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种新型的车用二甲醚燃料在西安通过技术鉴定。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开拓了车用能源新领域。  由长安大学和陕西新型燃料燃具公司采用新技术研制的车用二甲醚燃料 ,是一种以煤炭为原料转换而来的气体燃料 ,它可替代传统汽油实现车用 ,同时可以大幅度降低排气污染。从汽车的动力性能、经济性能、排放性能、点火特性等方面的检测表明 ,车用二甲醚都等同或优于汽油。  我国煤炭资源位居世界首位 ,转换利用煤炭能源一直为我国政府所鼓励。车用新型二甲醚燃料的研制成功 ,将对车用能源结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车用二甲醚燃料研制成功…  相似文献   

2.
二甲醚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二甲醚的性质、生产方法、应用及其下游产品的开发,比较了二甲醚生产方法的优缺点,从长远观点看,一步法生产二甲醚具有较高经济价值.DME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并且是氯氟烃理想代替品,且从二甲醚可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可推动我国二甲醚合成技术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合成气利用是对于中国目前和长远期有较大影响的能源政策.为了考查其中的制燃料和制氢两项技术,选取了由煤和天然气生产合成气进而生产二甲醚和氢能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路线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就能量效率、折合合成能耗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二甲醚和氢能在中国能源技术战略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结论是:以合成气为核心的能源技术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重要选项,其中二甲醚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为中国的石油替代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二甲醚是世界公认的首选替代能源,可替代柴油、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二甲醚是生产硫酸二甲酯、低烯烃、甲醛和乙酸乙烯等产品的原料;还可做制冷剂和发泡剂。  相似文献   

5.
谢宇琪  武守强  张可兴 《山西科技》2005,(3):115-115,118
石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促使我们寻找、开发新的可替代能源。而二甲醚以其自身的特点,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6.
国内第一种能代替煤炭和石油的新型能源二甲醚2004年4月上旬在重庆研制成功。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宣布,这种能源投产后,相当于重庆有了自己的炼油厂,当地工业企业、出租车,不用再为能源发愁,重庆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摆脱能源紧张状况。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在我国发展以天然气和煤为原料的车用合成燃料所带来的能源和全球变暖影响,使用“从矿井到车轮”的方法对甲醇、二甲醚和费托柴油在资源开采、炼制加工、运输分配及最终使用中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定量计算,并与传统汽油和柴油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甲醇、二甲醚和费托柴油的全周期石油消耗远低于汽油和柴油,对解决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有一定作用。在能源消费总量、化石能源消费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方面,天然气基燃料优于煤基燃料,但两者均明显劣于汽柴油,对中国未来承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构成潜在压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价在我国发展以天然气和煤为原料的车用合成燃料所带来的能源和全球变暖影响,使用“从矿井到车轮”的方法对甲醇、二甲醚和费托柴油在资源开采、炼制加工、运输分配及最终使用中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定量计算,并与传统汽油和柴油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甲醇、二甲醚和费托柴油的全周期石油消耗远低于汽油和柴油,对解决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有一定作用。在能源消费总量、化石能源消费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方面,天然气基燃料优于煤基燃料,但两者均明显劣于汽柴油,对中国未来承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构成潜在压力。  相似文献   

9.
二甲醚燃料对于中国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资源优势和环保特性,它还是我国未来能源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进行跨越式发展的最有前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二甲醚的用途和发展前景 ,综述了一步法合成二甲醚与传统两步法合成二甲醚的的区别是一步法用合成气直接合成二甲醚 ,没有中间过程 ,操作费用低 .对合成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工艺的发展近况、国内外几种典型的工艺流程以及操作参数和特点、国内在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工艺和催化剂方面的研究进展等进行了较详细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反应机理,介绍了通过固定床式反应器和浆态床式反应器合成二甲醚的过程,并阐述了合成二甲醚的催化剂以及催化剂对二甲醚合成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管壳型固定床二甲醚合成反应器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管壳型固定床二甲醚合成反应器进行了数学模拟。选取CO、CO2加氢合成甲醇、甲醇脱水生成二甲醚反应为独立反应,CO、CO2和二甲醚为关键组分,建立了管壳型固定床二甲醚合成反应器的一维拟均相数学模型,得到了管内各组分气体浓度和温度分布;讨论了不同操作条件对二甲醚合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汽车清洁燃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随着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燃料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介绍了气态烃、醇类、生物柴油、合成燃料、氢、二甲醚、燃料电池等目前正在开发的清洁燃料,并对其研究发展状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二甲醚发动机燃料喷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台2102QB二甲醚发动机上测量了高压油管两端的压力,在不同的发动机转速、负荷和不同的二甲醚燃料温度条件下比较了泵端、嘴端高压油管的压力,结合喷油器针阀升程信号计算了二甲醚燃料的喷射延迟期和持续期,以及不同二甲醚温度条件下的声速.试验结果表明:二甲醚的弹性模量小,压缩性大,喷射延迟期较柴油的长;二甲醚的温度对喷射的最高压力、持续期和压力波传播速度均有较大影响,二甲醚发动机的供油提前角需要根据发动机的转速和燃料温度重新匹配.  相似文献   

15.
当清洁汽车不再停留在概念上,它已经迅速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2005年7月21日,我国第一台高速二甲醚城市中巴车在西安交通大学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这对发展我国汽车清洁燃料,改变能源结构,降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具有重大意义。也许就在明天,二甲醚,这个我们现在听起来还略显陌生的名字,将承载我们车轮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合成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二甲醚的用途和发展前景,综述了一步法合成二甲醚与传统两步法合成二甲醚的区别是一步法用合成气直接合成二甲醚,没有中间过程,操作费用低,对合成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工艺的发展近况,国内外几种典型的工艺流程以及操作参数和特点,国内在一步法合成二甲醚工艺和催化剂方面的研究进展等进行了较详细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在定容弹内模拟发动机实机工况的高温、高压环境(920K,6.0 MPa),借助专用共轨系统产生100 MPa压力进行二甲醚喷射实验,通过定容弹内混合气体中的氧气浓度来控制二甲醚的燃烧,使用高速摄像机观察并记录二甲醚在超临界和亚临界条件下的喷雾及燃烧形态。基于实验结果,采用FORTE软件开发二甲醚喷雾燃烧仿真模型,其中耦合了二甲醚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模型。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二甲醚在两种喷射条件下的喷雾贯穿距离无明显差异,而超临界条件下的液相贯穿距离较短;与亚临界条件相比,超临界条件下二甲醚喷雾着火时刻略早,火焰举升距较小,并且燃烧时释放出了更多的热量;仿真模型较好地拟合了二甲醚喷雾燃烧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二甲醚热力学性质的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现有的二甲醚气相状态方程、饱和气液密度方程、蒸气压方程、理想气体定压比热容等方程,计算得到了二甲醚的饱和液体熵和饱和气体熵.从气相维里方程出发,结合Clapeyron方程计算得到了二甲醚的饱和蒸发焓.采用偏差函数法及陈则韶教授提出的饱和液体焓推算公式,计算出了二甲醚的饱和气液焓和临界焓值.最后,开发了二甲醚热力学性质的计算程序,并得到了从235 15K至临界点的二甲醚饱和热力学性质表,计算结果的精度在±2%内,可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为了精确获得某温度下二甲醚液体的质量,研究二甲醚静态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变化行为,对273K至323K温度区间二甲醚饱和液体和饱和蒸汽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二甲醚静态介电常数大小随温度存在反相关的变化规律,利用获得的实验数据拟合得到在不同温度下二甲醚液体的介电常数变化曲线。二甲醚饱和蒸汽在温度区间277.5K~318K下,介电常数较大且几乎无变化。在圆柱形电容式传感器模型中进行二甲醚液体液位测量的实验验证,实验计算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误差分布在3.7%~6.5%。应用实验结果,借鉴二甲醚饱和蒸汽与饱和液体密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数据,便可精确求出在某温度下二甲醚液体的质量。文中的研究成果对二甲醚工业燃料的应用与控制起到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二甲醚发动机中燃料与橡胶密封件的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决二甲醚燃料在发动机中的密封问题,开展了二甲醚燃料与橡胶密封件的相容性研究.分析了橡胶在二甲醚中溶胀的化学机理,并选出具有不同极性的橡胶材料进行耐二甲醚溶胀及溶胀前后拉断强度、拉断伸长率、硬度等力学性能的对比试验.试验发现:在含润滑添加剂(植物油)的二甲醚燃料中经过 72 h浸泡后,氟橡胶和丁腈橡胶的溶胀率和力学性能变化均比氟硅橡胶显著;氟硅橡胶在更长时间(40 d)的燃油浸泡后溶胀率最低,力学性能几乎没有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氟硅橡胶可以很好地满足二甲醚发动机对橡胶密封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