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散文诗探美     
苹果梨·骡·短笛·小号散文诗是介乎散文和新诗之间的一种独特的短小的文学体裁。它是用散文写成的诗,而不是用韵文写成的诗。它不是用长短句分行排列而成段的诗句,而是用散文写成的连接起来的片断的诗篇。著名散文诗作家柯蓝指出:散文诗与新诗的区别,在于散文诗“更自由,更突破限制,不受任何格律的约束”;散文诗与散文的区别,“唯一的标志是浓郁的诗境和短小”。  相似文献   

2.
李标晶教授的的新著《中国现代散文诗艺术论》。最近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第一部中国现代散文诗艺术研究专论。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它必须具备如下个条件这一;或是史料价值,即对庞大的史料和现象进行钩沉、梳理.初成体系.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坚文的基础;或是理论价值.即有新的理论发现.并对该领域的理论发展有推进作用、李著可以说是同时兼有了以上两个条件,它不仅以求实的精神、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发生发展作“史”的系统描述;更以鲜明的文体意识.把散文诗从诗和散文中剥离出来.对中国现代散文…  相似文献   

3.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其散文创作中浸润着浓厚的宗教思想;联想丰富、想象奇特,富有人生哲理;文短语精,构思精巧,富有“诗意”,是“五四”时期现代抒情散文和散文诗的代表,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散文诗文体已经有了一百多年历史,已经成熟为一种有别于狭义的诗的抒情文体。散文诗向诗和散文等其他文体的偏离是文体合理的偏离,并不影响它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存在。散文诗文体与其他语言艺术的文体一样,文体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散文诗文体归宿的混乱造成了散文诗特别是20世纪中国散文诗创作和研究的混乱。  相似文献   

5.
序跋四题     
散文诗集《纯洁时光》跋在所有的文学种类中 ,我最不喜欢散文诗。报刊上的散文诗我不读 ,散文诗集我不买 ,作为编辑 ,散文诗我不编不发。我总觉得 ,散文诗既不像散文那样抒情叙事 ,潇洒自如 ,有滋有味 ,动人心魄 ,又不像诗歌那样激情昂扬 ,海阔天空 ,诗意盎然 ,让人受益解渴……那么 ,我为什么又写起散文诗来了呢 ?那是过了而立之年以后的某一天晚上 ,不到 3岁的小儿子指着月亮对我说 :“爸爸 ,太阳出来了。”我纠正说 :“那不是太阳 ,是月亮。”第二天早上 ,儿子指着太阳说 :“月亮出来了。”我说 :“那不是月亮 ,是太阳。”诗人的敏感使我…  相似文献   

6.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人的心理本性使他有可能产生审美概念。”起源于很精干的小品文和“诗体的解放”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品格的散文诗是“用散文写成的诗,诗化的散文;诗的内容亘于散文的行间,刹那间感情的冲动,不为向来的韵律所束缚,毫无顾忌的喷吐、舒适的发展而自成格调。”对它的欣赏,读者的心理是不同于对散文、对诗歌进行欣赏时的心理、而是有了新的因素: 做为欣赏的历史渊源的深层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7.
从美学观看古代游记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瑛 《中州大学学报》2001,(3):38-38,44
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它是摹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散文诗既不是诗的散文 ,也不是散文的诗 ,散文诗是具有完整性、独立性、特殊性的文体形式 ,有它自身的外在形式、内在本质、内容表现特征、结构特征、表现特征、语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论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散文诗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散文诗创作李标晶文学研究会的不少作家,如周作人、郑振铎、朱自清、许地山、徐玉带、王统照、冰心、梁宗岱、徐雉、刘延陵等都曾在“五四”以后涉足散文诗领域,写出过形态各异的散文诗作品。历来,人们对这些作家的诗歌、散文、小说的研究已不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文体建设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散文诗是外来文体,也是中外文体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特殊的抒情体裁,具有诗化和散文化的双重特点,更多时候被认为是新诗的一种诗体.事实上,它是一种具有文体稳定性和模糊性的独立文体。20世纪中国散文诗经历了从散文化的诗到诗化的散文、从自发的文体到自觉的文体的发展轨迹,其文体建设经历了一条曲折之路。  相似文献   

11.
孙月琴 《镇江高专学报》1999,12(4):17-18,33
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什么,一直是文艺理论界、写作学界研究的重点。一种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如杨为珍主编的《写作人徐怀章的《散文创作技巧论》等都持这种看法。那么“形散神不散”真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吗?认为“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特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散文名“散”,应该写得散,而高一点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外散内不散,即“形散神不散”。我们看一看散文的“散”字是不是应该作这样的理解?在中国古代,散文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古人根据“非韵即散”、“非骄即散”的原则,把陈诗、…  相似文献   

12.
一长期以来,在鲁迅《野草》研究领域,对《过客》的研究,大都偏重于思想的探索,而忽略艺术的剖析,即使在一些蜻蜓点水式的艺术分析的文字中,也出现了种种误解或曲解。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对话体的散文”(如唐弢先生等),或说“这是一出发人深思扣人心弦的独幕剧”(江苏人民出版社:《鲁迅散文选讲》),更有甚者,某位颇有影响的教授,对包括《过客》在内的《野草》中十六篇散文诗,则论定为“是不纯粹的,它不是审美的”,从而从形式上否定了《野草》,说“这不是一部散文诗集。”由此,可见研究者们,对于鲁迅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哲学家,也是诗人,是中国哲理诗创作的先驱。一部《老子》,是哲理与诗歌的结合体。如果把《老子》整个算作“哲理诗”,那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其它任何哲理诗作象它那样具有独创性,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广大深远的影响。《老子》又被看作诗歌与散文的结合体,人们或称之为诗,或称之为文,或说它文中有诗,或说它诗中有文。是诗、是文、是“散文诗”还是“诗散文”,从大处着眼,重要的不在于这称谓上的区别,而在于它们所共同揭示的《老子》艺术上的独创性和特异性。《老子》的体裁是春秋末年伟大哲人所独创的,所以我们不应以其后世的某些标准硬套它、苛求它,而不妨把它视为中国文人哲理诗作的开端和中国哲理诗的一种最早的、特殊的样式。 《老子》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把握它。  相似文献   

14.
在苏轼大量的散文作品中,有一类“哀祭文”多年来不太为人关注,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少。本文拟从苏轼“哀祭文”的情韵流变、情感意绪角度,去评析其作为古代应用文体的独特审美价值。苏轼“哀祭文”既是北宋散文的一朵奇花,也是古代散文中的“至情至性,呕心泣血”的文字。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散文诗坛,徐成淼是引人注目的实力派老将。《一代歌王——徐成淼散文诗选》是作者为纪念文学创作50周年而推出的一部意态万千、独具个性的散文诗精品集。整体观之,作者的艺术感觉、话语方式、表现手段及精神元素是丰盈富足且自成格调的,不仅充盈着现代意识、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而且洋溢着自然情怀、人文情怀与大爱情怀等组合的多元素精神向度,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散文诗之路,为散文诗树立起独标风采的文本样式和刚性与柔关互渗的话语特征,具有独特而多元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散文足可与诗歌并驾,不惟历史悠久,而且佳作如云,它以其灿烂的光焰,照亮了中国文坛。早在春秋战国,以《左传》、《国语》、《国策》为代表的历史散文,和以《孟子》、《庄子》、《韩非子》为代表的诸子散文,光辉交映,形成双壁。两汉之世,有司马迁、班固等大家,史传体散文勃然兴起,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建安文学和六朝小品,光怪陆离,清新可爱,亦有不少佳作。唐宋两代,在“古文运动”推动下,异军突起,名家辈出,致有唐宋“八大家”。自元以降,一方面是戏剧、小说兴起,另方面是“八股文”的毒害,散文似不如前,虽…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散文,包括说理散文,都具有美学上的价值。”艺术美是心灵美与生活美的结晶,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凝聚而成的。中国古代散文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与中国古代散文作家们在写作艺术上对美的执着追求是分不开的。借鉴中国古代散文作家的审美写作经验,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散文写作艺术水平,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古代散文的审美写作经验,表现在诸多方面,现根据个人理解,就其主要的予以简要论述。 一、文质并茂、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散文审美写作经验之一。美的哲学就是合谐的哲学,就是辩证统一的哲学。辩证统一,既是自然发展的法则,也是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法则。写作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其中既有美的心灵的闪光,也有对美的事物的发现。只有物我相融、表里如一、质文并茂、虚实共生,才能写出真正所谓“完善”的散文。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散文作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子《道德经》指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大音”和“大象”质形和表里的辩证统一。这种哲学观点在中国古代散文审美写作经验中也各有认识。挚虞《艺文类聚》中说:“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词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  相似文献   

18.
散文中的“散”更多的是指散文的形式,它具有四层含义:一是指语言的自由;二是指取材广泛;三是指表达方式的多样;四是指结构的灵活。散文的“聚”更多的是指散文的思想感情。散文的特征有“小”、“活”、“真”。  相似文献   

19.
范培松指出,近年来散文创作界存在三大反差:一是小说家的散文写得比专攻散文的散文家要好;二是散文作者们写“过去”的劲头超过了写“现在”的劲头;三是对繁荣散文创作的口号呼吁反而比散文创作的实际要热。在另一方面,各种文学体裁对散文领域的冲击又开始令散文工作者惶惑不安。首先是小说散文化趋向的越来越明朗化。我国传统小说过份倚重故事性、传奇性,使一惯勿视情节的散文工作者对小说的发展趋势麻痹大意,认为小说与散文是井水不犯河水。然而他们没有注意到“五四”新文学运动就已经开始冲击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是因小品散文的成就而确立的。他的小品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情趣”和“随手征引”。“情趣”使得他的文章有一种引人入胜的神韵,可以陶冶人的性情;“随手征引”源于周作人的博学,它不分雅俗,左右逢源,使文章极富知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