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晓东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5):87-88,94
面对一个“无道”的世界,庄子感到现实和精神的极度不自由,但是人存在而且必须存在,存在就要“去累”;“去累”以求解脱现实的束缚,“虚静”则从人的心灵层面来实现这样一种人生在世的追求,“虚静”是悟道的一种心理状态,体现为:“坐忘”、“心斋”、“见独”等;只有这样,人才可以逍遥,才能进入理想的精神境界,让精神游于“无何有之乡”;“游”是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一位有极强现实关怀的浪漫主义者。为了结束当时人们的倒悬状态,庄子通过含弘光大的思想系统和汪洋恣睢的语言文字,提出了由养生到逍遥的悬解之路。他的理论旨趣在于实现个体逍遥进而人人得以自由,最终达到天下大美的状态。而他顺道而行、静观默赏的自然美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比较分析表明,"逍遥"与道体在庄子哲学中有同有异。其同表现在:从境界看,"逍遥"与道体是同一形上超越境界,即都呈现着空虚寂静、主客合一、独立自在、无边无际、无为无名、无害无苦等境状特征;从途径看,"逍遥"与道体都是道家大德通过气功修炼达到的至高境界。其异表现在:庄子一方面从本体论角度将气功极境在义理、价值上判认为宇宙本源、本体即"道",另方面从人生论角度将气功极境在义理、价值上视为无害无苦、自在自适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即"逍遥"。  相似文献   

4.
庄子逍遥的旨趣有两层涵义:一是庄子认为如能够泯除物我,达到物我合一之境界,就会体验到自我之愉悦。二是"万物为一体"乃是庄子对逍遥的本质规定,而此与庄子对死亡的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如能认识到人之存在与万物为一体,则可以超越生死,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庄子》中的“逍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物而物于物是道遥之最低层次,物物而不物于物乃可做到相对的道遥,而无待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主张丧我、解悬、无用等养生之道,就是为了达到道遥的人生境界。庄子热忱地爱慕着“道遥”,以逍遥之笔去道说“逍遥”,从而使《庄子》具有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庄子的逍遥形象十分鲜明,但是,它的背后还潜藏着两个相对被人忽略的因素:困顿与忧愤。庄子的困顿既包括物质的贫窘又含有精神的孤寂,他的忧愤则主要涉及三方面的观察思考:伤生、害性、背道。正是置身于这样的困顿与忧愤之中,并以之为契机,庄子最终走向逍遥。他的逍遥不是无所建基的优游,而是在深厚基础之上的艰难的精神超越,有其沉重的底色。  相似文献   

7.
庄子与马斯洛是生活在不同时空中的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不一而同地表现出了对人本身和人的存在的关怀,理想人格是他们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完成人生目标、体现人的价值的人物形象.庄子理想人格是以真人、神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形象,马斯洛理想人格是自我实现的人.庄子与马斯洛都关注人的生存需求与生命的意义,在他们看来,自由地活着才是人的真实本质.庄子和马斯洛对生存自由的追求,使其理想人格具有审美化的特征,集中体现为自然之美与无用之美.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生的尊严,即关注生命价值,追求有限生命的"全生、尽年",不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循"缘督以为经"养生,以"无用"之道处人间;同时他更注重精神生命能够达致无拘无束、任性逍遥、与道合一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人生哲学以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为其根本宗旨,通过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和对儒家仁义礼法的批判,庄子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对当代人来说,这种处世智慧和精神追求仍有着许多积极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庄子“至人”、“神人”、“圣人”的人格意向,以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内在逻辑联系,介绍了庄子“逍遥无待”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篇的分析,认为《逍遥游》是庄子梦幻般自由理想的最大体现,无所待的自由理想是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子的自由理想和传统道德中的诸如知德、修身以及平等的思想有着行为上的交叠,并不包括放纵主义的自由,庄子的自由理想境界和传统道德价值有着一定意义上的交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鱼"意象在庄子散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遍布于内篇、外篇和杂篇之中,其中直接出现"鱼"的地方就有四十一处。本文就逍遥之鱼、快乐之鱼、涂中之鱼、辙中之鱼、相忘之鱼五个方面来探讨庄子通过"鱼"意象所要表达的哲学思想,进而剖析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庄子理想人格理论。文章从以下五方面论述:1.庄子理想人格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2.庄子理想人格理论的哲学基础;3.庄子的理想人格模式;4.实现庄子理性人格的途径;5.对庄子理想人格模式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庄子历来给人一种高蹈特立的形象.但这只是其一面而已。面对不幸的现实,他固然追求“逍遥游”的境界,可这与其说是漠然与循世,毋宁说是否弃与超越。他“著书十余万言”,无不包蕴着现实关怀与切肤之痛的忧患意识,透露着对社会现实进行抨击与批判的锋芒,闪烁着对理想世界不懈企盼与追求的光辉。正是在这否定与追求之中,产生了他的治国安民思想。他对现行的治安思想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作了更正,导入了维护人的权利,发展人的天性,保障人的自由的系统。他妄图通过否定人的社会性来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他把愿望中的现实溶入“至德之世”,描绘了民安国治的美好图景,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参照。然而,庄子只是在“实验室”里对这一尚未发育的“胚胎”进行了人为的分离,从而创造出一个“至治”之世的现实模块。一旦进入发展的现实社会,这个模块只能成为空想的标本。  相似文献   

15.
庄子所谓的自由是哲学意义层面上的,这种自由已经突破了现实的樊笼,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在《庄子》一书中主要通过与自然融合、遵循天道等途径呈现自由的状态,而杜甫在草堂诗中所描绘的自由状态仍然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他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无奈之举。但无论怎样,庄子与杜甫在表达对自由强烈渴望这一特定的情绪体验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隐士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其思想对当时的诸家之言,尤其是道家的理论体系产生了极大影响。庄子是先秦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更是呈现出对隐士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在经历了一个由折中到齐物、由齐物到逍遥的过程之后,庄子的隐士思想最终在系统化和理想化的基础上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7.
庄子以游心于德之和为基点,以德兼于道为理路,以辩德之本末,以论德之立修,以别德形关系,不仅表达了他对当时之世的不满与批判,而且也揭露了当时世人的伪善与狡诈。当然,在庄子崇尚自然无为的哲学语境下,也洋溢着对自然素朴之世的向往与对单纯和谐社会的企慕。尽管我们有时会认为庄子的这些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乌托邦式的诉求,但是我们却无法漠视他建立的形而上的道德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庄子是我国最早关注个体生命的思想家,提出了全身保命、精神自由等养生问题。梳理庄子生活的时代及其人生经历,发现其养生哲学的核心是保全生命和获取心灵自由,"无用"、"无为"、"无欲"﹑"心斋"、"顺物自然"等心态和生活方式是个人实现生命存活和精神逍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庄子生死观是庄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可分成三个层面:自然生死观、主观生死观及现实生死观。自然生死观是其生死观的立足点,庄子在宇宙的宏阔背景下将生死视为“气化”,从而进一步返归主观与现实,齐死生而倡导安常处顺的人生观。其生死观因此具备了超越性。  相似文献   

20.
奥尼尔后期自传性作品《长日入夜行》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渗透着齐物论、逍遥观和宿命论等观念。是非、爱恨、生死这些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概念,在这部剧作中实现了“齐一”,主人公埃德蒙对神秘宁静的求索,以及文本中广为渗透的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都可以从奥尼尔的庄子情结中得到阐释。《长日入夜行》这部剧作是奥尼尔借用庄子思想探究并疗救美国社会病根的又一伟大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