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房子》是曹文轩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小说的叙述多次涉及死亡。其死亡叙事充分体现了三方面的特征:即充满了浓浓的温情;诗意的叙述;死亡是儿童精神成长的特殊契机。  相似文献   

2.
何茹 《科技信息》2010,(33):274-274,291
《活着》叙述的是以死亡组成的“活着”的故事,本文叙述了小说中多人的死亡过程,但叙述是平静的,带给我们的也是昂扬乐观的精神内核,它表现的是生命状态和人生形态.  相似文献   

3.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部经典的成长小说,它以自传体方式描述了一位生长在美国的西语裔小女孩埃斯佩朗莎是如何成长为一位有独立思想意识的女性的过程。书中多次以死亡为话题展开讨论,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全文。本文运用解构理论消解了本文中死亡与成长的对立关系,小说作者也正是通过女孩埃斯佩朗莎对几次死亡话题的思考,来记录其成长为独立女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部颇具代表性的成长小说,《紫颜色》叙述了主人公西丽从顺从走向反抗的黑人女性的故事。小说中,作家爱丽丝·沃克成功地运用了书信体格式,将形式与内容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与身份和话语权诉求结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对成长小说经典文学范式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5.
发现叙述者     
叙述是一种方式和技巧,它体现小说的审美价值。研究叙述的学科称叙述学。从叙述学角度进行作品鉴赏与解析,另有一番情趣和天地。本从叙述学中叙述的角度重读十九世纪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名《高龙巴》,通过寻觅叙述,剖析梅里美的思想,分析叙述本身的魅力;并探讨叙述对高龙巴的叙述方式,得出“《高龙巴》显示了故事体小说向性格体小说演进的痕迹”之结论。  相似文献   

6.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小说在叙述速度和节奏上加快了。通过“细读”之后。可以发现小说在叙述上的三大变化:删除了如古典小说、近代小说和西方传统小说中大量存在的繁杂的环境描写.特别是自然景物描写;简化心理描写。以至于消除了原来界限分明的议论和心理活动之间的界限;人物对话极为省略.省略到不用引号.从而转化为叙述。产生三大变化的根源在于作家主观情感的灌注.在于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相似文献   

7.
艾伦·坡在其中篇小说《凹凸山的传说》中,使用精湛的艺术创作手法探索了人类灵魂深处的奥秘.小说故事情节含糊晦涩,充满复活、死亡、恐怖等哥特元素,而小说叙述围绕死亡这一主题展开,更探讨了催眠与死亡的关系.在艾伦·坡的小说中,催眠都与死亡紧密联系,小说故意含糊的情节、不可靠的叙述者看似制造了死亡之谜,但在故事之外,作者的声音却从未真正地沉默.  相似文献   

8.
’94~’95中国小说的新思潮是对“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反拨,倡导表现亲身经历的现实,以强烈而亲切的主观感受浸染现实。这种思潮的审美价值取向表现为:求“新”——摈弃先前对形式的崇拜,关注正在发生着的生存现实;叙述主体的主观化与叙述客体的客观化;亲历性中显著的感性倾向;与法国“新小说”派有相似点;日常口语的状态之流。  相似文献   

9.
日本作家青山七惠的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以轻松的笔调呈现出大都市背景下年轻女性的孤独与成长。小说中女性独特的孤独心理和自我成长体现了作者特有的女性意识,即作为女性对自我的发现和认知。这一女性意识隐藏在对日常生活的平淡叙述中,但始终牵引着故事的发展,成为小说吸引和感染读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小说在叙述策略上完成了由写实到写意的转型。其原因是:一、学社会功利性的淡化;二、美学观念的变迁;三、叙事话语的位移。其结果是:一、促成了新时期学格化;二、带来了新时期小说哲理色彩的增强;三、对古典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作家J.D.赛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的口语化叙述是小说的鲜明特色,而其叙述中的一重要现象——谎言一直为评论界所忽视。霍尔顿的谎言表现出一种有趣的悖论性:作为青春期少年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特点,霍尔顿的谎言既蕴涵一定的反叛性能量,是叛逆和自卫,同时又因其自身的缺陷而只能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姿态。霍尔顿谎言的悖论性特点也加深了对小说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中的经典代表作品。作者通过莉丽对女性自身从遗弃到反省再到超然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在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的困惑艰辛,从而道出只有拥有双性理念才能彻底解放的女性主义核心。而同样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的《守望灯塔》,是简妮特.温特森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小说记录了银儿从学会讲述故事到发现爱,并成长为双性同体艺术家的历程,文章同样时刻贯穿女性主义核心。其小说非线性叙述和互文性的角度凸显了温特森多维交织的叙述特质。  相似文献   

13.
从小说的显性结构上看,赵树理与刘震云的小说对历史的叙述完全不同,但从小说的潜层结构上看,他们的小说都传达了循环的历史观念,都专注于权力的描写;而他们对历史和权力的叙述来自民间,但是他们站在民间立场上却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上海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大都市,是王安忆成长的地方,是她小说创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背景,她的许多小说都明显地是以上海为背景创作的。本文以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上海叙述为立足点,对其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上海作为经验世界进入王安忆作品所呈现出的三个阶段:幻象化的上海、舞台化的上海、文本化的上海。  相似文献   

15.
从"成长小说"的创作角度来解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营地》,有助于揭示作者对人生成长问题,尤其对死亡的独特思索。  相似文献   

16.
海南打破传统小说创作的规范,在叙述语言层面进行了一次文字的历险,主要表现为:叙述的非线型,多重文本互涉;写实与超验虚构;诗性想像。这一文本实验的最大收获是凸现了语言,包括某种语言意象、语言诗性特质等。  相似文献   

17.
《分崩离析》深受后殖民批评的影响,为一英雄悲剧。批评家们认为正是白人的入侵使得非洲文化分崩离析,而忽略了小说的悲剧以及英雄中心。《分崩离析》应该是一部英雄成长小说,并且在英雄的成长到最终死亡始终贯穿了对自我身份的认证和寻求,同时也是阿切比自身作为少数族裔作家,对自我身份以及少数族裔所受创伤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多种形态:一是斩妖杀魔——扫清人类邪恶;二是死而复生——生之执着;三是温娇自杀——女性死之无奈。死亡叙事的作用是充当了一种具有强烈道德劝戒意味的符号,凸显了作家的生命意识,从而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成为构建小说结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加强小说创作中的地方性成为重要的文坛思潮.丰村小说注重地域性人物塑造,他以冀鲁豫边区平原为叙述地域的抗战小说,不仅塑造了生活战斗在这一地区的诸多人物类型及其地域性格,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并不避讳缺点,真实地写出了这里的人们从普通农民走向抗战、成为坚定的抗日战士的成长历程,在文学上为一代中原儿女的生存、抗争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