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1,3-二(4'-羟基苯基)-1,3-丙二酮分别与间苯二甲酰氯、对苯二甲酰氯、邻苯二甲酰氯、2,5-二氯对苯二甲酰氯进行溶液缩聚,获得了一系列主链中含有β-二酮结构的全芳香族聚酯。这类聚合物在熔融状态下没有液晶性,而通过溶液共缩聚方法在上述聚合物中引入一定比例的柔性脂肪链段后,得到了两个性能优良的主链中含有β-二酮结构热致性液晶共聚酯。  相似文献   

2.
以己二酰双己内酰胺(ABC)作为扩链剂,对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进行扩链,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聚酯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并采用1H-NMR和红外光谱对扩链后聚酯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提出了扩链反应的机理。扩链剂己二酰双己内酰胺与端羟 基PBA进行扩链反应时,主要通过脱除己内酰胺,以己二酰结构将PBA预聚体偶联起来,使聚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成倍增加。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绿色木霉产的纤维二糖酶在pH 5.0和pH 2.0下的拉曼光谱图.实验结果表明:纤维二糖酶在pH 5.0时具有酶活功能,蛋白主链结构主要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侧链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均为"埋藏式";纤维二糖酶在pH 2.0时无酶活,酶蛋白主链结构主要为α-螺旋,而无规则卷曲发生较大变化,铡链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均为"暴露式".根据光谱特征分析,该纤维二糖酶中可能不舍二硫键.  相似文献   

4.
超支化聚酯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3,5二羟基甲苯和3,5二羟基苯甲酸为原料,采用“一锅煮”的方法合成超支化聚酯,通过不同的原料配比来控制超支化的向外的链扩展,每个分子形成大约2,4,8个酯结构的超化支臂,该超支化聚合物具有一定刚性的二维结构,不会产生分子链的缠结,而且显示出低粘度,低熔点和良好的溶解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对几种不同碳链的紫罗碱二硫醇化合物进行了合成,通过探索,得到了紫罗碱二硫醇系列化合物较佳的合成条件,并对相关的合成产物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6.
聚乙烯振动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几种不同密度的聚乙烯看成具有二维晶格结构,利用晶格动力学的方法,考虑了链间耦合作用和链中单体间次近邻的相互作用,计算了其色散关系,模拟了相应的振动谱.讨论了随着密度从高到低,链间距从小到大,链间耦合作用逐渐减弱所产生的新的物理效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Zn(pam)(bpa)]_n(1),(pam=4,4'-亚甲基二(3-羟基-2-萘甲酸), bpa=2,2'-二吡啶胺),对该化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和荧光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目标化合物中的锌(II)离子分别与来自两个不同4,4'-亚甲基二(3-羟基-2-萘甲酸)中的羧基氧和同一个2,2'-二吡啶胺中的两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四配位的扭曲四面体结构。该配合物通过锌(II)离子的连接形成有趣的一维螺旋长链,链与链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二维片状结构。  相似文献   

8.
马氏链是一类特殊的随机过程,在随机过程论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初由A.A.Markov所研究。二重马氏链概念也是一重马氏链概念的推广。在给出二重马氏链的两个等价定义的基础上,同时提供了一个获得二重马氏链的方法以便于检验随机过程是否为二重马氏链。  相似文献   

9.
以邻二甲苯为原料,经五步反应合成了四甲基[双(3,4二甲酸酐苯基)]二硅氧烷(Ⅴ).(Ⅴ)与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平衡,得到含数个硅氧链段的芳香二酐.各反应产物的光谱数据与其结构一致  相似文献   

10.
马尔科夫链是一类特殊的随机过程,相对于一重马氏链,二重马氏链的应用也十分广泛,主要给出了二重非齐次马氏链的一个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1.
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醇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醋酸乙烯酯为单体,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偶氮二异庚腈为引发剂,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溶液聚合法制备高相对分子质量聚醋酸乙烯酯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验证了最佳工艺条件的可靠性并分析了溶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对醋酸乙烯酯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规律。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了粘均相对分子质量为9.0×105的聚醋酸乙烯酯,经醇解得到了聚合度为4000的聚乙烯醇。  相似文献   

12.
以苯乙烯 (St)、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为主单体 ,丙烯醛 (AL)为功能单体进行了无皂乳液批量共聚合 .考察了功能单体浓度、引发剂过硫酸铵ATP浓度及聚合温度对其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用Gamma积分函数拟合了转化率 -时间关系曲线 ,获得了聚合过程的重要特征参数如 :平均成核速率 (Nv) ,聚合最大速率(Mv)和平稳期平均聚合速率 (Av)及成核结束和聚合进入完成期对应的转化率 .同时对聚合速率与以上各聚合参数的关系数据进行了非线性拟合 ,得到了聚合速率与以上各单个聚合参数的关系式及综合关系式 .结果表明 :聚合速率随功能单体浓度、ATP浓度及聚合温度增大而增大 ,但增大幅度逐渐减小 ;聚合过程中ATP起决定作用 .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在碱性介质中,二过碘酸合银(Ⅲ)络离子引发丙烯腈自由基聚合反应,测得了各种条件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给出了聚合反应速率和表观活化能,探讨了引发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研究了二过碘酸合铜(Ⅲ)钾—尿素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碱性介质中引发丙烯睛聚合反应。测得了各种因素对聚合反应速率、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探讨了聚合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以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氨基)苯胺](ACPMA)/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苯乙烯(St)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的聚合及其动力学行为.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单体浓度、ACPMA浓度和BPO浓度对聚合反应速率和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测定了反应级数和聚合反应的活化能.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聚合反应速率随单体浓度增大、ACPMA浓度增大、BPO浓度增大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聚合物分子量随单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ACPMA浓度的增大、BPO浓度增大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该体系具有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特征,其引发St的聚合速率方程为Rp=K[BPO]0.48[ACPMA]0.54[St]1.53,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39.6 kJ/mol.  相似文献   

16.
单茂钛催化剂五甲基茂基三对甲氧基苯氧基钛[Cp^*Ti(OC6H4OCH3)3]/甲基铝氧烷(MAO)/三异丁基铝(TIBA)体系催化苯乙烯聚合,在不同的聚合介质中,表现出不同的催化活性和立构选择性,聚合产物的结构和性质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S/SDBS)为复合乳化剂,分别以水溶性引发剂过硫酸钾(KPS)、油溶性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PO)和氧化-还原引发体系K2S2O8/Na2SO3(OR)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St/BA)微乳液聚合反应,研究了St/BA微乳液共聚合行为,用红外光谱法定量测定了3种引发剂下的共聚物化学组成,绘制了共聚物组成曲线,计算出了竞聚率。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4,4'-偶氮二[4-氰基戊酰(对-二甲基氨基)苯胺](ACPDA)/过氧化二苯甲酰(BPO)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引发苯乙烯(St)的聚合及其动力学行为.考察了聚合反应温度、单体浓度、ACPDA浓度和BPO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和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测定了反应级数和聚合反应的活化能.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聚合反应速率随单体浓度、ACPDA浓度、BPO浓度的增加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聚合物分子量随单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ACPDA浓度、BPO浓度的增大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该体系具有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特点,其聚合速率方程为Rp=K[St]1.52[ACPDA]0.56[BPO]0.49,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35.50 kJ/mol.  相似文献   

19.
以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镍(Ⅳ)(简称Ni(Ⅳ))为引发剂,在碱性环境中引发丙烯腈(AN)聚合。结果表明:聚合速率随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介质pH值的增大出现先开后降的趋势;聚合物分子量随引发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本聚合反应对单体的浓度指数为1.108,对引发剂的浓度指数为0.553;反应活化能为41.57kJ/mol;通过红外光谱等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引发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The melt flow mechanism of polyamide-6 (PA6) was simulated with the mathematical flow model and tested by Particle Image Velotrimitry (PIV) . The complete mathematical model for PA6 polymerization while flowing through the VK tube reactor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PA6 hydrolytic polymerization kinetics. The characteristic data such as residence time, caprolactam conversion and the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D. P.), at every stage of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and at every point of the VK tube were presented for the melt flowing through ten alternate conical baffles in VK tub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