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表现人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他在小说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边民扭曲变形人性的忧患以及对都市现代“文明人”人性沦丧的批判。作者有意让这几种人性形成对比,以“乡下人”的眼光来歌颂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丑恶。  相似文献   

2.
刘醒龙是"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中篇小说《分享艰难》也成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作。本文试从《分享艰难》中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家写作的勇气与良知以及充盈平实的审美追求三方面略谈刘醒龙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3.
由中年男人的人生困境切入官场生态,在男女两性的角力中深探人性幽微,多层面的日常生活书写是南飞雁"官场小说"的重要特点。借助于日常生活书写,南飞雁在小说中极力还原的是生活的混沌与随意,它既对官场文化予以批判,同时也具备一种穿透力,呈示出人生的某种真相。但作者在日常生活书写背后的中立立场,也容易模糊其价值判断,使作品陷入"存在即合理"的泥淖。  相似文献   

4.
中国言情小说进入晚清后,强调"情教"大于"礼教",支持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时压抑人性的封建"礼教",在解放"人性"方面是进步的,它也是"小说界革命"的一种形式.但进入民国后,面对残酷的现实,特别是军阀混战、政治黑暗的现状,很多作家对自己的文学主张提出了质疑,开始怀疑自己所批判的文学主张,在精神上又回归传统,由蔑视封建礼教开始拥护封建礼教,他们的主张遭受了"两难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走出了彻底批判与彻底否定旧秩序的代表作家李涵秋,开创了言情小说社会言情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贺享雍是作者界定的地域文学的著名作家,20多年来他坚守本土,创作了近400万字的作品.剖析了贺享雍文学世界的审美构成:创作视野:既关注农村,又描写都市,还再现过去;美学理想:既批判现实,又反思历史,更讴歌人性;艺术风格:既深刻沉重,又悲悯苍凉,也轻松谐谑;进而指出他对巴山文学的示范作用和中国当代地域文学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批判理论全面批判了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给人带来的"科技-工具理性",主张重建"交往理性",以使人性最终得到解放.融合了批判理论思想的教师"反思"是提升教师责任感的教育理念,是弱化"工具理性"、建立"交往理性"、削减教育不平等的教育策略.反思型教师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具有"交往理性"和教育批判意识的价值观与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7.
颜元对朱熹人性论的批判,是以实事实行作为着眼点的。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第一,颜元以"气"为人性的本原,加上"理气融成一片"的理气观,批判了朱熹的以"理"为人性的本原,这是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开端;第二,颜元以"人欲合理"来驳斥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变化气质"的要求,进而指出"气质之性"是人唯一的本性来批判朱熹的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又以恶由"习染引蔽"而产生来批判朱熹的"气质有恶",使"气"的人性本原得到了体现,并为修炼注重实行与践履的修心养性工夫提供了理论根据,是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焦点;第三,颜元以"习动"来批判朱熹的"主静"和"死读书",而主张人们成为既对自己又对天下有利的人,正是他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归宿。颜元对朱熹所作批判,把对人性论的着眼点从形而上的东西转移到了形而下的东西上来,具有鼓动人们在实际事情与行动之中以践履来求道并修养自己身心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刘醒龙小说文本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小说的思想意蕴、文本所涵盖的社会历史文化和小说的创作技巧及审美。三个层面的研究既各有特色,又不尽相同。对刘醒龙小说思想意蕴的研究比较广泛、深入,但仍存在误读、论战、过于偏颇等诸多不足;自《圣天门口》推出以来,评论者把关注的目光又更多地投向对其文本所涵盖的历史文化的探究;而关于刘醒龙小说创作技巧和审美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处于弱势地位。对刘醒龙小说研究的态度、方法、视角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萧红带着自己人性受到伤害的痛楚体验,在小说中表现了旧中国妇女人性的简陋、残缺与荒芜,既控诉了残酷、落后的社会性对女性自然性欲求的野蛮褫夺,又深刻地揭示了女性自身心灵的麻木与奴性心态,对社会形成强大的批判力量,为女性人性价值的实现作出了痛苦而又真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科技促进发展》2011,7(5):93-96
"当院士实质是延长了科研生命和时间,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不是索取,重在奉献。每个人都珍惜这份荣誉,这份责任,这段时间。我希望自己能为祖国的发展再好好干上一些年"。——刘嘉麒院士  相似文献   

11.
从小说的文本叙事分析可知,《水浒传》对于儒释道的宗教态度是一种既不批判也不歌颂的实用态度。这种实用态度主要表现在水浒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叙事结构框架的架构上以及主题思想借助于神道设教进行表达等。当代在对《水浒传》的解读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小说的宗教性,则容易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牵强附会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12.
浅析受贿罪     
受贿犯罪的核心是国家工作人员违背了其应遵守的廉洁义务,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制度。利用职务之便,就是指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仅指利用本人现在职务上的便利,不包括利用过去职务上的便利和利用将来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中的"利益",从性质上讲,既可以是合法的利益,也可以是非法的利益;既可以是正当的利益,也可以是不正当的利益;既可以是物质性利益,也可以是非物质性利益。从作用上讲,为他人谋取利益仅仅限定着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受贿行为,而不限定索取他人财物的受贿行为,索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不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法定要件;"为他人谋利益"不应被规定为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为他人谋利益"是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庆石油题材歌词创作和同时代的"颂扬体"文学一样,其创作的发生是贯彻了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作为当代文艺的组成部分,大庆石油题材歌词创作在特定的政治语境下,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主题美方面主要包括:政治上歌颂党、歌颂伟大的领袖;宏大的理论结合行业实际;宣传超人般的行业模范,弘扬爱国奉献的精神等。大庆石油题材歌词在形式美方面主要包括:主旨鲜明,结构多样,曲式多元。同时在意象创造上也进行了美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4.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21世纪将形成一个与当代工业社会具有不同特征的现代网络社会。因为现代网络社会是由人主宰的社会;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既充满了人性,滋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既具有有序性,也具有无序性;同时还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现代网络社会不是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带。现代网络社会作为一个"虚拟"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问题与矛盾的真实社会.它同当代工业社会一样,需要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雪"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当代作家刘醒龙在其长篇小说《天行者》中延续着对这一意象的抒写。在他笔下,"雪"被赋予多重的象征内涵:或是高尚人格的寄寓;或是诗意情感的坚守;或是错位现实的反讽。透过刘醒龙笔下的"雪"意象,既可以窥探出中国乡村民办教师的生存困境和苦难命运,又可以展现作者对现代文明在乡村传播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边城》是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对湘西世界进行的真、善、美的描绘,歌颂了原始、古朴的湘西农村生活图景和淳朴、真实的人性,构筑了作者心目中纯净自然的“世外桃源”,同时也奏响了理想与现代文明冲撞下的哀歌,以引起读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巴尔扎克在《论艺术家》中说过,作家应成为“善恶的登记员”。《高老头》充满了美与丑、善与恶的搏斗,申张真善美,抨击假丑恶,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不仅是巴尔扎克这一名言的写照,更是其人性观的显现和张扬人道主义的标志。巴尔扎克是个地道的人道主义者,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的描绘、揭露和批判,完全是从其人性观出发、考虑和设想的,他又不懂得社会前进的真动力,只知写出几个对社会没有反抗力的“善人”来弥补社会腐朽,安慰人心,欲图以改变恶性、阻止私欲、发扬人道来完善社会。因此,《高老头》和他的其它作品一样,批判的力度注定是微弱的。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的"至情观"在其戏剧作品尤其是《牡丹亭》中展露无遗,然而"情"在汤显祖这里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情"的承认和赞美,二是"理"对"情"的引导和收束。前者是论"情"的起点,后者则是"情"的落脚点。因此汤显祖不仅是"情"的歌颂者,而且也是"情"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9.
陈辉 《科技信息》2009,(22):I0364-I0364
弗洛斯特对人性的探索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需要。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物质文明的进程,但同时也加速了其精神文明的崩溃,一切传统的东西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和冲击,人们深深认识到,但人类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大自然进行贪婪的索取时,他们丧失了家园和真实的人性,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一片喧嚣声中毁灭了。在这种局面下,弗罗斯特以清新质朴的取材于新英格兰农场生活的诗文来影射整个美国、整个世界、整个人生。  相似文献   

20.
在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意识形态范畴内出现了一股"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既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精辟的分析,举证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流淌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因,直接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分别从哲学前提、理论渊源、阶级基础等多个层面做出了意识形态性意义上的有力批判。笔者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分析与批判,既可还原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到真正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场的思想进路,又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新视角,亦可为应对我国当下涌动的社会思潮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