但也有少数作家把爱情视为一种欲望的发泄。  相似文献   

20.
爱伦·坡在诗歌中着力刻画死亡和黑暗,力图在丑恶中发现美,唤醒人们在污浊的物质世界中对美的渴望,并通过文字来实现美的永恒以及表达对生命的热爱。透过描写美女的死亡,爱伦·坡实践了其“为诗歌而诗歌”的美学取向,塑造了美的极致“天国之美”,以正视死亡的方式肯定了生命的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