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缙云山绞股蓝形态多样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药用植物绞股蓝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缙云山绞股蓝5个居群的50个个体的28项形态指标,采用多种数量分析方法研究其形态多样性.方差分析表明:在所测量的21个营养器官性状中,共有13个性状的变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生殖器官的形态特征相对稳定,差异性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在个体水平上。不同居群的个体大多混聚在一起,无明显的分化规律.但是从亚表征群看.个体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在居群水平上,缙云山绞股蓝可划分为两个大的表征群.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燕山地区豆茶决明的形态多样性情况,以燕山地区5个居群共75个个体为研究对象,对豆茶决明形态性状进行观测和比较。结果表明:除百粒质量之外,其余性状在各居群中都有较大的变异,分枝数的变异最大;株高、主根长、分枝数和百粒质量在5个居群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居群豆茶决明的株高与根直径、分枝数、百粒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根直径与茎直径、枝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燕山山脉豆茶决明的居群分化差异与地理因素有一定关系,不同生境条件会影响居群分化,引起各居群形态性状的变异,而种子的遗传稳定性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湖北海棠不同居群形态变异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生境下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Pamp.)Rehd.)6个居群72个体的30项形态特征结合数量统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形态上,无论是聚类分析还是主成分分析,均显示湖北海棠的形态特征在整体水平上表现出分化上的无序性,即不同居群的个体常交叉聚在同一个表征群内,但在同一表征群内,同一居群的多数个体常有聚在一起,表明居群之间在形态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只是这种分化还不能清楚地区分不同的种群。  相似文献   

4.
基于居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手段,对云南省分布的川滇蔷薇7个自然居群进行了相关调查,对它们的12个表型性状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这12个表型性状的F值在1.06~20.56,其中有8个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这一结果表明其表型性状不论在居群内还是居群间,均具有变异多样性.它们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3.00%,居群间变异(34.42%)大于居群内变异(20.29%),该结果表明川滇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为居群间变异.对其表型性状和地理因子进行相关性研究,其结果显示:4个性状与地理因子呈正相关,其余8个性状与地理因子呈负相关.对其进行居群表型聚类分析,其结果显示:这些自然居群的表型变异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致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5.
云南木香花天然居群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天然分布区选择5个有代表性的木香花居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居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木香花的1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木香花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局群内存在广泛的变异,15个性状的F值范围为1.92~370.6,绝大多数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1.10%,居群间变异(35.92%)大于居群内变异(20.44%),说明居群间的变异是木香花的主要变异来源;对其地理因子与15个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经度对性状的影响较大;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2类.  相似文献   

6.
对藏药材喜马拉雅紫茉莉6个不同种源地的66个个体的14项形态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喜马拉雅紫茉莉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656,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低于数量性状,其平均变异系数为27.08%,变化趋势同多样性指数相反;主成分分析显示花的大小、颜色、花梗及花萼腺毛粘性和叶的形状、大小能反映喜马拉雅紫茉莉形态性状的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显示:在个体水平上,66个个体分化为3个类群,不同居群的个体多混聚在一起,仅居群B个体出现明显分化;在居群水平上,喜马拉雅紫茉莉的栽培群体可划分为两个类群.  相似文献   

7.
滇东南102个玉米自交系的性状相关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滇东南(文山)102个玉米自交系的16个数量性状进行相关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的变异系数均有差异,最高的雄穗分支数达38.90%,最低的生育期也达4.21%;生育期性状、植株性状和穗部性状各性状间相关性显著,而生育期与叶片数相关性极为显著,穗部性状却与叶片长呈极显著相关;通过形态学特征聚类并与系谱聚类比较,聚类分析结果与系谱来源的吻合程度不高,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仅仅依靠材料田间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进而作为育种依据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来自不同地理种源及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8个居群112株个体各50枚种子的10项形态指标,然后用主分量分析法,主因子分析法,系统聚类法特等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四川大头茶种子在个体水平上的形态分化。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种子形态在个体水平上,不论是居群间还是居群内均有一定程度的分化;种子形态分化的规律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不同群落类型居群间分化,不同地理种源居群间分化,同一地理种源的居群间分化,同一居群内不同小居群间个体分化,小居群内个体间分化,造成形态差异规律的原因与四川大头茶的分布特征,土壤因素及气候因子均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内蒙古草地植物的6个功能性状在种间、种内不同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的变异.结果表明,除株高外其余5个功能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种间,但种内变异占总体变异的比例不能被忽视.不同功能性状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的程度和来源不同,说明不同物种、不同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不同.因此利用功能性状进行各种研究时,应该充分考虑种内变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种群内的个体表型变异是种群适应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种群分化的基本材料,但目前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通常用种群表型特征平均值表示,忽视了适应与进化意义。通过对在同质园内种植来自阿尔泰山和天山的12个种群443个单株植株,对比分析两个地区之间和两地区内各6个种群之间10个表型性状的变异情况。结果显示,除基分枝数外,其余9个表型性状在两地区之间都有显著差异,产生了显著的表型遗传分化,但在地区内不同种群之间差异各异。分析认为天山与阿尔泰山种群表型分化与生境变化有极大关系,随着环境变化不同特征均具有变异性,但不同特征变异大小不同,其中单株果实数、单角果种子数、单株种子总数等特征受土壤微生境波动影响极大,而开花时间等特征在遮阴、多雨等大环境统一条件下,更受日照长短大环境变化的影响。综合对比特征间变化来看,基分枝数等特征变异能力高的表型更容易在地区间产生遗传分化。由此可知,通过对种群内和种群间表型特征的研究,我们对拟南芥表型的变异原因有了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来自不同地理种源和不同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Gordoniaacuminata(Pritz)Chang)8个居群112株个体各50枚种子的10项形态指标,同时测定了各居群所在群落的4项环境指标;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各形态指标和各环境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居群间存在着极明显的种子形态分化,来自相同演替群落的居群间存在着极大的种子形态相似性;环境因子在四川大头茶居群种子形态分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环境因子在不同居群的种子形态分化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群落演替类型对四川大头茶种子形态分化起非常重要作用的同时,地理种源却对该物种的种子形态分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濒危植物缙云卫矛的形态分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缙云卫矛(Euonymus chloranthoides Yang)为我国二级保护植物,特产于重庆地区。经笔者调查发现该植物的现存数量已非常有限。笔者对现已处于濒顾状态的缙云卫矛进行全分布范围内取样,共确定7个居群91个个体,结合数量统计分析、运用SPSS程序及NTSYS-pc软件对其外部形态分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运用SPSS程序还是NTSYS-pc软件,其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同一居群的个体并不是完全有序地聚在一起,而不同居群的个体却常常无序地归为一类;这反映出缙云卫矛在居群水平上没有明显的、有规律可寻的形态分化,说明该植物在形态上对微生境的适应能力较弱,这点可能也是导致该植物濒临绝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中国沙棘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天然分布区选择8个居群,代表山西省西南、东南和北部地区,对叶片、种子、果实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变异系数(Cv)在3.1%~26.5%之间,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营养性状变异度水平最大,平均变异系数(Cv)为20.1%;种子性状最小,平均为8.98%;西南地区果实性状有较高的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Cv)达到20.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居群间和地区间多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O.01);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地区间的差异没有明显的地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研究淇河林县段、淇县段和新乡市3个养殖群体淇河鲫的形态差异.对各群体淇河鲫的16项变量进行测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对各变量进行研究.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3.0.结果显示:体长/全长、体高/全长、头长/全长、眼径/全长、尾柄长/全长和背鳍基长/全长在群体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判别分析提取体高/全长、尾柄长/全长和背鳍基长/全长共3项变量建立2个判别函数,对判别函数的检验使用回代检验和交互检验,判别率分别为100%和97.5%.表明淇河鲫3个养殖群体在形态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不同群体淇河鲫的归属可以通过某些形态性状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15.
云南松居群花粉形态多态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察和统计昆明地区4个云南松居群的花粉粒形态,揭示云南松居群内花粉粒形态的多态性及其分布频率,并应用巢式等级方差分析方法,试图探讨云南松花粉粒在居群间、个体间和个体(家系)内形态变异的分化大小.研究表明,云南松花粉粒形态、大小、气囊数目及其大小的变异极其复杂多样,在松属植物中所少见.巢式等级方差分析表明,昆明地区云南松居群具有两个气囊的正常花粉粒,其形态变异有大约20.2%源于居群间,有79.8%左右源于居群内个体间和个体(家系)内,其中个体(家系)内花粉粒形态变异方差分量占88.3%,说明云南松个体(家系)内花粉粒形态的变异较大,环境饰变作用很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数值分类学的方法,测定了来自3个不同君群的变叶海棠(Malus toringoides)多样性类型46个个体及1个陇东海棠(Malus kansuensis)居群对照类型5个个体的花、果实和叶片的30项形态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相关性系数、Manhat距离系数的WPGMA和UPGMA聚类法等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各形态指标在类群分化的贡献值,居群和个体水平上变叶海棠的形态多样性,与近缘种陇东海棠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变叶海棠与陇东海棠作为苹果属陇东海棠系的物种,有极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变叶海棠、陇东海棠作为分类学基本单位,有自己稳定的外部形态特征;从变叶海棠居群水平来看,并无稳定的居群特征,在居群内存在着丰富的变异类型;变叶海棠居群内分化出来的多样性类群是由变叶海棠长期自然掺入杂交的结果;各变异类型有逐渐形成地方宗和亚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小稻蝗种内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分布的小稻蝗 Oxya hyla intricata(Stal)不同种群进行了染色体 C带核型研究 ,并对部分种群线粒体 DNA Cyt b基因部分片段进行了分析 ,从而探讨该物种不同种群细胞与分子水平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作为一个物种 ,小稻蝗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例如从染色体核型和 C带带型指标来看 ,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一致 ,染色体分组形式也基本相同 ;从 Cyt b基因序列来看 ,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核苷酸变异范围较小 ,其编码的氨基酸没有变异 ,显示了该物种种群之间密切的关系及其同源性。但种群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从染色体 C带核型来看 ,分布于四川和云南的种群染色体 C带带型表现为少端带类型 ,即大部分染色体均缺乏端带 ,而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如福建、浙江、江西的种群则有大量的端带存在 ;从线粒体 DNA Cyt b基因部分片段构建的 NJ系统树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的种群相对来讲聚为一支 ,而四川种群分布为另一支。由此看来 ,我国小稻蝗应分为两个染色体族 (Chromosomal group) ,即端带类和少端带类 ,其中端带类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而少端带类则只分布于我国西南的部分地区。线粒体 DNA Cytb基因的分析也部分地证明了上述染色体带型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8.
TheisozymevariationpatternamongindividualsandpopulationsofDeutziamultiradiata¥HePing;TanFeng(DepartmentofLifeScience,Southwes...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日本4个褐菖鲉群体耳石的8个形状指标和77个椭圆傅里叶参数进行分析.判别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褐菖鲉群体综合判别正确率为89.1%,各群体判别正确率在79.2%~100%之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惠州和海口的褐菖鲉群体聚为一支,日本横须贺和伯方岛群体聚为另一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1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6.25%.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日本褐菖鲉群体在耳石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