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张光直先生对古代神话的研究为参照,从考古人类学的角度探讨神话研究的意义,解析神话构筑政治权力的过程,认识神话故事叙事的政治效用与“神圣性建构”,进而对古代中国神话对权力独占的象征进行文本解读,梳理对古代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神话与古代中国政治权力是互相建构的过程,神话加强了统治者的权威和神圣性,统治者反过来将神话不断历史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隐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礼仪中的神灵观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按照神话思维建构的关于时空、关于世界构成及宇宙秩序是礼仪当中存在的秩序法则的原型;礼仪中的崇尚古朴、报本反始是回归神圣的需要。统治者和权力话语集团倚重仪式并利用其中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来为等级分层和既定秩序服务,并根据现实需要适时地对其作出修补变通,甚至人为地将祖先、历史、行为、物件等等对象神圣化,以达到使自己的统治变得神圣、变得合法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所谓"信仰论政治"中的"信仰",是一种权力关系的建构,即通过权力对神人关系及其神圣性的垄断而展现出来的象征权力,它是经由宗教的、与非宗教的历史事件而逐步建构起来的。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来看,佛教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发展与变迁,充分展现出了佛教信仰之神圣系统是如何进入王权的统治秩序,又如何通过王权的运作机制,成为了统治集团内部权力建构的神圣性基础,从而重新塑造了国家统治及其权力秩序的合法性,具有一种普遍性的公权力之合法性的超越特征。可见,佛教信仰的实践及其表达,一旦与国家权力及其制度紧密整合,便会具有了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之信仰特征。就此而言,南诏大理国时期对于佛教信仰之推崇及其权力运作机制之中对佛教信仰的最大依赖,实际上就是这种"信仰论政治"之意义在佛教信仰中的具体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4.
"官分文武"制度本是统治者为了方便社会治理,实现权力分割和制约的良好设计。然而在中国古代的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文武官的相互对立以及文官对武官权力入侵的一种怪现象。这与统治者在处理文武关系时采取的倾斜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但过度的"重文轻武"却导致了文武关系的失衡,使得"文武分途"与"文武混溶"的矛盾状态成为困扰古代政治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5.
秦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从社会权力结构上看是郡县型的社会。其主要功能与特点是最高权力绝对性地归属专制统治者一人;政治权力无遗漏地扩张到社会各个角落;社会信息与政治权力合二为一,绝对性地自上而下单向传达和贯彻;政治权力对社会各子系统进行全控,不使任何部门稍有游离与自行发展。  相似文献   

6.
孔子提出德治的政治主张,并把其德治主张无法施行的原因归结为统治者好色不如好德。在这一模式下国家治理的好坏依赖于统治者个人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这实际上是人治的表现。因此,中国古代的德治在实质上是人治,法仅仅做为外在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儒学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的重大贡献毋需赘言。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即是“儒家神话新探”,所刊发的两篇文章,一是叶舒宪《儒家神话的再认识》,一是唐启翠《髓与褴:佩玉践形与儒家神话礼仪》。叶文是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  相似文献   

8.
穿耳和耳饰的起源,具有人类的普遍性。耳饰起源与史前期的人体神话观有密切联系。其特点是将头和耳视为通神或神圣的部位,并在耳与心之间建立神秘联系。以玉器为耳饰,是史前中国和东亚特有的文化现象,探究玉文化起源的奥秘,需要还原性地认识史前东亚的玉石神话观与人体神话观互动与结合的特殊情况。文章通过对珥玉礼俗与珥蛇神话的相关性探索,运用四重证据法,为玉文化发生研究提供神话学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的连续性文明,其文明演进是建立在对一项或几项战略性资源及其空间的控制基础上的.从编码理论角度,玉器时代的纪念碑性编码由玉钺—玉璧—玉琮来完成,它们既是世俗财富的象征性资产,又是大传统编码中的纪念碑性玉器,同时也是先民祭祀时圣都神圣地理空间的替代物.典籍中零碎的玉石神话叙事蕴含了“玉石之路”战略性资产转变为纪念碑性玉器和拜玉教信仰的扩散和神圣地理空间之间的互动生发关系.  相似文献   

10.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围绕改革开放以来西藏音乐事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人才培养、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交流、音乐研究、音乐教育以及藏族通俗音乐的产生,西藏电声乐队的兴起,区外作者参与西藏音乐体裁、题材的创作及研究等情况进行分析和理论研究,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西藏音乐事业的发展概貌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梳理了关于古希腊神话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剖析了古希腊神话的起源及谱系。认为古希腊神话具有海洋型神话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崇尚力量、推崇自由与个性价值,同时又流露出浓厚的宿命观念。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礼仪空间的典型形象,明堂建筑的外在形态与上古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关联,秦汉以来论说甚多,尤以当代学人研究详赡。而对以《礼记·明堂位》为主要文献的明堂内部空间叙事却触及甚少。空间要素如“门”、“墙”、“阶”、“位”与“向”等在先秦礼仪过程中,是内外攸分、正仪辨等标识身份、地位和权能的象征符码。它以模式化的空间叙事在种种仪式中,显示礼仪参与者之间亲疏远近、贵贱尊卑等社会伦理关系,实现了权力与秩序以及君临天下的空间功能。笔者借助仪式理论和考古建筑遗址复原图,尝试从仪式空间的角度对其进行微观探讨,主要目的在于揭示那些潜藏在“明堂”之“位”中的观念及其与明堂建筑的象征关联,从仪式空间的三个层面思考人们怎样通过模式化的叙事建构一个有意义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4.
从《神话与诗》可看出,闻一多对神话与诗歌等古典文学的研究并不囿于传统,而是广泛吸纳西方新兴科学,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把我国神话学传统考据方法和西方现代性“理性”结合起来,并辅之以训诂考据等多种中国传统研究方法,把诗歌与神话中的一些看似孤立的毫无联系的意象串联起来,将散漫的神话片段还原成先民的生活画卷,从而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开辟出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华裔作家严歌苓的小说《白蛇》讲述了全国著名舞蹈家孙丽坤在“文革”中的遭遇。与传统的直接进行叙述的线性叙述模式相异,作家严歌苓在小说《白蛇》中采取“三重视角”与“双重结构”的文本完美地把现实舞蹈家孙丽坤塑造为抽象唯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她的遭遇,作家揭示出中国极度强调道德美的文革时期艺术芙和道德荚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人们对艺术美的特殊情感。  相似文献   

16.
任何政权条件下的行政区划都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表现,是为当时的统治集团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提供组织保障的空间格局。古代中国政治的根本特性就在于对大一统政治结构的持续追求,正是这一追求导致了其政治统治区域内多元性的存在。“因俗而治”型政区的存在、发展和演变,为“政治一体”与“社会多元”的互动提供了空间构架。也使“一体”与“多元”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实际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家园意识”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审美关系,而且蕴涵着更为本真的人的诗意栖居之意,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作为生态美学的重要范畴首先由海德格尔提出并阐发,并成为“同一个地球”这一现代生态观中的必有之意。而从源头上来说,它则是中西方文化的母题。在古代希腊神话与圣经中就有人类回归家园的内容,而中国古代《诗经》、《周易》与诗词中也包含浓郁的家园意识。“家园意识”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与意义,需要加以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8.
神话是小说的原始雏形,它的变迁对古今小说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神话的形成、发展及变迁入手,可以发现神话文学对后期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世本》一书的《帝系篇》等部分在神话学研究领域有很大价值,其所载发明创作神话、英雄传说、氏族起源神话等上古神话传说值得研究。《作篇》所载神话承载历史神话化的思维,《氏姓篇》所载廪君传说可视为英雄传说的典范,《帝系篇》所载神话谱系可成为探析中国早期谱系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1902年前后,国人从日本译介了为数不少的史学著作,对“文明”和“历史”的理解拓展到美术、哲学、法律、宗教、风俗等领域,神话学与历史学同源联袂而生。此时,“神话”一词并没经过太多的本土过滤和反思,没有可能去面对“语力怪神”现象,更没有机会去统摄中国本土的神圣叙事。此后,受西学范式影响,神话学与历史学分裂,遂成为被史学家排斥、被文学家接纳的民间文学内容。基于反思传统与反思现代的双向动力,当下亟需重新面对中国“神话”与“历史”,将之作为进入本土文化传统和文明基因的重要门径,以此引导对中国文化做追本溯源式的全盘理解,对中国历史叙事和现代神话学做批判性整合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