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诗意的温情是迟子建小说世界的标志,但是她关于故园关于乡土的温情故事,只是小说叙述话语的一个层次,对现实性生活和现代文明的拒绝与抗议构成了迟子建小说的深层话语,迟子建通过叙述方式的控制与选择使她的反抗以温婉的姿态展现.  相似文献   

2.
在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中,她用温情构筑了一个文学艺术世界,形成了迟子建小说的独特之美,展示了她对人生残缺的温情关怀。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以《北极村童话》为代表的早期小说基本属于故乡题材小说,从90年代初开始,迟子建的小说题材日趋扩大,由从前单纯描写故乡风情逐渐转向关注都市社会,风格也由单纯明净趋向浑厚成熟;题材的扩大没有改变迟子建的文学理想,在小说中建构温情与爱意的家园是她对理想的执着坚守;迟子建的小说包含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她笔下人物浓郁的忏悔意识体现了最丰富、最真实的人性。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小说具有浓厚的故乡情结,这种情结是她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是其小说具有亲切感和持久感的重要因素。她的故乡情结主要体现为乡恋情结,在表现上采用了三种手段:对故乡景色的唯美描写,对故乡人丑的温情包容,对都市文明的情感疏离。  相似文献   

5.
萧红、迟子建的乡土小说为中国乡土文学提供了一种带有女性特征的抒情文体.儿童视角、散文化结构和自然明朗的叙述语言,赋予了萧红、迟子建小说生趣盎然的迷人意境和诗意的抒情气氛,构成了两位女作家乡土作品特有的价值追求和美学风格,为现代乡土抒情小说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池莉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始终坚持对日常生活的叙述.她的小说揭示出日常生活的本来面目;肯定了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采用相应的叙述话语以呈现日常生活经验的真实.她以自己的创作捍卫日常生活,并张扬了人的个体存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迟子建的小说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挖掘她的创作风格和意图,体现她的文学价值。笔者将分析迟子建怎样执着地描写东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挖掘人性灵魂深处的东西,凸显一种诗意化的生活方式。笔者分析认为,其小说体现的贵族精神正是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所缺失的,这也是当前一个特有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8.
萨满具有许多神异功能,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治病救人。萨满招魂是萨满治病的主要途径之一。迟子建生长在萨满文化的核心区域,因此萨满文化在她的小说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但是,迟子建小说中的满-通古斯语族萨满招魂母题与其他东北作家笔下的跳大神治病题材,无论从本质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小说中的意象是解读她作品的重要对象,在她的小说中,存在着环境意象、人物意象、动物意象以及灵魂意象.通过对作家小说文本的解读,笔者能深深地感受到悠悠的伤感之情,同时,从这种情感中,渐渐发现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0.
王力明 《科技信息》2008,(19):259-259
铁凝小说包含着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两种叙述方式,但她大多数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基本上是采用的女性视角,发表于1993年的中篇小说《对面》则是铁凝第一部完全以男性的视角进入叙述的小说。这种独特的叙事话语表现手法,更使得铁凝小说《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意义,也使得我们随着小说中那位男性叙述者的眼睛,看到了女性隐蔽的世界,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铁凝对女性生存状态、命运的关爱、理解和体贴。  相似文献   

11.
《草房子》是曹文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小说的叙述多次涉及死亡。其死亡叙事充分体现了三方面的特征:即充满了浓浓的温情;诗意的叙述;死亡是儿童精神成长的特殊契机。  相似文献   

12.
《草房子》是曹文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小说的叙述多次涉及死亡。其死亡叙事充分体现了三方面的特征:即充满了浓浓的温情;诗意的叙述;死亡是儿童精神成长的特殊契机。  相似文献   

13.
马金莲的小说话语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族群文化和性别文化的特质.民间乡土情怀与底层生命感悟是马金莲小说话语的内在动力.人物话语的叙述化、景物描述的意境化是其小说话语的外在表现,倾听大地、倾听民众、倾听内心是其小说话语的生成机理.马金莲以素朴话语编织了意蕴丰厚的乡土世界,建构了独特的乡土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4.
迟子建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是温情,而其在201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又是以1910年在哈尔滨发生的鼠疫为观照对象。在这篇小说中,迟子建在自己的创作风格、美学追求与人类的死亡宿命间寻找到了一条平衡之道,并建立起自己独特风格的死亡叙事,即正视死亡、化解死亡、战胜死亡。  相似文献   

15.
在迟子建作品里,没有轰轰烈烈的重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多是平常人生中小人物的生命悲歌,却充斥着异常感人的力量。虽然有死亡、有悲苦、有现实对人性的摧残,但充满温情的爱超越一切存在。这种用温情感悟人生的态度,使迟子建的作品满是张力并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贯穿池莉小说创作始终不变的内在精神是她对世俗人性的温情关怀 ,本文通过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对比 ,阐述了池莉小说创作以人道关怀写实视角 ,原生态展现小市民的日常生活状态 ;以巨大的包容和理解 ,抒写对世俗人性的温情关怀 ;以对人类精神生活的追问 ,深化了对世俗人性的思考等三方面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与作用下,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逐渐显示出纵欲主义的欲望话语叙述模式,作为社会转型时期世俗化欲望话语书写与世纪末欲望本体化叙述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也是欲望话语叙述逐渐转向的一个重要阶段。从时代背景、作家的文化心理构成、文化审美品格以及作家的性意识四个方面对造成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纵欲主义欲望观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贾平凹在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下逐渐走向焦虑、浮躁与沉沦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喜剧话语策略构成角度看,当代大陆小说在陈述主体的内部一直没有中断过对反讽、含混,乃至荒延和黑色幽默的渴望,革命历史小说叙述中的“藏污纳垢”策略、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写中间人物”策略,新时期小说中的“文革叙述”策略,以及自马原的“叙述圈套”开始的当代小说话语的狂欢等,都是一些耐人寻味的喜剧策略。  相似文献   

19.
迟子建成长于我国满-通古斯语族的核心区域——大兴安岭,其小说在精神特质和艺术表达上都鲜明地体现出满-通古斯文化的印记。迟子建小说中的满-通古斯文化因素既是满-通古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它蕴含着东北边疆地区的文化心理、价值规范和精神内核。以满-通古斯文化为视阈研究迟子建小说,不但可以系统地挖掘迟子建小说中满-通古斯文化背后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蕴,还能阐释和把握其精神图像和风格特色。因此,满-通古斯文化与迟子建小说研究进一步探寻了东北地域文学研究的深层文化和精神维度,有着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话语,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鲜明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意识形态意识在白族作家张长的小说《空谷兰》中,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叙述力量,它影响了张长对叙述标记及其内涵的设计,促成了小说"架桥"意象及其内涵的设置,并决定了小说最后的结局。正是这种浓郁的意识形态决定了这篇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