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英汉互译能力:英汉语言差异与翻译;英汉民族思维的差距与翻译;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应用。并且提出利用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中的英语原文对学生进行英译汉技能的训练,利用参考译文或者学生自己的译文,采用回译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汉译英技能的训练。本文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真正地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范林夏 《科技信息》2013,(6):239-240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在目的语文化背景下所预期达到的功能,并以此来指导广告翻译过程中策略的选择。功能翻译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指导意义。"目的法则"可以使译者摆脱传统"对等"的束缚,积极发挥译者的能动性"连贯性法则"。这可以指导译者在充分理解原广告的广告效应的基础上,根据广告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价值而采取直译、转译、仿译或删减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增加译文广告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而"忠实性法则"则强调不同的翻译策略都是由译文广告目的和译者对原广告的理解决定的,译文必须尽可能达到传达原文广告效应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3.
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是一个更为关注原文特色的功能翻译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坚持译文目的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原文分析对选择适合翻译策略的作用。运用这一模式进行外宣英译,译者可以在对原文功能与译文目的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好地实现外宣英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不借助辞典等工具的情况下做课堂定时翻译,其译文能够真实体现学生瞬间的翻译决定。基于学生课堂定时笔译的调查表明,学生译文中"了"、"着"等英语视点体的翻译反映了学生翻译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具体而言,含有完整体意义的一般过去时在译文"了"的使用中占绝对地位,其次是含有未完整意义的一般现在时的译文"了",而译文中"了1"和"了2"所占比例差异增大,说明学生语法意识的严谨和显化。译文中动词加上"着"的用法也表明学生在翻译中自觉的语法意识。通过分析视点体"了"和"着"汉译过程中的正迁移现象,不仅可以解释翻译语法显化、进一步验证翻译共性理论,而且使师生共同参与翻译认知学习,有利于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5.
孙银峰 《科技信息》2007,(28):136-137
"注释"或"加注"是翻译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加注可以使译文更加清楚易懂。但是在影视翻译中,特别是在译制片中,由于其自身在时间和口型方面的限制,一些学者认为注释法在影视配音翻译中难以实行。本文从注释法的作用和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等方面运用实例来说明注释法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可行性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原芳莲 《科技信息》2007,(27):340-342
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理论为基础,从宏观角度研究法律翻译。通过从全局到局部的逐步分析,把宏观的翻译目的,文本功能和微观的法律语言结合起来,主张以翻译"充分"代替翻译"对等",以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为中心指导翻译策略和方法,突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同样对法律翻译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译文的回译性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评论界对语际翻译、尤其是英汉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归纳出不少翻译原则,本文中,作者从多语转换现象出发,提出了“译文回译性”这个新概念,并对其分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在从原文到译文的翻译过程中考虑译文的回译性有利于促使译文“忠实”原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神似”、“化境”,也有利于多语转换和文化交流。据此认为,“译文回译性”应成为译文质量的评判标准之一,回译性研究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冯剑军 《科技资讯》2007,(25):17-18
本文作者以国家标准GB/T19363.1-2003翻译服务规范中所要求的"译文的完整性和准确度"作为评价标准,选择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 9001-2000英文版作为测试语料,对流行的五个机器翻译软件英汉系统的文本翻译能力进行了人工测评,并指出这些计器翻译译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9.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译文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属于典型的"呼唤型文本"的旅游资料应该以读者为中心,注重信息的准确传递。通过对昆明的"云南民族村"景点介绍的汉译英文本的翻译效果调查,分析了旅游资料翻译中一些常见的翻译策略和语言错误,指出"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的翻译可以满足读者获取信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小说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在翻译小说时,能否使译文的艺术意境与原文的艺术意境最大程度相契合,是小说翻译的一个重要依据。本论文通过对《雪国》作品中语言现象、句式结构和文化现象的译文对比分析,探讨了翻译艺术在小说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接受美学理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提出基于"读者中心"原则,商务翻译与文学翻译相比更应该充分关照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等,采取适当的"本土化"策略与方法,使译文更流畅、地道,更利于读者即顾客或消费者理解和接受,从而最终达到商务翻译的商业目的和任务。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鼓浪屿景区旅游文本的基础上,参照汉英译文,研究旅游文本的汉日翻译。由于中日两国在文化与语言上的历史渊源,译者往往在日语译文中直接沿用汉语文化词的汉字,这种翻译方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过分使用,也会妨碍翻译目标的实现。因此,旅游文本中文化词的汉日翻译应充分考虑中日两国的文化异同与日本人的异文化接受能力,并参考汉英翻译策略,除直接使用对应的日语汉字外,还应综合运用增添解释性文字、适当删减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人文景观资料英译的要求及策略与技巧,指出人文景观旅游资料的翻译应注重信息内容的传递和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预期达到的功能,在翻译中须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灵活的翻译技巧使译文合乎目的语习惯,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语用学对比研究的理论成果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应用价值.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语用学理论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原作语用意义的传达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但达到"信"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与认识,以及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勒代雷的释意派翻译理论与严复的"信达雅"翻译论在几个关键特征上异曲同工,二者皆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强调译文的可接受性。但二者的不同点也很突出,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其主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大学英语教程》参考译文中部分误译和错译实例进行了辨析,并作出了相应的更正,同时也涉及了翻译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对大学英语教学及翻译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邹雪娇 《科技信息》2012,(30):213-214
广告翻译是一种以交际为目的的翻译实践活动。通过文化的解码与重组将原文本在另一种文化中进行转换以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广告、商标翻译的这种特性体现了文化翻译观的理论特色。试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为基础通过对中英经典广告及商标译文的分析论证此种翻译思想对广告、商标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翻译研究一直以原文作者、译者和翻译标准为重点,很少涉及译文读者。提出翻译实质上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文读者作为译作最终的接受对象在翻译过程中占有特殊地位,译文读者的要求对翻译实践有着能动的指导作用。建议无论是翻译理论研究还是翻译实践,都把读者因素置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于"翻译能力"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议。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越不同符号系统的信息加工与传递过程,在包括原文理解、双语转换、译文输出的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能力主要是指译者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验证信息的能力。因此有必要改进翻译课程的设置,提高信息时代译者的翻译能力,培养符合现代语言服务市场的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20.
杨芳芳 《科技信息》2010,(34):I0172-I0173
副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汉英翻译中如何正确翻译和巧妙使用副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散文为例,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异同,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包括断句分译、合句整译、转换词性、正反译法等),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从了通顺原则、清晰化原则、语境原则及神似原则,而这些原则又都能在译文中副词的处理和使用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