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自觉是国家或区域对自身文化的全面反省和认识,在全球化和本土化语境下,文化翻译自觉是文化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文化翻译实践中对文化问题的敏感度和"操控"意识.文化翻译实践给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带来一定的文化效应,当前新疆正处于社会全面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期,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和提升新疆文化软实力的前提.作为文化传播桥梁和纽带的文化翻译实践对提升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增强新疆在核心区的软实力和促进新疆文化"走出去"与国外文化"走进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与其英译本Turbulence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英汉数字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文化内涵的异同,总结归纳了汉语"一……一……"句的不同英译策略与技巧.为英汉翻译研究、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中数字的翻译寻求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顾晓燕 《科技信息》2007,(31):150-151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在翻译界讨论已久,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大家已达成共识。然而,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轻理论、重实践"的弊端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根本指导作用,使翻译理论有机地融和到翻译教学实践中,以提高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白丹 《当代地方科技》2010,(18):160-161
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乡土语言是汉语表达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部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莫言小说《生死疲劳》在西方的影响力,以便对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提供新的文化参考,以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为视角,来探讨莫言小说《生死疲劳》中乡土语言的翻译.研究结果发现葛浩文在中西文化之间建立起了第三空间,将归化与异化杂合,从而使其译本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对葛浩文翻译策略的探讨对我们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小军  吴楠 《科技信息》2010,(2):185-185,188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对翻译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精湛论述,它几乎涉及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如翻译目的和宗旨、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等,见解独到而深刻。这些译论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作深入发掘研究,对新世纪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偏见"理论为基础,将鲁迅的翻译活动置于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文化与社会历史语境中,对鲁迅采用先归化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译者主体性做初步探索,并得出结论:鲁迅的"偏见"是由他当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经历所决定的,并体现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本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话语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一方面,女性主义翻译家重新定位原作与译作、女性与翻译、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另一方面,为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她们通过补偿、前言或脚注、挪用三种途径在翻译实践中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叛逆.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2010年专八翻译汉译英试题为例分析了学生译文中的典型错误,并从翻译理论的角度发掘了错误的根源,认为学生译文错误的深层次根源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翻译理论知识在翻译实践中的价值和指导意义。该文又结合刘宓庆提出的翻译技能意识概念及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翻译能力提高的途径,认为要想使学生翻译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翻译实践的积累,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意识,从而使他们具备将翻译理论灵活地用来指导翻译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对等"是西方翻译历史中的重要概念,它推动了西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相对来看,在中国翻译历史中"对等"似乎不是一个显性的概念。从支谦到钱钟书等学者都提出过对等翻译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但清楚地表明了从古至今中国翻译实践中"对等"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国对等翻译在实践中的流变,以及对中国译学潜移默化的构建作用。对中国对等翻译思想的追溯,不但可以揭示中国翻译的本质,还可以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发展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归化法"是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1995年定名的两种翻译方法之一,应用在英译汉的实践中即意味着让英语文本符合汉语的文化价值观,把读者带入汉语情景。而语义引申法是在翻译实践中将"归化法"切实运用的主要技巧之一。掌握了语义引申的几种主要出现情形有利于译者生动形象地再现原文,将"信、达、雅"贯穿于译文之中。  相似文献   

12.
翻译实践是基于翻译理论基础上的一条主要学习翻译的途径。中西译学理论将学生误译现象归纳为词义理解错误型、语法概念模糊型、脱离语境型、硬译死译型、汉语表达欠缺型、文化知识欠缺型。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必须根据语言环境,注重翻译的灵活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翻译活动也日趋频繁,翻译实践已从传统的文学翻译领域走向各种应用翻译领域。在应用翻译实践中,译者其实从事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要实现各种应用翻译文本的预期功能,译者可以借助功能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从而将功能翻译理论运用于应用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鉴语用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讨论译者对于自己及译文读者的认知水平、文化环境和汉英两种语方的区别等方面的把握,对于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影响,从而在翻译实践中培养文化意识、语用意识。  相似文献   

15.
典故是语言长期发展的结晶,典故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反映了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特性.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典故.本文从翻译文化效应的视角探讨英语典故的希腊神话传说渊源、内涵及其翻译.  相似文献   

16.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特色,以期对作为翻译家的鲁迅及其翻译思想做出全新的探寻和挖掘。研究发现,鲁迅所倡导的"直译"即异化翻译策略及其实践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依然能够为广大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鲁迅先生所倡导的"直译"翻译观进行历史的、辨证的反思,认为在文化全球化即将到来的今天,鲁迅先生的"直译"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用学对比研究的理论成果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应用价值.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语用学理论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原作语用意义的传达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但达到"信"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与认识,以及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训诂并结合庞德翻译理论,就王维<鹿柴>中尾联最后一字"上"的不同译法进行分析,探讨了能体现语言能量和文势的"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非文学翻译中的文学语言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须要面对但同时又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所以,有必要基于翻译实践,探讨文学语言在非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及其功能主义方法论适用于文学和非文学翻译,有助于对非文学翻译中的文学语言进行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