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黄妍妮 《海峡科学》2006,(9):86-87,89
"心理性"人物观认为小说里的人物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从这点看,高阳的历史小说的价值就是对人物的尊重.具体表现在在塑造人物的原则上,高阳讲究塑造浑圆人物,将隐匿于人内心深处最活生生的人性揭示出来.在处理次要人物时,即使是次要人物也有自己的地位,组成了立体的人物群像.最后,还常采用变换小说写作视角,使人物跳出作者的束缚,成为真正富有生命的人.  相似文献   

2.
《抽彩》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彩》讲述美国的一个普通小村镇的古老传统仪式:村民们每年举行一次抽彩活动,抽出中彩者用乱石打死来保证收获。雪利·杰克逊用独特的风格揭示人性的残忍、不仁道和社会对个体的迫害,因此引起许多争议。本文分析《抽彩》的冲突、背景、人物塑造、象征和讽刺手法。  相似文献   

3.
插图是初中历史教科书一大特色 ,教科书插图主要有四类 :1 历史地图 ;2 历史人物图 ;3 历史文物图 ;4 名胜古迹图  相似文献   

4.
日本近代著名小说《哥儿》,描写了主人公“哥儿”的“自我”觉醒和成长过程,以及其他几位小说人物的“自我”迷失,批判了日本转型期的封建残余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夏目漱石将关注点放在小说人物的主体意识、“自我”的迷失与重塑上,生动描绘出新旧交替时期的日本社会群像,反映出新旧价值体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刻画了一群社会地位低下,但能言善辩、诙谐幽默的滑稽人物群像。这些滑稽人物常采用以隐喻显、欲擒故纵、优孟衣冠的方式,用微言婉语来进谏,表现出了非凡的讽谏才能。比喻、反语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滑稽人物讽谏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创作更多的是讲述与自己一样移民海外的华人的遭遇,描述华人的边缘地位和对中国的思念,描写他们的坚强和美好人性,反映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和歧视。严歌苓在对边缘人物的刻画中,在对移民美国的命运的转达中,完成了对祖国文化的深刻反省和对西方文化的敏锐剖析。  相似文献   

7.
刘醒龙创作前期(1984—1994)的小说主题,是对丑恶人性的批判和对善良人性的礼赞。在此期间,刘醒龙既批判了损人利己者的自私、狭隘和怯懦,也批判了损人损己者的贪婪、粗鄙和暴力。解构的目的是为了建构,在批判的同时,刘醒龙既赞美了只图奉献、不求索取的圣徒似人物,也歌颂了甘于奉献、亦乐于"索取"的人间楷模。歌颂对象的性格变化,反映着作者思考的深入和追求精神家园的执着。  相似文献   

8.
源代码作者身份识别有助于解决恶意代码攻击溯源、代码剽窃、软件侵权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图匹配网络和抽象语法树的源代码作者身份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删除注释、统一换行符、制表符预处理源代码,消除不同集成开发环境和代码布局的影响;然后,基于数据增强抽象语法树将源代码转换为树结构,添加不同类型的边构建代码特征图,不仅关注语法和句法特征,还提取了代码中数据流和控制流特征;接着使用特征图训练图匹配神经网络,生成源代码的图嵌入特征向量;最后,使用孪生神经网络对输出的两个图嵌入特征向量进行计算,识别源代码作者身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在包含1000位程序员的Google Code Jam数据集上达到了95.60%的准确率,与现有的源代码作者身份识别方法相比,提高了准确率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9.
图复形是由一个有限图G的边集的子集组成的抽象单纯复形,可以解释为G的子图族,这个概念自然地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数学领域,如变换代数、几何及纽结理论等。本书是斯普林格出版公司《数学讲座》丛书中的一卷,是一本关于图复形的拓扑的专著,重点论述了图复形的拓扑性质,如同调、同伦型、连通性次数、Cohen-Macauly性质及欧拉特征等。本书的前身是作者2005年在瑞典皇家技术学院(KTH)的博士论文,其中部分结果曾公开发表过,并且也反映了作者两位导师的思想,尤其是他们关于离散Morse理论是本书的最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在创建织物组织 CAD 系统中涉及的有关数学模型的抽象表述问题,以及教学计算的理论背景。着重从理论上揭示穿综图、纹板图与组织图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两个算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尺寸叶片成形后回弹现象严重的问题,采用DYNAFORM软件模拟叶片成形及回弹过程。得到叶片成形后的成形极限图、厚度变化图等,分析了大尺寸叶片成形所存在的问题,计算其回弹量,为模具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明代白话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为例,通过欣赏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展示作者冯梦龙高超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3.
《宠儿》作为一部复调小说,其主人公意识相对独立于作者意识。其叙述策略有着复调小说多声部叙述的特征。小说人物有着复调小说人物的开放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莫里森创造了一组鲜丽生动,富有种族健康感的黑人人物群像,与黑人文学传统发生着一场革命性,生成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野蔷薇》中“时代女性”群像的特征、个体的差异和作者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手法,从而探讨茅盾短篇小说创作独特的人物塑造及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发展与不断的进步中,兵团文学创作日臻成熟,逐渐形成蕴涵丰厚的兵团文化,彰显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奋进"为主要文化内涵的兵团精神。韩天航的小说《母亲与我们》通过对刘月季以及围绕着她的一系列英雄群像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读者与作品中人物对兵团精神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抒情诗一般不具备人物形象。《离骚》是抒情诗,却为我们展现了以诗人自我形象为中心包括群小、楚王等人组成的群像图。这显然与《离骚》独特的艺术手法分不开。本文认为,《离骚》通过了四方面的艺术完成了其人物形象的塑造: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特征;②随矛盾发展,写性格变化;③用花草比兴,透视人物内心;④用虚幻境界,展示人物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17.
经典小说的场景由战场转到家庭,风格由豪放转向细腻,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美学的问题,其中包含着民族心灵与价值观嬗变的历史。在其叛逆性人物的分量逐渐加重中,在对物质生活与男女之情的逐渐增加的描写里,在主体角色由男性变为女性时,中华民族的通俗文学渐渐平实地对待人性,尊重人性,渐渐地走向了近代。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描绘和反映了中国自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直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期间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作品的主旨是"浮生若梦"。这个思想比较充分地体现在姚思安及其女儿姚木兰这两个人物身上。姚氏父女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道家思想,以期找到精神上的慰藉,但理想最终屈服于现实,笔下人物与作者的思想发生了无法消除的冲突。这些冲突,说到底都是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生活反映。  相似文献   

19.
《尤利西斯》中的象征主义艺术手法体现了小说以微观见宏观的艺术原则。通过整体象征、人物象征、景物象征、文体象征和动物象征,《尤利西斯》描绘了普遍家庭中的婚姻关系和人际关系,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宏观世界,使都柏林成为整个欧洲大陆的精神危机和严酷现实的缩影。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扩大了小说的张力,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0.
刘恪先生以先锋写作的姿态在"碑基镇"系列中短篇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正附文叙事体",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这些作品站在地方性视角考察乡村文化与人类命运、人性、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为当下乡土小说写作提供了新的向度。本文通过对刘恪小说中南方乡村的诗意建构、地方经验的引述、地方风俗的考古、乡土语言的寻究、乡村人物精神的勘探等方面的分析,探询作者对乡村的山水与人物、人性与命运、历史与传统等关系的思考与质疑,并在作者的思考中做一些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