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以正交试验测验的多项结果指标,采用分组统计方法,进行F方差检验证明:发酵液中残留还原糖,菌体数量和丙三醇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相互制约关系。在本实验条件下,当控制菌体增长浓度为OD680nm,还原糖质量分数为1.67%,丙三醇产生量最多。  相似文献   

2.
以正交试验测取的多项结果指标,采用分组统计的方法,进行F方差检验证明:发酵液中残留还原糖、菌体数量(OD680nm值)和丙三醇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相互制约关系.在本实验条件下,当控制菌体增长浓度为OD680nm值0.622,还原糖质量分数为1.67%时,丙三醇产生量最多.  相似文献   

3.
黑曲霉C71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曲霉C71为出发菌株,分批发酵生产木聚糖酶,在发酵过程中每隔8h取样,测定菌体细胞浓度、总糖与还原糖含量和木聚糖酶活力,探讨了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产物合成及基质消耗的特性.基于Logistic和Lue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描述黑曲霉C71分批发酵过程的菌体生长动力学模型、产物合成动力学模型、基质消耗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数据拟合良好,基本反映了黑曲霉C71分批发酵过程的动力学特征.黑曲霉C71分批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与产物合成属于部分生长偶联型.  相似文献   

4.
对休眠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herium)D01菌体吸附Pt4+的作用过程进行了表征.TEM和XPS展示Pt4+沉积的主要部位是菌体细胞壁并在其表面逐步被还原为Pt0.FTIR表明D01菌体细胞壁肽聚糖层肽链上的酰胺键、肽链侧链的氨基酸残基离子化羧基以及糖类化合物的羟基为吸附Pt4+的活性基团;肽聚糖层部分多糖的水解产物还原糖,其游离态的醛基为电子供体,将Pt4+原位还原成Pt0.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摇瓶实验确定了自选青霉菌株Z—I—C分批发酵生产葡萄糖氧化酶(GOD)的适宜工艺条件,并在2.6立升台式发酵罐中进行了小试,监测了发酵过程中溶氧(DO)、pH、还原糖、菌体干重(DCW)、氨基氮(NH2-N)和酶活等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提高GOD的发酵产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预测和控制小白链霉菌H3发酵产ε-聚赖氨酸的过程,对菌株H3分批发酵过程中的菌体量、ε-聚赖氨酸含量和还原糖含量进行动态检测,并对各参数进行发酵动力学模型进行构建。结果表明,分别使用Logistic方程、Luedeking-Piret方程和Luedeking-Piret-Like方程对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ε-聚赖氨酸生成和还原糖消耗进行拟合,3个模型的显著性水平都为0.000 1,相关系数R2都在0.9以上,表明得到的拟合模型能预测和描述发酵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Pt^4+生物吸附作用的谱学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休眠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D01菌体吸附Pt^4 的作用过程进行了表征。TEM和XPS展示Pt^4 沉积的主要部位是菌体细胞壁并在其表面逐步被还原为Pt^0。FTIR表明D01菌体细胞壁肽聚糖层肽链上的酰胺键、肽链侧链的氨基酸残基离子化羧基以及糖类化合物的羟基为吸附Pt^4 的活性基团;肽聚糖层部分多糖的水解产物——还原糖。其游离态的醛基为电子供体,将Pt^4 原位还原成Pt^0。  相似文献   

8.
庆大霉素突变株代谢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玻璃发酵罐对经诱变筛选出的生产能力较强的菌株JY3-5的代谢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其发酵过程中的菌体浓度、总糖、还原糖、氨基氮、溶氧、核酸、pH、生物效价、粘度等参数,获得了GM发酵代谢曲线,从中分析了各参数变化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沉淀-漫反射光谱法测定还原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测定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的Cu2O,建立测定还原糖的沉淀—漫反射光谱分析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灵敏度高,试剂用量少(<1mL)等优点.还原糖在20—120μg范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用于实际样品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采用12L玻璃发酵罐,测定了苏芸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 t)发酵过程中的菌体浓度、总糖、还原糖、氨基氮、溶磷、溶氧、铵离子、核酸、ATP、pH、蛋白酶及粘度等参数。获得了B.t生长过程的代谢曲线,从中分析了各参数变化间的相互关系。这对于控制B.t发酵过程及提高发酵水平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铁氰化钾与还原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生成的亚铁氰化钾可以进行电化学检测的原理,研究了还原糖含量的电化学分析方法。方法线性范围0—10.0mg,/20mL,回收率在99.2%-101.6%之间。此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单因素搜索和正交实验对以 Candida boid inii No2201 之诱变株 Y- 108 利用玉米芯水解液生产 S C P 的酸水解工艺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了玉米芯原料酸水解工艺中,预处理方式、料液比、水解温度、时间、酸浓度等对水解还原糖得率和细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酸水解条件为 1∶8 的料水比、15% 的硫酸、在 120℃的温度下直接水解 3h,其还原糖得率高达 43% 左右,菌体产量平均在23g/ L。  相似文献   

13.
以30份超甜玉米杂交种为材料.研究ADPG—PPase活性与糖份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ADPG—PPase活性与还原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蔗糖、水溶性多糖、可溶性总糖含量相关不显著。蔗糖含量与水溶性多糖、可溶性总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水溶性多糖含量与可溶性总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研究粘山药、毡毛薯蓣、光亮薯蓣地下部分糖类的含量,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参照GB5009.7—2016(第一法)、GB5009.9—2016(第一法)、SN/T 4260—2015标准,适当修改制样方法,进行还原糖、淀粉、粗多糖含量的检测。粗多糖还原能力用还原碱性酒石酸铜相当葡萄糖含量进行检测和表达。实验结果表明:粘山药、毡毛薯蓣、光亮薯蓣,可溶于80%vol浓度乙醇的总还原糖含量分别为2.28%、6.31%、5.16%,淀粉含量分别为11.61%、12.55%、1.43%,粗多糖含量分别为20.38%、54.62%、39.27%。粘山药、毡毛薯蓣、光亮薯蓣中100 g粗多糖的还原能力相当于葡萄糖的质量分别为13.12、2.12、8.36 g。毡毛薯蓣地下块茎还原糖、淀粉、粗多糖含量非常显著地高于粘山药、光亮薯蓣;粘山药粗多糖的还原能力非常显著地大于毡毛薯蓣、光亮薯蓣;毡毛薯蓣、粘山药有潜在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提取方法对菊芋块茎总糖及还原糖含量的影响,以"青芋1号"、"青芋2号"、"青芋3号"及"青芋4号"菊芋块茎为试验材料,对比热水法、超声波法、超声波—热水法和乙醇法4种提取方法,采用蒽酮比色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总糖及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在热水法提取下,4个品种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提取方法,其中,"青芋1号"总糖含量达到干重93.61 mg/100 mg;在超声波法提取下,"青芋1号"和"青芋3号"还原糖含量干重分别为1.53 mg/100 mg和1.66 mg/100 mg,显著高于其他提取方法。热水法是提取菊芋块茎总糖的优选方法,超声波法是提取菊芋块茎还原糖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菊糖酶酵母去阻遏突变体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株萨地假丝酵母(Candida Salmenticensis B—102)能产生菊糖酶(Inulinase)。经研究发现,这株酵母酶系统合成菊糖酶时受右旋糖、果糖的抑制。因此,应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菊糖连续水解制备高果糖浆时,将受到限制。使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菌体细胞后,通过脱氧葡萄糖选择淘汰,分离到稳定的菊糖酶合成去阻遇突变体。测定了突变体的一些特性,并探讨诱变处理对菌体酶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因子正交试验方法,发现尿素是工业生产中影响耐高渗透压酵母发酵生产丙三醇的主要因子.以还原糖、菌体数量(OD680nm值)和丙三醇为控制指标,得到了生产丙三醇的最佳培养基组成.研究结果证表明:用耐高渗压酵母生产丙三醇也需要Na2SO3作为歧化代谢途径的诱导剂.同时,研究了pH和起始糖浓度的影响.最终使菌株产丙三醇能力提高了214倍.  相似文献   

18.
采用还原糖测定仪法和DNS法测定甘蔗中的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还原糖测定仪法标准偏差、变异系数均小于DNS法,其回收率为99.1%。说明还原糖测定仪法操作简单,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好、准确度高,是目前甘蔗中还原糖含量的一种快速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糖过多会增加你患肥胖、糖尿病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增加你患某些癌症和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成年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的通知。方案中指出,将开展"减糖"专项行动,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研究表明,高糖饮食会增加血  相似文献   

20.
田间状况下对烤烟下、中、上三个部位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淀粉、总糖、还原糖等主要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烤烟田间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烟叶部位的上升,淀粉含量随之增加,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表现为"∧"型的变化.随着叶龄的增长,新鲜烟叶中各部位淀粉含量逐渐下降;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较为复杂,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三个烟叶部位之间淀粉、总糖含量的差异显著,还原糖含量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叶龄之间淀粉、总糖、还原糖含量的差异均不显著.叶龄与三种碳水化合物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烟叶中淀粉与总糖、还原糖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总糖与还原糖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5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