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对比分析尺骨茎突骨折是否愈合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136例单侧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伴尺骨茎突骨折患者,根据尺骨茎突骨折愈合情况将患者分为尺骨茎突骨折愈合组(愈合组,43例)与尺骨茎突骨折未愈合组(未愈合组,93例)。末次随访时采用Gartlant-Werley评分和臂肩手功能障碍DASH评分评估两组腕关节功能,测定并记录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及握力。两组患者背伸、掌曲、桡偏、尺偏、握力和DASH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愈合组Gartlant-Werley评分的优良率为90.7%(39/43),未愈合组优良率为91.4%(85/93),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94,P0.05)。尺骨茎突骨折是否愈合在短期内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探讨手术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根据骨折类型及特点,对66例复杂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取同侧腓骨或髂骨填充骨缺损,支撑桡骨远端关节面,恢复其高度及平整性,同时恢复掌倾角,尺偏角,然后采用微型T形锁定加压钢板(LCP)或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通过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活动范围,术后掌倾角、尺偏角的平均角度及握力,应用Garland and Werley评分。本组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满意效果。以Garland and Werley评分方法评定腕关节功能:优32例,良25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87.69%。采用掌侧入路复位关节面,矫正掌倾角,尺偏角,并根据骨折类型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或植骨,是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6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组32例,采用手术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固定,对照组36例,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比较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情况,并在6个月、12个月时采用腕关节Cooney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桡骨高度、尺偏角及掌倾角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时腕关节Coone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腕关节功能恢复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掌侧Barton骨折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Bart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19例闭合掌侧Barton骨折,所有病例均为手法复位失败者.均采用掌侧人路,使用普通接骨板12例,国产锁定接骨板7例.结果19例在6~18月后得到随访,骨折全部愈合.X线片示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桡骨远端关节面恢复程度好.综合评分优17例,占73%;良2例,占23%.优良率达100%.出现环指伸肌腱卡压1例,取出此螺钉后症状消失.结论桡骨远端Barton骨折采用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可以较好地维持骨折复位,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可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讨论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案及术后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筛选出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实施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诊治处理的老年患者50例,给予全部患者切开复位掌侧锁定压缩板系统接骨板来进行治疗,并于术后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记录、观察患者的临床诊治结局。接受治疗及护理后,患者手术的相关指标评分、腕关节功能均得以明显改善(P0.05)。对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运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压缩板系统接骨板实施诊治处理,并于术后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临床诊治结局甚佳,对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分析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将本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46)给予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n=46)采取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1.30%较对照组的71.74%高(P0.05;观察组手术用时、术后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17%略较对照组的10.87%,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可大大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且具有手术用时短、术后活动时间早、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法(又称小鱼际)加关节松动术对Colles骨折患者愈合后腕关节疼痛和腕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确诊的Colles骨折愈合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关节松动术组)32例,治疗组(法+腕关节松动术组)34例,持续治疗4个疗程,5 d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腕关节ROM测量两种方法进行评分,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1.35±1.28)明显低于对照组(3.39±1.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掌屈、背伸、尺偏、桡偏RO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法加关节松动术治疗Colles骨折后腕部疼痛及功能障碍,能有效减少疼痛程度,改善腕关节活动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掌侧经皮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的I临床价值及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腕舟骨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26例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患,采用掌侧经皮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术中骨折处注入aFGF透明质酸凝胶。结果:26例中2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4个月。25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术后3.6个月。25例伤腕没有疼痛,握力良好。2例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另23例患侧腕关节桡偏、尺偏、背伸、掌屈活动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掌侧经皮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固定牢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手腕功能恢复好、内固定无需取出等优点。术中加用aFGF’透明质酸凝胶对骨折愈合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左桡骨远端骨折,即Colles骨折为骨折中常见病。但合并腕关节脱位较少见,而同时伴有尺桡下关节脱位则罕见。我院于1995年4月门诊治疗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18岁,学生,1995年4月12日在学校要篮球争球时不慎扑倒,左腕部着地,当时腕部疼痛,手指麻木,不能活动,急来我院就诊。检查:左腕部畸形、肿胀、呈“锅铲状”,触痛,可触及骨擦感。手部皮肤感觉及末梢血运良好,腕关节功能丧失,手指活动受限。门诊拍X线片(05825);左桡骨远端骨折,远折段向背侧移位1/2,近捧腕骨向背侧移位与桡骨远端相错,尺桡骨下端骨间隙增宽,尺骨小头向掌侧移位。诊断:左Colles骨折合并腕关节及尺桡下关节脱位。 治疗方法:局麻下行手法复位。先整复腕关节脱位。助手双手握住前臂肘下方,术者双手握病人左手先行对抗牵引  相似文献   

10.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骨折,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后期腕关节功能的康复是一重点及难点,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介绍应用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促进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功能的康复的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Sarmiento评分及PRWE腕关节评分进行比较,发现患者功能恢复较好,生活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钢板内固定与交锁髓内钉治疗尺骨骨折效果.方法选取85例尺骨骨折患者,51例行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微创组),34例行交锁髓内钉术(髓内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均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前臂旋转角度、握力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髓内钉组(P0.05);微创组术后3个月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的优良率为74.51%,高于髓内钉组(50.0%),前臂旋转角度、握力均高于髓内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髓内钉组(2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交锁髓内钉相比,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时间内可恢复腕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3例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固定组,共33例;B组为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固定组,共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下地时间;临床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影像学指标: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1~20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B组在手术时间、血红蛋白差值、下地时间以及VAS评分、腰椎ODI评分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B组相比于A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丢失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痛苦小、术后康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且伤椎高度及Cobb角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MIPPSO)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功能障碍指数、伤椎高度以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进行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的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记录所有手术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同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程度(VAS)以及伤椎高度与Cobb角。结果 本次研究的45例患者胸腰椎手术均已完成。其中创面愈合时间为(7.34±1.23)d,手术时间为(83.98±6.22)min,术中出血量为(66.45±5.11)ml。术后6d与术后10个月,ODI、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6d与术后10个月,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但Cobb角度明显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障碍,同时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促进创面快速愈合,并有效减轻术后机体疼痛,值得临床应该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凝胶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6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使用双氯芬酸凝胶治疗,治疗组43例使用利多卡因凝胶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02%)显著优于对照组(76.74%)(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周观察组VAS评分(13.5±14.2),(18.5±17.1),(20.8±19.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6.8±12.5),(7.3±12.4),(8.2±14.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凝胶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各向异性弹性力学,结合流体力学理论,建立水力深穿透射孔条件下各向异性地层中垂直裂缝扩展的力学模型,基于最大周向应力准则建立裂缝扩展路径的计算方法,利用牛顿迭代法求解数值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模型及求解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裂缝转向半径随着射孔长度及射孔角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压裂液黏度及排量的增加而增大;对称布孔方式优于单侧布孔方式,裂缝转向半径随着弹性模量各向异性差值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维持性血透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并通过短程心理干预改变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方法:选取来自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61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患者应用健康教育,心理支持,情境治疗及对患者家属教育等短程心理干预方法,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得分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在心理干预后主观支持度由16.2±5.6上升到21.6±5.1,支持利用度由6.4±2.3上升到8.8±2.8,社会支持总分由32.5±8.1上升为38.9±8.7.而对照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程心理干预可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UC-win Road 9.0驾驶仿真平台,对设置于右转圆曲线的紧急避险车道的流出角与引道阈值进行研究.选择方向调整时间、最小转向半径、方向盘转角幅值、方向盘转角频率4个指标对16名驾驶员驶入避险车道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各指标与圆曲线半径的定量关系模型.随后,通过二阶聚类的方法缩小了流出角度与引道的设置范围.最后,考虑车辆的横向行驶稳定性,确定了避险车道的设置参数.建议将紧急避险车道设置于半径1 000m及以上的主线处,流出角0°~5°,引道6s设计行程.条件困难时,紧急避险车道可设置于半径600~1 000m的曲线处,流出角0°~5°,引道为9s设计行程,流出角5°~10°,引道为12s设计行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锁定接骨板与解剖接骨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及解剖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6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关节功能评分(score)等方面的差异.结果:56例均获随诊,随诊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锁定接骨板组术中出血量(134.55±3...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为探讨InterTan髓内钉与解剖型股骨近端髓内钉(ZN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研究从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的年龄大于65岁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最终收入114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为77.88岁。采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69例,ZNN髓内钉治疗4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第3天、第7天,以及术后1月、3月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3月、6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手术时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InterTan髓内钉组手术时长较长。两组术中出血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12)。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第7天,以及术后1月、3月视觉模拟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77; p=0.06; p=0.32; p=0.56)。术后3月、6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两组患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39; p=0.27)。两组均未有患者出现伤口感染,内固定失败,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可见短期随访研究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ZNN髓内钉与InterTan髓内钉均可以获得满意疗效。但是InterTan髓内钉操作步骤复杂,手术时长较长,所以对于手术耐受能力较差的患者,推荐采用ZNN髓内钉进行固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注射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与保守治疗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80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47)和实验组(n=33),两组患者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VAS、ODI、椎体高度、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结果 1)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及ODI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患者的椎体高度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5);4)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5)实验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21,P=0.034).结论经皮注射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可更快地减缓疼痛,改善腰背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