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居住地区的不同,人类拥有了各种各样的方言。就拿江浙一带来说,就有苏北话、宁波话、苏州话、无锡话、绍兴话等等。那么,动物有没有“方言”呢?20世纪70年代,美国鲸类学家罗杰斯·佩恩夫妇发现,大西洋和太平洋里的座头鲸的叫声是不同的。之后,日本海兽学家黑木敏郎也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大西洋里的关东海豚与太平洋里的关东海豚有9种语言是互相可以通用的,但另一半语言则是各自所特有的,彼此都无法听懂。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威德尔海豹也有“方言”。想与鸟儿成为亲密朋友的你,一定更想知道鸟类是不是也有“方言”呢?不久前…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东北方言10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的语言相当复杂,不只是用了山东土白话,也大量运用了北京方言、江淮方言、秦晋方言、官场交际语言,说书人语言、嫖客“市语”,同时还用了许多东北方言。鲁迅先生等的“《金瓶梅》一书用的是山东方言”的论断,是不确切的、不全面的。语言问题,不能成为确定作者的关键问题,不能说某地作家,他就只能写出某地区语言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邵宜 《韶关学院学报》2004,25(11):95-99
“约数(量)”的表达是普遍的语言现象。现代汉语“约数(量)”的表达呈现出方言的复杂性,不同的方言在格式和功能上表现出差异。赣语宜丰话“约数(量)”的表示方式体现出一定的特色,在表示“约数(量)”的同时还有小称的附加功能,这种现象在其他的汉语方言里也有程度不等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和普通话一样,“不”在南昌方言中一般构成否定,但有其特殊格式;另外,在某种语言环境下,“不”并不构成否定。本文就其一些特殊情况作点探讨,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为阅读方便,下面先列出一些本文举例中所涉及到的南昌方言中常用词汇:  相似文献   

5.
仁寿方言的亲属称谓词“娘”和“孃”二者具备不同的使用特点,它们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频率也不对等。内部主要表现在词义、语义、构词等方面;外部和普通话相比,主要表现在词义和构词形式两方面,而且还存在一对多的情况。而且仁寿方言深受湘方言的影响,亲属称谓词“娘”和“孃”带有很明显的湘语特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语言发展是一个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航空业的大难题——鸟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曦 《大自然》2009,(1):12-13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鸟类羡慕不已,期盼有一天也能像鸟类一样插翅飞上蓝天。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以后,人类终于借助热气球、氢气球、氦气球、飞艇等航空器飞上了蓝天。但是直到105年前,莱特兄弟才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实现了人类飞翔的梦想。飞机的发明,是人类征服蓝天的一次飞跃。鸟类主宰蓝天的地位,也被人类制造的飞机打破了。在超音速飞机的飞行速度面前,鸟类也变成了弱者。从此,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多种方言,汉语方言教学也是“现代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撰写方言调查报告、开展纠正方音活动、探讨方言与文化关系等教学实践,可有效地把安徽方言元素融入“现代汉语”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普通话与方言之间同源而生、交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引领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语言资源保护与地方文化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8.
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地方变体.方言是某个社会内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有其自已的特点.通俗地说,方言就是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语言.日本主要有琉球方言和本土方言.如果细分的话,那么各县各郡都有各自的方言.例如要表达“梅干”的味道,有的地方说,有的则说,还有的说.再如  相似文献   

9.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地方文化特性;方言是语言研究的富矿,是构建汉语科学大厦的基石;方言是通行于一定地域的话,是评判不同地域人身份的一种标记。汉语方言研究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构建汉语科学大厦”、“提供侦破审讯参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焦作地区方言因历史上的移民原因而深受山西方言影响。近现代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焦作地区方言已逐渐裂变为“怀庆方言”和“焦作方言”。就目前的语言材料上看,“怀庆方言”仍属“晋语”,而“焦作方言”则日益向河南方言靠拢。  相似文献   

11.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人们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人类鸟类还能存在,若没有鸟类人类将会灭亡。”现代科学证明,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正因如此,人们爱鸟尤甚,把鸟视为朋友。我国人民历来爱鸟。人们常把它作为玩乐和观赏的对象,与花、鱼、虫并提,饲养鸟、爱护鸟的习俗也很早流传开来,并且知道利用鸟类去为人类服务,比如军事上的  相似文献   

12.
广丰方言的“儿”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汉语中表示语法意义的形态变化,一般说来,是不很丰富的。但在各地汉语方言中,却存在一些民族共同语所没有的构形手段,显示出方言的语法特色。词根后面带词尾的“附加式”,这一构形法在汉语各方言中普遍有所反映,“儿”尾就是较常使用的词尾中的一个。然而在不同的方言中,这个“儿”尾在表现形式与语法作用上往往很不一样,各具特色。本文所要谈及的广丰方  相似文献   

13.
郭晓颖 《科技信息》2012,(35):197-197,298
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融合现象。由于历史原因,东北方言深受当地各民族语言和周边的俄、日、韩等国语言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东北方言中遗留的日语词汇来论述日语与东北方言之间的渊源及其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方言与中国现代白话新诗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诗人对语言的提炼、纯化,外部势力强加于语言的“雅正”、“规范化”,使得新诗不断地去方言化。另一方面,新诗因语言整体走向上的白话化、口语化倾向而与原生态方言保持着血缘关系。新诗的去方言化与方言入诗,可以喻之为方言入诗的困惑与诱惑,它们构成了现代白话新诗语言维度上的钟摆现象,具体的摆向依赖于特定历史时期对新诗语言观念差异性因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方言”性质的理解具有三维的理念,即:方言是一种语言的支裔和地方变体,它具有群体性、历史继承性和地域性。同一个族群由于迁徙的关系会分化出不同的支系,其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也会因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改变而在继承、创新、融入三方面表现出差异,从而形成方言。因此笔者主张划分方言不能仅凭语音的区别性特征,必须兼看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差异情况。从客家多数地区一致使用而其他方言不用的200多条特殊词(包括虚词、语法格式)来看,证明客家话可以独立为汉语的方言。笔者还认为划分方言,必须处理好语言结构与群体的来源、心理倾向、文化风貌等的关系。在江西的客家人不愿和操赣语的人认同,这与不同的祖源和文化习俗有关,两者是汉族的不同支系。在语言结构方面两者的语音多少有一些差异,加上词汇、语法结构上较多的差异,还是处理为独立的方言较好。  相似文献   

16.
方言和民族共同语言是语言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两个发展过程。两者均是语言的变体 ,在人们的交际中 ,它们是传递信息、承载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其存在和发展问题上 ,方言和民族共同语言的关系是辨证的 ,而不是对立的。更不是所谓的方言“干扰”和“污染”民族共同语言。它们既可并存 ,也可兼容 ,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方言是民族文化多样化的象征 ,是优秀文化的载体 ,它不断地丰富民族共同语 ;而民族共同语则促进方言不断地规范化 ,使它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方言的规范化程度越高 ,其民族或社会的统一性就越高。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繁荣 ,而且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统一  相似文献   

17.
鄂南方言的内部分岐是很大的,但也有一些相同或相近之处,与普通话或别的方言比起来,显示出这一地区的特征。这在语言三要素上都有所反映。本文专论词汇。文中字下“·”“·”分别表文白读,“—”表惜字。  相似文献   

18.
言语交际是一门讲求艺术的学问。无论在一般的社交场合,还是在公关活动中,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在语言运用上讲求艺术。而语言运用上的艺术,受制于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艺术地运用语言,必须把握好语言本身的规则任何一门语言都是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的有机组合体,不同的语言在三大要素上都有自己的规则,因此要艺术地运用语言,不能不把握这些规则.在语音上,言语交际应主要使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中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很多方言,像“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在其…  相似文献   

19.
大牛栏是多语社群,主要的语言大牛栏方言是一种独特的台湾闽南语方言。过去,大牛栏方言是低阶语言、弱势语言,仅在家庭、氏族内使用;而客语是高阶语言、强势语言,也是语族之间的沟通语言。大牛栏社群在不同领域的语言使用并不相同。他们在外遇到客家人讲客语,这是一种语言聚合(convergence);在家庭中对婚姻移入的客籍妇女讲大牛栏方言,这是一种语言背离(divergence)。两种不同的语言选择显示大牛栏社群在家庭内、外与客家人对话时,彼此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关系不同,也显示他们在公、私领域心中运作的社会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不要以为只有人类才有感情,其实动物也是有感情的,不少鸟类当同伴死去后,常会举行各种各样的“葬礼”,以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