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根据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理论 ,从多孔介质渗流的毛管模型出发 ,建立了储层条件下电动力水动力耦合公式。利用该理论公式和Buckley Leverett模型 ,探讨了恒速注水电动 水动力驱油机理 ,利用该机理对国内外两个典型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 ,在储层条件下 ,由电动力引起的电渗作用是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且电加热作用可以降低原油粘度 ,从而提高水驱油采收率。当直流电场的电位梯度为 7.5V/cm时 ,电加热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 1 3%左右 ,而电动力仅可以提高采收率 2 %左右。直流电场作用可以降低水油比 ,施加 5.0V/cm的电场 ,当注入 3倍孔隙体积水时 ,水油比减小了 1 6%。  相似文献   

2.
从毛细管双电层理论出发,结合孔隙介质的电渗流理论,建立了直流电场作用下油水两相的渗流方程。在恒压降注水条件下,利用有限差分法对假定油藏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水相渗透率降低,油相渗透率提高;在水驱油过程中,直流电场使含水率下降,产油量上升;在含水率为20%~70%时用直流电场处理水驱油藏,控水效果好。用直流电场处理高含水油藏,增产效果明显,在含水80%时用100V/m的直流电场对油藏作用3个月,采收率可提高1.6%左右,且采收率的提高与渗透率无关。  相似文献   

3.
直流电场提高水驱油效率的数值模拟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毛细管双电层理论出发,结合孔隙介质的电渗流理论,建立了直流电场作用下油水两组的渗汉方程在恒压降注水条件下,利用有限差分法对假定油藏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直流电场的答用下,水相渗透率降低,油相渗透率提高,在水驱油过程中,直流电场条件含水率下降,产油量上升,在含水经为20%-70%时用直流电场处理水驱油藏,控水效果好,用直流电场处理高含水油藏,增产效果明显,在含水80%时用100V/m的直  相似文献   

4.
电化学导流驱油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室内试验,详细分析研究了外加直流电场作用下对油水两相渗流规律及储层岩石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使水驱油采收率、上相对渗透率提高,水相相对渗透率、含水率减小;同时外加直流电场可以改变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粘土矿物的结构、性质,并使储层岩石润湿性向亲水方向转化;影响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电位梯度、驱替流体矿化度、电场作用时期等,研究认为外加直流电场对提高低渗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大量室内试验 ,详细分析研究了外加直流电场作用下对油水两相渗流规律及储层岩石性质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使水驱油采收率、油相相对渗透率提高 ,水相相对渗透率、含水率减小 ;同时外加直流电场可以改变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和粘土矿物的结构、性质 ,并使储层岩石润湿性向亲水方向转化 ;影响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电位梯度、驱替流体矿化度、电场作用时期等 .研究认为外加直流电场对提高低渗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产出液高含水期油田的、具有提高残余原油采收率作用的廉价驱油用表面活性剂--重芳烃石油磺酸盐(HAPS)及其特殊的驱油方式,室内试验结果表明,HAPS与现场地层水配伍性良好ω(HAPS)为0.2%-0.3%的水溶液在产出液高含水情况下,可使残余原油采收率的累计增加保持在7%-8%的范围内,胜利油田弧南N-2801井区现场试验表明,低质量分数的HAPS驱具有明显的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采出原 物性较一般的水驱有显著的变化,对于非均质性不太突出的油藏,HAPS驱具有现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针对长6油层组地质条件及储层物性,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长庆2号表面活性剂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使用不同渗透率的天然岩心进行水驱后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分析了驱替过程中的压力、采收率及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驱后采用表面活性剂驱可以有效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平均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左右。  相似文献   

8.
BZ25-1油田沙二段储层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水驱采收率偏低。通过分析气水交替注入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在物模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采用N2水交替注入实现BZ25-1油田沙二段储层的挖潜控水。实验结果表明,N2水交替注入采收率较单纯水驱采收率提高3.63%。受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影响,注入水主要进入高渗透层驱油,并很快从高渗透层突破且含水上升快。注N2综合采收率较水驱略低,主要是N2从高渗透层突破后,降低了低渗透层的驱油效率。N2水交替驱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流度比,降低渗透率非均质性带来的影响,增加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9.
注气可以维持裂缝性储层的地层压力,并提高驱油效率。阐述了世界裂缝性油藏注气提高原油采收率(EOR)技术的发展概况,分析和讨论了裂缝性储层注气开采特征、室内实验研究及理论研究技术现状。指出,储层中裂缝发育方向和程度严重影响注气驱替效果;气驱突破速度未必比水驱突破快;气驱波及范围有可能比水驱波及范围广。多孔介质将影响流体相态、油气混相性及气驱油机理,建议加强考虑双重介质特性的注气驱相关室内实验研究和混相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西峰油田特低渗弱亲油储层微观水驱油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特低渗弱亲油储层水驱油过程、水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岩心实验和真实砂岩模型实验研究方法。结果西峰油田特低渗弱亲油储层微观水驱油效率平均49.3%,无水期驱油效率21.3%;孔隙中水主要是以活塞式驱油为主,非活塞式驱油少见;微观残余油主要以绕流和油膜形式存在;提高注水压力可使该类储层微观水驱油效率提高12%,并且当注水倍数大于2PV时对最终水驱油效率影响不大;表面活性剂能够提高此类储层的微观水驱油效率10%左右。结论弱亲油储层与亲水、弱亲水、中性特低渗储层的微观水驱油效率相当或无显著的差别,但无水期微观水驱油效率明显低于亲水性储层;孔隙结构是决定特低渗储层微观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溢油鉴别及油指纹库建设现状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油指纹鉴别作为目前溢油鉴别最成熟的技术,在国外溢油事故调查处理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鉴别技术和系统不断发展完善.油指纹库作为其重要基础,许多国家已经建立.论述了溢油鉴别的方法,美国、加拿大、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油指纹鉴别方法、体系及油指纹库建设情况,以及溢油鉴别和油指纹库的作用.面对我国目前石油开发和运输状况,认为我国的溢油鉴别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油指纹库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提供了孤岛、克拉马依原油8种馏分油的混合油,加压下的115个窄馏分的平衡常数值(K值),以及相应的K值数学关联式。孤岛油和克拉马依油K值关联式对K值计算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7.04%和3.45%。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目前民用建筑空调系统中使用日益广泛的燃轻油设备的输油系统入手,分析在轻油输油系统设计和施工中经常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乳化油节能降污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叙述了乳化油在燃烧过程中不同燃烧反应机理,实验证明了燃烧乳化油具有节能、节油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计算机对柴油油滴的蒸发进行模拟计算,并研究柴油油滴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蒸发时的温度、直径及质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阐述的油藏工程软件系统以五种油藏工程动态方法研究井点剩余油分布。通过分层系及分小层计算单井和单元的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可采储量等指标,实现分小层的井点及平面上剩余油分布研究。通过层内划分韵律段,计算各韵律段的剩余油可采储量,实现层内剩余油分布研究。软件系统简便易行、计算结果可靠,特别适宜于矿场操作,能较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采煤机液压油合理使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采煤机液压系统故障的分析,指出液压油是保证采煤机工作效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并对液压油选用的主要技术指标和保持油液使用的合理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针对小椭圆罐体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三种纵向倾斜情况,分别建立了油量与油位高度之间的二重积分模型。用MATLAB得到相应的数值积分方程并进行数值计算。由模拟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与液位高度的抛物线关系,进行二次回归。用回归函数修正了模型,得到精确度可达到99.6%的储油量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油粒子模型仅考虑油粒子的随流输运、随机游走过程而忽略溢油风化作用的缺陷,对现有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考虑蒸发、溶解、生物降解效应的改进的油粒子模型。构造典型案例,对改进前、后油膜厚度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油膜厚度受溢油风化过程影响较为显著;对于不同规模的溢油量,改进前后油膜厚度差值随着溢油量的增加逐渐增大;对于相同规模的溢油量,改进前后预测厚度差值由中心向四周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城东庄油气苗的特征、油气苗的源岩及油气的储层,并对石楼地区的油气勘探前景进行了初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