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从马六甲蒲桃果实中寻找化学成分,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技术对马六甲蒲桃果实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NMR和13C-NMR等波谱技术结合文献数据对照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共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分别为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1)、山奈酚-3-O-α-L-鼠李糖(2)、异鼠李素(3)、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4)、槲皮素-3-O-α-L-鼠李糖(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6)、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7)、杨梅素-4’-甲醚-3-O-α-L-鼠李糖(8)、6,8-二甲基乔松素(9)、乔松素-7-O-β-D-吡喃葡萄糖(10)、 stercurensin(11)、根皮苷(12)、3-甲氧基鞣花酸-3′-O-α-L-吡喃鼠李糖(13),4,5-二羟基-6-甲基-α-吡喃酮(14)、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15)、反式肉桂酸(16)和苹果酸二甲酯(17)。其中化合物11~10为黄酮,11和12为查尔酮,其中,化合物4、6、14、15和17首次从蒲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4、5、6、9、10、1133~17首次从马六甲...  相似文献   

2.
采用薄层色谱,正相、反相硅胶,葡聚糖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柱对中药藤梨的正丁醇部位进行了分离研究.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2-β-D-葡萄糖-1,3,7-三羟基-酮(1),7-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8-二羟基-3-甲氧基-酮(2),3-O-[β-D-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5,7,4′-三羟基黄酮(3),6-C-葡萄糖-5,7,3′,4′-四羟基黄酮(4),6-C-葡萄糖-5,7,4′-三羟基黄酮(5),1-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8-羟基-3,7-二甲氧基-酮(6),3-O-[β-D-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半乳糖]-5,7,3′,4′-四羟基黄酮(7),7-O-[β-D-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5,3′-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8).所有的化合物都是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RP-18柱色谱方法对水青树(TetracentronsinenseOliv.)茎干进行了成分分离纯化,并利用UV、NMR、MS等波谱光谱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共从水青树乙酸乙酯与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并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2-羟基-5-(2-羟乙基)苯β-D-葡萄糖甙(1),2,6-二甲氧基-4-羟基苯1-O-β-D-吡喃葡萄糖甙(2),3,5-二甲氧基-4-羟基苯1-O-β-D-吡喃葡萄糖甙(3),丁香酸β-D-葡萄糖酯(4),丁香酸4-β-D-葡萄糖甙(5),甲氧基四氢醌-4-β-D-葡萄糖甙(6),甲氧基四氢醌-1-β-D-葡萄糖甙(7),对-羟基肉桂酸(8),β-乙酰鼠李糖甙(9),α-乙酰鼠李糖甙(10),(+)-儿茶素(11),羽扇醇(12),3β,20-羽扇二醇(13),白桦子酸(14),齐墩果酸(15).除化合物11-13和15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开口箭根茎中甾体成分,寻找新的抗肿瘤活性物质.方法:运用反相常压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对其甾体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开口箭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甾体皂苷及2个甾体皂苷元,其结构分别为1β,2β,3β,4β,5β-五羟基-螺甾-△25(27)-烯-5-O-β-D-吡喃葡萄糖苷(1),1β,3β-二羟基-5β-孕甾-△16(17)-烯-20-酮-3-O-β-D-吡喃葡萄糖苷(2),1β,2β,3β,4β,5β,6β,7α-七羟基-5β-呋甾-△25(27)-烯(3),1β,2β,3β,4β,5β,7α-六羟基-6-氧化-螺甾-△25(27)-烯(4),3-O-β-D-吡喃葡萄糖基-(25S)-1β,3β,5β,26-四羟基-5β-呋甾-△20(22)-烯-26-O-β-D-吡喃葡萄糖苷(5),3-O-β-D-吡喃葡萄糖基-(25S)-1β,3β,5β,22α,26-五羟基-5β-呋甾-26-O-β-D-吡喃葡萄糖苷(6),3-O-β-D-吡喃葡萄糖基-(25S)-1β,3β,26-三羟基-5β-呋甾-26-O-β-D-吡喃葡萄糖苷(7)和3-O-β-D-吡喃葡萄糖基-(25R)-1β,3α,26-三羟基-△5(6)-烯-5β-呋甾-26-O-β-D-吡喃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5.
龙血竭主要黄酮类成分及其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反相RP C-18等柱色谱分离技术,从广西龙血竭甲醇提取物中分离了8个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经综合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5,4'-二羟基-7-甲氧基-6-甲基黄烷(1),7,4'-二羟基高异黄烷(2),7,4'-二羟基-8-甲氧基高异黄烷(3),7,4'-二羟基高异黄酮(4),4'-羟基-2,4-二甲氧基二氢查尔酮(5),4,4'-二羟基-2-甲氧基二氢查尔酮(6),2,4,4'-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查尔酮(7),4,4'-二羟基-2,6-二甲氧基二氢查尔酮(8).还测定了化合物1~8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化合物1表现出较强活性.  相似文献   

6.
在细胞毒试验结果指导下,采用萃取、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同步对羊脆木(Pittosporum kerrii Craib)枝叶粗提物的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得6个单体,通过波谱分析鉴定了结构,分别是α-菠甾醇(α-spinasterol,1),β-豆甾醇(β-stigmasterol,2),熊果醇(uvaol,3),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α-spin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4),β-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β-sti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5),木犀草素(luteolin,6).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试验表明氯仿及乙酸乙酯提取物,以及从其中分离出来的化合物1、3、6具有细胞毒活性,对HL60细胞的IC50分别为6.5,5.0,10.0,9.5μg/mL和6.0μg/mL.  相似文献   

7.
苦瓜皂甙的分离以及PTP1B抑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溶剂萃取、大孔树脂D-101去杂、正相硅胶柱粗分、ODS反相硅胶柱反复分离纯化、薄层色谱检测,从苦瓜中分离出5种化合物.借助于ESI-MS、IR、13C NMR、1H NMR、DEPT-NMR等波谱技术,对这5种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此5种化合物都属于皂甙类,其中化合物A是甾体皂甙,其余4种为四环三萜葫芦烷皂甙.这5个化合物分别为:A为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B为19(R)-羰基-25-二甲氧基-5β-葫芦烷-6,23-二烯-3β,25-羟基-5-19环氧酯-3-O-β-D-吡喃葡萄糖甙;C为葫芦烷-5-烯-3β,22,23,24,25-五基-3-O-3-β-D-吡喃葡萄糖(1→6)-D-吡喃葡萄糖甙(苦瓜素A);D为葫芦烷-5,23-二烯-3p,7,25-羟基-9-醛基-7-O-β-D-吡喃葡萄糖甙(苦瓜素L);E为葫芦烷-5,23-二烯-3β,7-二羟基-9-醛基-25-甲氧基-7-O-β-D-吡喃葡萄糖甙(苦瓜素K).5种化合物进行PTP1B抑制活性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这5种皂甙单体中,化合物D和化合物E对PTP1B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A、B、C对PTP1B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抑制活性大小为化合物A>化合物C>化合物B.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查尔酮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合成了5种2'-羟基查尔酮类化合物,分别为N,N-二甲氨基-2'-羟基查尔酮,4-甲氧基-2'-羟基查尔酮,3-羟基-2'-羟基查尔酮,4-氯-2'-羟基查尔酮和2-氯-2'-羟基查尔酮。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分析了这些查尔酮类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同时考察了培养基和药液不同配比条件下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N,N-二甲氨基-2'-羟基查尔酮和4-甲氧基-2'-羟基查尔酮对大肠杆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性能,当药液浓度分别为12.50 mg·L-1和6.25 mg·L-1时抑菌环直径分别为21.26 mm和18.24 mm,分别比对照2'-羟基查尔酮的抑菌环直径提高了48.1%和61.4%;而3-羟基-2'-羟基查尔酮的抑菌性能次之,4-氯-2'-羟基查尔酮和2-氯-2'-羟基查尔酮的抑菌性能较差。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以N,N-二甲氨基-2'-羟基查尔酮为最好,当药液浓度为25.00 mg·L-1时抑菌环直径为29.40mm,比对照2'-羟基查尔酮的抑菌环直径提高了57.9%,其它4种查尔酮抑菌效果较差。查尔酮A环不同位置连有不同基团时抑菌活性有着明显的差异,4-N,N-二甲氨基-2'-羟基查尔酮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性能均最强。  相似文献   

9.
从野紫苏中分得6个黄酮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确定为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1;5-羟基-7,4’-二甲氧基双氢黄酮醇2;山奈酚-3-O-β-D-葡萄糖甙3;檞皮素-3-O-β-D-葡萄糖甙4;5-羟基-3’-甲氧基双氢黄酮-7-O-芸香糖甙5;5-羟基-4’-甲氧基黄酮-7-O-芸香糖甙6。除化合物1和2外,其余4个黄酮类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0.
蝎子七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甘肃天祝县的蝎子七全草中分离鉴定出了15个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报道9个已知化合物:阿魏酸、4-豆甾烯-3-酮、紫丁香甙、5,8,2′-三羟基-5′—甲氧基双氢黄酮、异鼠李素、槲皮素-3-O-鼠李素、山奈素-3-O-β-D-葡萄糖甙、洋芥素-7-O-β-D-葡萄糖甙、5-羟基-4-甲氧基黄酮-7-O-β-芸香甙。上述成分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