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丙烯酰胺及丙烯酸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电导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Span80 -Tween60复合作为乳化剂 ,研究复合乳化体系的HLB值对丙烯酰胺及丙烯酸反相微乳液电导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水相分率的提高 ,体系电导率经历突变从油相电导趋向于水相电导 ,而且水相单体浓度越高 ,出现电导率突变的水相分率越低 .确定了Span80 -Tween60复合稳定的煤油 -水 -丙烯酰胺 (丙烯酸 )反相微乳液体系 ,HLB值以 7.4 8左右为佳 .  相似文献   

2.
采用连续滴加预乳液的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出固含量为42.76%、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的具有核壳结构的苯乙烯丙烯酸酯微乳液. 考察了乳化剂用量、羟基单体用量、甲基丙烯酸的用量等因素对乳液粒径及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聚合在相当于Winsor I型的聚合体系中进行,由纯单体相(滴入的单体)和O/W微乳相构成,上层单体只起储存库的作用,它在缓慢的搅拌下扩散进入微乳相中. 只要微乳液液面上补加的单体不扰动微乳液的平衡,就不会产生粗粒子. 单体滴加时间控制在2 h,油酸钠∶OP 10=1∶1(质量比),NaHCO_3占单体质量分数的0.15%,反应温度控制在78~82 ℃,可使聚合反应平稳进行.  相似文献   

3.
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正交试验探索构建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体系的基础上 ,采用目视滴定法考察了助乳化剂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 ,描绘了微乳液体系的拟三元相图 ,并用电导法将单相微乳液进行了类型分区 .反相微乳液聚合表明 ,虽然正戊醇和丙烯酸都可以作为助乳化剂协同十二烷基硫酸钠形成稳定的单相微乳液 ,但是正戊醇微乳液体系在聚合过程中发生相分离 ,丙烯酸体系则聚合过程稳定 ,得到了透明的聚合物凝胶材料 .  相似文献   

4.
不同单体浓度范围反相微乳液聚合速率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油酸失水山梨醇酯Span80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乳化剂、过氧化二碳酸(2-乙基己酯)EHP为引发剂、白油为连续介质,进行了丙烯酰胺(AM)、丙烯酰胺/丙烯酸钠(AM/SA)和丙烯酰胺/(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AM/DMMC)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研究了不同单体浓度范围内,3种单体(对)反相微乳液聚合速率。在较高单体质量分数范围内(w(M)为25%~50%),聚合速率对AM,AM/SA和AM/DMMC3种单体(对)浓度的反应级数分别为2.24,2.34和2.47;在较低单体质量分数范围内(w(M)为10%~26%)反应级数则分别为1.57,1.61和1.58。不同单体质量分数范围内聚合速率对单体浓度的反应级数相差较大,主要原因可能是聚合体系中单体水溶液的粘度对聚合速率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异辛醇(IOA)/环己烷/水所形成的反相微乳体系诱导磷酸铵镁晶体生长,并对影响微乳体系稳定性的诸多因素如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反应温度、时间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当OP∶IOA∶环己烷∶水=1.1∶0.6∶3.0∶0.25,15℃反应15 min时所形成的微乳体系最稳定.对该体系合成的磷酸铵镁晶体进行XRD表征,结果表明,实验制得的晶体基本上是六水磷酸铵镁晶体,主要沿(111),(012),(120)面取向生长.  相似文献   

6.
以辛烷、十二烷或十六烷为油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Span80按1:1质量比复配的复合型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PEG-400为助乳化剂制备高分散的油包水型(W/O)微乳,并在其静态体系中生成甲烷水合物,把它和纯水体系以及表面活性剂体系(含等量的乳化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微乳中甲烷水合物的诱导时间缩短,生成速率和耗气量明显增加,生成的水合物成粒状,含水率低.另外,选择油相时应选取不生成水合物,在水中溶解度小而且对甲烷溶解度尽量大的有机溶剂,并对微乳液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反向微乳法制备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以Span80和Tween60为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反向微乳液,研究了不同配比的Span80-Tween60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微乳液最大增溶水量的影响,利用Span80-Tween60/环己烷/水(HCl)反胶束微乳体系水解正硅酸乙酯制备出单分散性好、平均粒径15~40nm的二氧化硅粒子,探讨了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R)、水与正硅酸乙酯的摩尔比(H)对SiO2粒子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Span80和Tween60质量比为2∶5时,微乳体系有较大的溶水能力;SiO2纳米粒子粒径随着R和H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乳化剂的复配对w/o/w型复乳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以液体石蜡作为油相,以Span85、Span80与Tween80复配作为亲脂性乳化剂,以Span80、Tween80复配作为亲水性乳化剂制备w/o/w复乳,不同的复配比例和乳化剂用量对复乳稳定性的影响.复乳的稳定性用黏度和离心分离实验评价.结果表明,Span80与Tween80相容性较好,适于复配作为复乳的乳化稳定剂,当它们以9∶1的质量比(Span80∶Tween80,)复配作为亲脂性乳化剂,以7∶3的质量比复配作为亲水性乳化剂所制得的复乳稳定性较好,其最适质量分数分别为亲脂性乳化剂在油相中的质量分数14%,亲水性乳化剂在外水相中的质量分数18%.  相似文献   

9.
采用以花生油或硅油为油相形成油包SiO_2溶胶或在超临界CO_2中形成微乳液的乳液成球技术,结合CO_2超临界干燥制备出SiO_2气凝胶微球。先后用三甲基氯硅烷(TMCS)和3-氨丙基三羟基硅烷(KH-553)对微球进行内疏外亲改性,并采用吸水实验和接触角测试进行表征,最后将SiO_2气凝胶微球做成涂料,研究其隔热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制备的SiO_2气凝胶微球比表面积都较高,孔隙率均高达90%以上。以花生油或硅油为油相制备的SiO_2气凝胶微球具有良好的介孔结构,孔径主要为5~20 nm。而在超临界CO_2中形成微乳液制备的SiO_2气凝胶微球具有小孔和介孔结构,孔径主要为0.02~10 nm。超临界CO_2微乳液中制备的微球粒径相对分布较窄(0.02~8μm),比表面积高达1 059.4 m~2/g。经TMCS和KH-553先后改性的SiO_2气凝胶微球具备内疏外亲的性能。将所制备的SiO_2气凝胶微球做成涂料,热导率最低为0.02 W/(m·K),达到很好的隔热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微凝胶模板法制备表面图案化CuS有机-无机复合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PNIPAM和P(NIPAM-co-MAA)微凝胶,以这2种微凝胶为模板,制得了具有表面图案化结构的PNIPAM/CuS和P(NIPAM-co-MAA)/CuS有机—无机复合微球。结果表明:复合微球的表面形貌取决于微凝胶模板的性质和金属无机物的相对沉积量。微凝胶模板法为制备具有复杂形貌的有机-无机复合微球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丙烯酰胺(AM)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水溶液为水相,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Tween60)/异构烷烃Isopar M为油相,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NH4)2S2O8/Na HSO3)为引发剂,在40℃进行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MDAAC).通过红外光谱(IR)、液相色谱(LC)、扫描电镜(SEM)对共聚物结构、丙烯酰胺单体残留量及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40℃,HLB值为8.5,AM与DMDAAC质量比为8∶2,引发剂占单体总质量的0.7%,乳化剂占油相总质量的25%时,得稳定透明的微乳液,产物为无单体残留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共聚物,阳离子度为30%.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采用Span-OP复合乳化剂和K2S2O8水溶液引发剂进行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对获得稳定微乳液体系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分析了影响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因素,探讨了聚丙烯酰胺的合成方法及其溶解性,试验合成了高分子量、速溶、粉末状聚丙烯酰胺产品。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光引发聚合技术,选取合适的光引发剂进行丙烯酰胺(AM)反相微乳液聚合。用UV光引发AM/水/白油/(Span80+OP-10)体系聚合,所得聚合物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达10^6.考察了光引发剂类型及质量分数、单体质量分数、乳化剂质量分数和聚合时间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得到了光引发合成聚合物的较优工艺条件。通过红外光谱法鉴定出所得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PAM)。  相似文献   

14.
制备W/O型木犀草素微乳.以大豆油为油相,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利用伪三元相图筛选微乳配方,测定了木犀草素在油相和微乳中的溶解度,并考察了木犀草素微乳的初步稳定性.微乳的最佳质量配比为司班∶吐温∶乙醇∶油∶水为4.2∶1.4∶1.4∶3∶1.测定的木犀草素在大豆油、微乳中的溶解度分别为18.127、55.03μg/mL.木犀草素微乳提高了其在油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5.
用反相乳液聚合法,以煤油作为连续相,Span-80、OP-10为乳化剂,合成了AM/ DMC酸液稠化剂MDNC,实验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乳化剂浓度、单体浓度等条件的改变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确定出了最佳反应条件: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20%,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5%,单体摩尔配比(n(AM)∶n(DMC))为3∶1,总单体质量分数为25%。并对稠化剂MDNC进行了酸液性能评价,该稠化剂在酸液中增粘性能好,热稳定性较好,抗盐、抗剪切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利用锥板粘度计和旋滴界面表张力仪研究了丙烯酰胺 ( AM) - N-乙烯基 - 2 -吡咯烷酮 ( VP) - 2 -丙烯酰胺基 - 2 -甲基丙磺酸 ( AMPS) ( AM- VP- AMPS)共聚物水溶液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 C18H2 9Na O3 S)及中性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 ( OP- 1 0 )的相互作用以及该复配体系与原油之间界面张力 .研究结果表明 :AM- VP- AMPS共聚物水溶液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会降低水相 /油相界面张力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C18H2 9Na O3 S)会引起共聚物水溶液表观粘度的下降 ,而中性表面活性剂 ( OP- 1 0 )对共聚物水溶液表观粘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复合煤泥脱水助滤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表面活性剂SLL及SLL与Span85的复配物为乳化剂,醇为助乳化剂,煤油为分散介质,在引发剂过硫酸钾的引发下进行了微乳液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探索了制备微乳液的条件,并用聚合后的药剂进行煤泥真空过滤脱水试验和浮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SLL及SLL与Span85复配物为乳化剂均能制成微乳液,经聚合得到的复合体对煤泥具有很好的助滤脱水效果。不加单体的微乳液是一种良好的煤泥浮选捕收剂。  相似文献   

18.
以L-酒石酸为模板,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分别为交联剂和引发剂,Span80和SDBS为乳化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L-酒石酸印迹聚合物微球。红外光谱对聚合物微球进行表征,同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5-硝基水杨酸铁分光光度法测定酒石酸浓度,平衡吸附法测定印迹聚合物微球对L-酒石酸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